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吴止境界
吴止境界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9,162
  • 关注人气:77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孕38周:准备在澳洲生二胎的待产包

(2012-02-02 07:30:28)
标签:

悉尼

二胎

待产包

育儿

分类: 小宝成长

“待产包”这个词,也就是第一次生产时用过,当时还是2008年止境出生,过了几年多少有些淡忘了。当时在上海生产,也是选择了条件最好的医院,医疗条件和医疗水平就不去相比了,各有千秋吧。当然住宿条件是自己的选择,有贵的也有经济型的。我自信自己生产状况不错,身体体质也还好,加上又是不太会“溺爱”自己的那种人,所以都是选择了经济型。当时生完后,在嘈杂的六人病房住了两个晚上,由于床位紧张,第三天就被医院“建议”可以回家去了。所以整个过程下来是很快的。

 


如今这次是不同的国家,医院不同,情况自然不一样。细细学习下来,把医院的各式情况学了个遍。悉尼的公立医院条件都还不错,当然私人医院更高级了,只是在公立医院是一分钱不花,私立医院自己掏腰包不少。选择哪个,看个人需要和条件吧。

在我看来,公立医院的条件已经够好了,对我这种情况还算不错的产妇来说,我还是比较放心和满意的。如生产时可以允许最多三个家属全程陪护(太壮观了),爸爸可以亲手剪脐带,可以拍录像和拍照,产房基本是单间,有厕所浴室客厅沙发电视,提供产妇和宝宝的全部食物(虽然按照本地的习惯,大部分是西餐和冷食,不太适合中国人),还有宝宝在医院的衣服和尿布。不过公立医院晚上8点清场,家属不能陪夜,由护士照顾产妇和bb,据说态度都很好(这点在平时光顾医院时已有体会)

 

听到有生过的朋友如此评论在澳洲生孩子,“澳洲的医院设施像国内的4星级宾馆一样,医生和护士的服务像国内卖保险的一样,给人的感觉像国内传销团伙的宣传口号一样管吃管住还能赚钱(Baby Bonus,即澳洲政府发给每个新生儿的奖金,今年的数字是5400多澳币)”。


“借用”网友的几张照片,是澳洲公立医院设备的一个例子。


产妇的餐饮

http://s10/middle/533f0038gb7ef8b5e0b29&690


生产后的病房(有的医院提供单人房,多数是双人房)
http://s10/middle/533f0038gb7ef8ba62079&690


产房
http://s1/middle/533f0038gb7ef8bbf6a70&690

 

虽然条件不错,但还是正儿八经早早学习了各位前辈有关待产包的各类帖子,鉴于医院提供了不少便利,综合下来,自己要带去医院的东西其实不多。

 

最终初整理的待产包如下:

1.       宝宝:出院穿的一套衣服(包括帽子、手套、脚套);几片出院当天的尿布;两个奶瓶(喝水用);视天气情况带好一块抱毯。

2.       产妇:一套生产时的宽松衣服(弄脏好准备扔掉);住院时的两套长袖宽松衣服(家居服为好);拖鞋;袜子;哺乳方面的小东西(如哺乳胸罩、防溢乳垫等);产妇卫生巾;出院时穿的一套日常衣服;日常洗漱用品、护肤品;自己打发时间的小东西(mp3mp4或者其他不伤眼睛的电子设备,预防无聊时使用)

3.       去医院的基本资料(医疗卡和看诊记录);

4.       其他:便捷的交通工具(私家车,的士等);尽量够用的分娩用英语;这点说来还真颇有感触,毕竟我们是“外国人”,英语平时用用是够的,真要到了特殊时期(如分娩、住院等),有些术语直接可以把你“冷冻”在那里,如果自己又很在乎,想对医生说的话基本清楚,那积极的状态就是自己做好一定的准备,至少把那些常用术语好好背熟,这样你就不至于到时临场时“稀里糊涂”。如一些基本的用药、程序过程、常用对话等。昨天在产检时,我嘴巴里一串串蹦出那些又长又生僻的专业术语,那个医生还表扬我英语好,弄得心里偷笑了一会。

 

当然,在澳洲生孩子也有让我担心的地方。跟国内最大的不同之一是入院的时间,在国内,只要你有风吹草动,在你的要求之下,医院都自然会接收你入院,当然也是赚钱的一种体现。在澳洲,如果选择公立医院,出于节约成本的考虑,生孩子的入院时间是很有讲究的。

 

如果产妇出现了任何的生产征兆(仅限于顺产,剖宫产自然是约好时间的),如见红、破水、阵痛,不是马上意味着你就能直接去医院,而且想着医院会顺利接收你,而是先电话联系生产部门,说清你的情况,要她们视你的情况来决定你是否应该来医院,还是应该在家继续等待下一步的“发动”。

 

于是,这方面的情况就复杂多了,看过不少过来人的说法,据说就是阵痛达到5分钟一次是标准的入院条件,前提是没有其他的意外发生,入院后还要看子宫口开到几指,如果阵痛到了标准,但是子宫口开得还不大,如34公分,那还要求你回家去。当然,各个医院、各个产妇、各个助产士的不同,也许经历的具体细节会有所不同。也许会很顺利的入院,也许要在路上来回个几趟,也许……很多种可能性。

 

 

想归想,到时真要怎样,只能具体情况具体处理。

 

 

不知为何,感觉身边很多“大肚子”,去中心公园转一圈,能遇见不少。认识的不认识的,都偶然会搭上几句话,或者热聊。也许是这个是很关切的热门共同话题,“你哪天生?”“男孩女孩”“第几胎了”“带孩子真累啊”……

 

有时,感觉“大肚子”们彼此是最能体会彼此的,那种特殊的生理、心理过程,是身边人无法真实的感受的。所以,这也就是为何陌生的准妈妈互相碰面,马上就能打开话闸的原因吧。

 

每晚的睡眠变得很浅,原因之一是需要反复上卫生间,另外就是梦多,然后大概就是潜意识里会有生产的担心。每次回到房里,总要看一会床上熟睡的止境和lg,心里安详的同时也颇多感慨。

 

有些东西,真的是只有靠自己一个人去体会和面对。但这就是事实,谁人不是如此呢。女人生孩子,跟他人去独立做他事一样,可以看成同种状况,区别只在心中,自己对这件事的衡量和看待。该独立承担的就只能独立承担,能分担的,当然更加幸运。

 

想来,能“轻待”一些,也是好事。凡事看得太重,会很累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