鹰潭日报:拂去大师身上历史的尘埃

拂去大师身上历史的尘埃
-----文学异才.百拙生邓志谟-----
作者:
发表于《鹰潭日报》2017年3月2日星期四
http://s3/mw690/001wct27zy7dnKlWuEG52&690
邓志谟, 幼称颖敏,字景南(又字明甫、鼎所),号竹溪散人、竹溪散生、竹溪主人、百拙生、饶安人、竹溪风月主人、啸竹主人、竹溪生、坦然生、南阳居士、豫章竹溪主人、蝶庵主等。余江县邓埠镇竹溪邓家人。生于明嘉靖33年(1554年)?卒于明崇祯5年(1632年)?详细的生卒年月有待进一步考证。
邓志谟是我国明末著名的通俗小说家、戏剧家和民间文学家。邓志谟博学多才,学识渊博,学问优长,精佛、儒、道三教,通医药、天文、地理,集作家、学者、编辑、出版、著书于一身,堪称文学巨擘。据《饶州府志》、《安仁县志》及《余江邓氏宗谱》记载:邓志谟“好学沉思,不求闻达,其人弱不胜衣,而胸藏万卷,众称 ‘两脚书橱’。临川汤显祖尝以‘异才’称之”。邓志谟分别以中国文学家和中国戏曲家的身份入编《中国文学家大辞典》(上海光明书局1934年出版)和《中国戏曲曲艺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1出版)。
邓志谟一生中著有道教神魔系列小说《铁树记》、《飞剑记》、《咒枣记》三部;争奇系列小说(现代学者又称游戏小说)《花鸟争奇》、《山水争奇》、《风月争奇》、《童婉争奇》、《蔬果争奇》、《梅雪争奇》、《茶酒争奇》七部;五局传奇剧本《八珠环记》、《玉莲环记》、《凤头鞋记》、《玛瑙簪记》、《并头莲记》五本;编辑诗文集《蝉吟稿》、《得愚集》、《鸡肋集》、《续得愚集》四部;编辑专业性、实用性的百科全书、应用文体、书信选集、民间笑话《白眉故事》、《黄眉故事》、《事类捷录》、《古事镜》、《古事苑》、《丰韵情书》、《珠玑联》、《新刻洒洒篇》、《一札三奇》、《是路集》、《人品捷录》、《艺林增补详注书言故事全本》、《肉谱群玉》、《新刻晋斋尺牍》、《一握坤舆》等十五本。共编著小说、剧本、书籍三十四本,二百余卷。
邓志谟年轻时家境比较富裕,青少年时读书之余喜游名胜。先是和志同道合的朋友游览故乡的名胜,如在书信中多次提到家乡的马鞍岭、龙冈峰、马祖岩、黎浦、锦江等;后是独游天下,南至无为,西至长安,北至内黄,东至杭州。在许多名胜古迹都有他的题词, 并留下了笔墨。如: 在华清池的《题贵妃浴温泉》(七绝); 在内黄的《题项羽庙》; 在杭州的《题岳王祠》、《谒杭州岳武穆祠》、《谒杭州伍子胥祠》等等。400年前能在这些名胜古迹题词并留下笔墨, 这说明邓志谟在年青时就是一个很活跃的文人, 并享有一定的知名度。邓志谟在万历四十年重游邓埠的“庆寿寺”时写下了《游庆寿寺记》,游邓埠的永镇阁、龙冈峰时写下了《永镇阁》、《龙岗峰》两篇文章。
在万历16年(1588)前后, 三十四、五的邓志谟漫游结束后,回家准备科举应试。回家不久,父亲不幸去世。在家守制三年后,自己积劳成疾,接着儿子夭折,妻子亡故,母亲去世,十年之内前后失去了四位亲人。家庭上接二连三的变故不仅使家道中落,更重要的是使邓志谟的人生轨迹发生了重大改变。一是失去了科举应试的宝贵时机,二是经济上无法继续支持他漫游全国, 实现“行千里路,读万卷书”的宏愿。为了生计,邓志谟迫不得已背井离乡,远走福建建阳去谋生。大约在万历22年(1594)受聘于福建建阳大书商余氏(即余德彰,字继泉或泅泉)萃庆堂,先为塾师,后为编辑。萃庆堂集编书、印书、卖书为一体。余氏印刷业历史悠久,萃庆堂早已闻名天下。邓志谟受聘余氏,也是想借此实现他神游艺苑、寄托自己文学事业的心志。在余氏萃庆堂邓志谟有了用武之地,他利用余氏萃庆堂这个平台,写作、编著了大量具有独创性而又能流传于世的作品。
邓志谟的作品在《饶州府志》、《安仁县志》、《余江县志》、《鹰潭市志》、《余江邓氏宗谱》中均有记载。此外,《曲海总目提要》(1928年)、《中国通俗小说书目》(1932年)、《插图本中国文学史》(1932年)、《中国善本书提要》(1939年)、《中国古籍善本书目》(1989年)、《中国古籍善本总目》(2005年)、《日藏汉籍善本书录》(2007年) 等书籍中都有著述。
此外,1985年台北天一出版出版的《明清善本小说丛刊》第7辑属邓志谟专辑,将邓志谟的16部作品影印出版;1990国家教委的重点项目《古本小说集成》第一辑将邓志谟的道教神魔小说《飞剑记》、《咒枣记》刊印出版(单价48元);198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主编、中华书局出版社出版的四十一辑《古本小说丛刊》,第一辑将邓志谟的《铁树记》、《飞剑记》、《咒枣记》刊印出版。
邓志谟不仅是鹰潭市有史以来产量最多的作家之一,也是鹰潭市有史以来作品流传于世最多的作家之一。邓志谟34部作品就有31部作品流传至今。国内的中国国家图书馆、北京图书馆、上海图书馆、首都图书馆、故宫博物院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中国科学院图书馆等全国近50家图书馆、博物院、研究所以及日本内阁文库、名古屋蓬左文库、日本国会图书馆、美国国会图书馆、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等20多家国外图书馆、文库、研究所都有邓志谟的古善本(线装书)书籍收藏。邓志谟的作品民间收藏更是不计其数, 到现在网上都有大量的善本挂在网上拍卖, 高的几万元一本。
邓志谟三部作品入编《四库全书》, 一部列入明清禁书。其中,《咒枣记》入编《四库全书》专题部小说类,话本小说第六条;《飞剑记》入编《四库全书》专题部小说类,神魔志怪第二条;《古事苑》入编《四库全书》卷139子部49条;这是余江县历史上唯一有作品入编《四库全书》的人物。《韵丰情书》明清时被列入禁毁小说。
邓志谟与汤显祖、董其昌、袁宏道、冯梦龙等大文豪都是生活在明嘉靖、万历时期。邓志谟与临川戏剧大师汤显祖同属江西人, 同属戏剧家,据《饶州府志》、《安仁县志》、《云林邓氏宗谱》、《余江邓氏宗谱》记载, 邓志谟被汤显祖赏以“异才”称之。明末大书画家董其昌曾担任过福建副使,并亲自为邓志谟的《黄眉故事》作序。明代文学家袁宏道认为邓志谟的民间通俗文学正是"无闻无识"的"真声",应加以推崇, 并为邓志谟的《古事镜》作校订。明代文学家、思想家、戏曲家冯梦龙在邓志谟的《铁树记》、《飞剑记》刊印后, 将其改写成《旌阳宫铁树镇妖》和《吕纯阳飞剑斩黄龙》,分别收入《警世通言》卷四十和《醒世恒言》卷二十二。还有《事类捷录》由明末国子监祭酒邓士龙(邓志谟族兄)作序。
邓志谟的作品深受欢迎, 有些作品几百年来多次重刻刊印。如《铁树记》、《飞剑记》、《咒枣记》三部道教神魔小说和《玉莲环记》、《并头莲记》传奇剧本以及《白眉故事》、《黄眉故事》等, 到了清末还在重刻刊印。其中《白眉故事》、《黄眉故事》在清朝时期江南各地大都用来启蒙教学用书。邓志谟的五部传奇剧本在民间深受欢迎, 其中《玉莲环记》、《并头莲记》两部剧本在民间一直演到清末。
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日本学者金文京利用日本内阁文库的珍贵藏本先后撰写了《晚明小说、类书作家邓志谟生平初探》、《晚明文人邓志谟的创作活动—兼论其争奇文学的来源及传播》等论文,对其生平及作品进行了研究。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国内学术界才注意到这位晚明文人及其创作的独特价值, 于是引起国内学者的重视,逐渐有研究文章见各大报刊。近年来,有关对邓志谟及其作品的研究越来越多。北大、清华等全国20多所大专院校的学者、专家、教授及文人对邓志谟及其邓志谟文化进行了研究,并在全国各类报刊、杂志发表论文百余篇,文学界已经在全国掀起了邓志谟及其邓志谟文学研究的热潮。北大中文系教授潘建国先生,正在筹备出版一套《邓志谟全集》, 并计划安排时间到邓志谟家乡进行调研。
邓志谟的文学创作在我国文学史上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经当代专家、文人、学者、教授对邓志谟及其邓志谟文学作品有着极高的评价和肯定。一是邓志谟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代最早的专业作家队伍的形成;二是以邓志谟为代表促进了我国文学作品的市场化、商业化的进程,使文学作品的市场化、商业化进入了成熟期;三是以邓志谟为代表推动了俗文学的雅化和雅文学的俗化;四是以邓志谟为代表掀起了神魔志怪小说的创作热潮;五是邓志谟独创“争奇小说”文体,别具一格;六是对江西地域文化,尤其是对万寿宫文化做出了突出贡献。
2013年10月27日在余江县邓志谟的家乡,召开了“余江明末文学大师邓志谟信息报告会”,市县两级的文联、作协、新闻記者、文化界人士及文学爱好者和邓志谟后裔、抚州邓氏文学爱好者参加了会议。
2013年11月3日下午,市县两级的文联、作协、新闻记者及文学爱好者,在余江县邓志谟的家乡进行社会调查及历史考察,并根据《余江邓氏宗谱》找到了邓志谟的墓址及墓碑。
2013年11月26日上午省博物馆的馆长彭印琨及省文化厅的领导在市、县有关领导陪同下,亲自到邓志谟的墓址进行了考察。接着在县委宣传部召开了座谈会,省博物馆馆长彭印锟作了重要讲话:邓志谟是我国明末时期重要的通俗小说家、戏剧家和民间文学家,邓志谟的墓址要保护好,打造邓志谟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2016年5月1日,鹰潭“北极阁” 正式开馆,在“北极阁” 八楼“鹰潭历史名人”展示区,邓志谟以文学大师的名誉入选。
以上活动省、市、县电视新闻,《江西日报》、《鹰潭日报》等媒体进行了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