文/耘农湖北
眼下,四川大地震灾后的三年重建正在按既定方针展开,北京奥运会也是板上钉钉,开幕在即。而之于平头百姓来说,恐怕最为牵心动怀的事情,莫过于两件:高考招生与大学生就业。偏偏这个季节热得冒火,恰恰这高校招生与毕业就业的两难更让人上火。
上火归上火,可是面对高招录取与毕业就业这两道坎儿,正如田震的歌中所唱:要真心面对。谁能跨过这两道横亘于面前的门槛,谁就拥有短暂的欢愉与快乐。尽管高考录取了,还得愁学费,四年之后又得愁就业;尽管毕业就业时捞上个饭碗,不可能一劳永逸,日后还得打拼,竞争,还得付出代价,然而毕竟能录取,能就业算是一种大幸,是一种宽慰。
问题在于,假如高考落榜,假如毕业即实业,这让谁都一下子不能接受。当过去的许多陈词滥调的说教,包括父母亲人的语重心长的开导都不能平复心灵之痛时,我们是否想过,有什么法宝让迈不过这两道坎儿者能平和心态,抖擞精神?你不能就一句:复读去,明年再考;就一句:找不到工作就啃老吧……而如此了事。实际上,无论是能上大学还是毕业后能就业,虽然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但是终归是一点:读书即是为了生存饭碗。
对此,俺也没什么高明之处,只是这些年因出版《求职恐慌》,《你不是天生的败者》,《你别让自己成为奴》等书,而与大学生和职场接触多了些,自然感受与体会也就多了些。这里,我想说些并非题外的话,但愿能为焦虑中的人们祛祛心火,驱驱烦躁,作些参考。
其一,必须让所有家长和学生明白,如今的大学教育已由过去的精英教育早转向了大众化教育。别以为天之骄子时代的统包统分,人见人爱的雨露甘霖会重新降临,因而,把读大学看得比生命还重要无疑是在一棵树上上吊,恐怕事到临头,就会轻则思想转不过弯来,重则痛不欲生。要有大学能上则上,不能上则罢的态度,放远眼量,再从长计议。何况,在一个学科与专业设置普遍与市场或说与就业生存严重脱节的情势下,即便你上了大学,耗了巨资,也不保你日后能端上饭碗或说好饭碗。所以,只要十年寒窗努了力,一朝失利不必忧。有道是,东方不亮西方亮。这世界上有多少没读大学者不同样能混得人模狗样的?!
其二,必须让所有家长和学生清楚,在商业时代里,自己的饭碗自己找是常态。至于是泥饭碗,铁饭碗,还是金饭碗,一切取决于自身的才智与努力。别以为四年大学毕业了,就应该怎样,而不应该怎样。走向职场,大学生面对的是全新的挑战,既有心态的,又有技能的,还有作风与精神的。如要端上好饭碗,就得有好技能与好品行,否则,学无所长,技不如人,加之又缺乏起码的爱岗敬业操守与团队精神,那只有出处碰壁,弄不好连饭碗都又可能端不上。因而大学生求职者解决好初涉职场以及后来二、三年的恒定性问题,是自己找饭碗,端好饭碗的关键一环。除非你傍上大款,除非你出国,除非你压根儿准备在家坐享其成的啃老,否则,天上是掉不下馅饼的,也没有免费的午餐。
其三,必须让所有家长和学生知晓,从小就应该开始建立自己未来的职业规划。现在,强调职业规划,大多是在求职就业时提出,事实上,这样晚了!事实表明,科学、系统而长远的职业规划宜早不宜迟。人常说,你的未来不是梦。但不仅梦想也要早,且要为圆梦做持续、不断地努力。梦迟了,梦醒时分,只有后悔,那将于事无补。说到职业规划,我以为,在上初中时,就得对学生进行指导,等到了高中再帮之确定,这样,不仅考大学能有的放矢,考上了大学目标明确,毕业后也好按图索骥的选择就业,不至于盲人骑瞎马,病急乱投医;即便落榜者,也会心安理得,重振旗鼓,另寻他途,犯不着事到临头还要由这人开导那人规劝。其实,一个人在年少时有较早的职业规划,既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必然要求,又是一种必要的心理准备,而这样的心理准备提前一点,充分一点,其后果是十分有效的。在不少国家,有孩子18岁后,家庭不再承担抚养的规矩,所以他们必须得自立自强,从而为了生存就得形成较早的个人人生职业规划。此种做法,国人当借鉴。
行文至此,我忽然想到一句咱中国人老幼皆知的民谚:条条道路通罗马。实际上,人之一生,不是不可以一条道走到黑,但通往理想的道路上并非如自古华山一条道。能上大学固然不错,这为就业增加了一笔筹码;但上不了大学不等于别无他路了。试看天下,几多英雄豪杰,绝地反击,一举成名啊,比尔.盖茨就是典范,哈佛肄业生,终成全球首富,实乃明证。再说大学毕业后就业,能找到一份工作,已属不易,你要珍惜这种拥有,切莫眼高手低,三心二意,努力干哪里都可以成功;如果一时找不到饭碗,还有自己创造的路可走啊,关键在于你是否敢于直面现实,勇于打拼。那种一天到晚奢求清风明月的生活与工作的幻想趁早丢掉,只需明白一点:路在自己脚下!
由此看来,纵然条条道路通罗马,还得看你自己怎么走?心态好,路就宽;走得正,路就畅……不知我的拉杂之说,诸君以为然否?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