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白坤峰
白坤峰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577,327
  • 关注人气:1,60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课堂实录,张岱《湖心亭看雪》。发表于“镜头”栏目

(2015-02-02 18:47:45)
标签:

教育

校园

语文学习

课堂实录

分类: 教育教学之思

本文发表于《语文学习》“镜头”栏目

 

                易被忽略的“炉正沸”

                              ——张岱《湖心亭看雪》

                                     执教人: 白坤峰

 

师:本文的主格调是苍冷,可有一处却是滚烫的,有人看得出来吗?

 

生:“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师:很准确。你能更细致地解释一下吗?

 

生:一个小童子正在煮酒,炉火正旺,酒咕噜咕噜地响着。

 

师:江南的学生读这句话,更有切身的体会;因为这里的“酒”是黄酒,而不是白酒;江南人自古就有在冬天煮沸黄酒慢饮以驱寒活血的习惯——有人会加点姜丝或红糖。“炉正沸”是全文唯一的“热点地区”,但这点微弱的热力能驱走无边的寒意吗?当然不能。请同学找出直接或间接表现天气严寒的句子。

 

生:“大雪三日”“人鸟声俱绝”“拥毳衣炉火”“雾凇沆砀”“上下一白”等。

 

师:那么,作者写这些与“炉正沸”有关联吗?

 

生:有,正是因为如此严寒,作者张岱驾小舟穿过冰冷的西湖、到达湖心亭时,才会本能地注意到“炉正沸”。

 

生:(另一位同学插话补充)况且他自己也带着“炉火”呢。

 

生:正是因为严寒且没有其他游人到来,所以那两个素昧平生的金陵游子才会惊喜地拉住作者同饮热酒。

 

师:同学们理解得挺好。现在,大家一起看注释,能知道此文选自哪本书、写于哪个时期吗?

 

生:选自《陶庵梦忆》,写于明朝灭亡之后。

 

师:也就是,《湖心亭看雪》是一篇回忆性散文,是朝花夕拾,是故国追思,是满心苍冷且无由排遣,是在想象中重游了一次冬天西湖。同学们,你们能找到表明作者“心寒”的证据吗?

 

生:老师,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作者注意到“炉正沸”正是因为他内心是悲凉,所以他才有意无意地写上这句话?

 

师:是的,你理解得对。他肯定是精心地写上的。还有人要谈谈自己的感觉吗?

 

生:我记得钱钟书有一篇文章叫《论快乐》,他说的是快乐或痛苦都是源自精神,而与外在没有太大关系。假如张岱是快乐的,是昂扬的,是“漫卷诗书喜欲狂”式的,那他就不会感到寒冷,至少不会如此身寒心寒,当然也就不会特别注意“烧酒,炉正沸”。盛唐边塞诗里有“风头如刀面如割”的句子,天气比张岱的冬天西湖大雪当然更冷,但此句诗我们读起来却是奋发的,感觉不到寒意。

 

师:你理解得很透。哪位同学再找一找,文中还有没有与“炉火”有关的字词句?

 

生:“拥毳衣炉火”,作者本人也带着“炉火”呢。

 

师:好,那他为什么不写自己烤炉火的场景呢?

 

生:我觉得用不着再写自己吧,他既然带来了,肯定是要烤火的。写别人“炉正沸”就够了。虚实结合,效果更好。

 

师:那张岱为什么不与客人一起烤火呢?客人的炉火正旺,客人热情好客,如果再加上自己带来的炉火,岂不是更加温暖热闹?

 

生:估计是他不想与客人混在一起,他的心是悲凉的,所以他不愿参与热烈的场合,而客人恰有个热烈的性子;所以张岱上船走了,另找地方呆着,体味苍凉。

 

师:非常好。再问一个问题,你们发现张岱比别人少带了一样重要的东西了吗

 

生:酒。

 

师:对,酒,他没有带酒,而且客人热情地劝酒,他才是“强饮三大白”,江南黄酒的度数不高,但作者是“强饮三杯”——能不能用张岱酒量太小来解释呢?当然不能。按说,在大冬天的西湖之上,围着炉火,慢慢地喝上几大杯热腾腾的黄酒,是一件多么惬意的事啊?但作者为什么自己不带酒,也尽量不喝别人的酒呢?

 

生:因为酒可以浇愁但也可能麻醉。作者肯定是想一个人真切地品一品苍凉、寒冷。

 

师:作者在回忆中重游,在回忆中落笔,现在,我们也跟着作者漫游冬天的西湖,再继续寻找还有哪些事物能表明作者的心寒。

 

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作者多次来过西湖,近景与远景、春景与秋景,肯定都看过,但他下笔时却独独选择“远景”,于是呈现了“一痕”“一点”“一芥”的绝妙的西湖冬天景色

 

师:景由心生,景由心造。

 

生:我觉得“人两三粒”,表明了更大的苍凉。杜甫的诗“星垂平野阔”也是以空旷背景反衬了个人的渺小无助。

 

生:我读这篇文章时,注意到作者是在“更定”——晚上八点左右——来到湖心亭,在冬天,这个时间段是一天中很冷的时候,游人肯定极少,但这也正暗合其内心的至冷。这可能与郁达夫专门到北平去体验北方的秋味是一样的。

 

师:正是这个意思,你理解得很透。同学们,我们已经充分地体会到了一位明代遗民的无尽悲寒,如果炉火及热酒连“两三粒人”都不能暖透,那它更烤不暖遥远的“长堤、湖心亭”。张岱告辞了素昧平生的热情的朋友之后,必定会找到一个万籁俱寂、上下一白、寒风吹彻、无人注意的地方,静静地烤着自己的炉火,虽然他烤不暖自己,烤不暖江南,更烤不暖故国与时代

 

生:老师,他在此文中回忆起“崇祯五年”,这个纪年本身,就代表着苍凉绝望吧?

 

师:太对了,“崇祯五年”距张岱写此文时已经过了十几年了,他记忆中的两只小炉子,温暖不了整个的崇祯时代。为此,我们可以概括为“炉沸心寒湖雪冷,江山易主故国情”。

 

                        肖培东老师点评

 

    白坤峰老师专注在文中那个易被忽略的“炉正沸”上,在满页苍凉中引导学生探讨这一点沸烫,从而体悟出张岱的心寒。曲径通幽,避开“痴”而说“痴”,因“炉正沸”品心之寒,“炉正沸”上竟然也能映照张岱的干练文笔和丰神绰约。从细处入手,从大处收束,这正是语文教学的真智慧。

    “你们发现张岱比别人少带了一样重要的东西了吗?”这千钧一问,突然而有力量。那么,很多时候,我们是不是也该问问自己,问问也许还孱弱萎靡的语文课堂,我们是不是也少带了一样重要的东西?

   “碧波深处有珍奇”,痴于语文教学,你才会潜入文本深处,痴迷于文本中每一个精彩的字词,去咀嚼,去玩味,去比较,去探求。

   真诚地希望张岱的“炉正沸”也能烤暖我们的对语文的一片痴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