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灾后重建的几点思考

(2008-05-22 11:52:20)
标签:

杂谈

分类: 赈灾

头七之后,越来越多的话想说,不吐不快,归结到一点。

现在最为迫切的任务之一是尽快建设一大批灾民安置房。重建家园的主力军肯定是受灾民众,他们也肯定不愿意轻易离开生养了他们的土地,留下来,恢复元气,投入重建,是所有灾后勇士的信念。令人欣慰的是,这两天的报道中已经提及这个问题,据说上海市还派出了一个专家组,赴灾区进行重建的评估和规划。就这个问题谈一些我的想法。

 

第一,当前的首要任务不是确定灾区各县市的整体规划重建问题,而是抢建一批安置房,过渡房,因为市镇规划需要较长时间编制,还要通过立法程序确定,不可能解燃眉之急。安置房的建设可以不拘泥于将来的规划,应该因地制宜,以快速反应、快速开工为原则,不必担心留尾巴。

 

第二,安置房的选址问题,首先应该考虑下列因素:

1,靠近主要道路。建设工作和百姓生活离不开道路这个生命线,应该把临时居住区临近主要道路,暂时少考虑噪音和空气污染对居住的影响,降低绿化指标,以便利为首要原则。当然,临时居住区有一个集中管理、半军事化管理的要求,应该有一定的封闭要求,区域周边应该有隔离带,管住出入口。

2,基地应该选择在地势相对较高,距离不稳定的山脉、河流有一段安全距离。如果做不到,应该建一些防护设施,如沟壑等。尽量避开可耕地。

3,附近应有活动的水源。不但是饮用和生产用水,污水和废弃物的处理排放也离不开活水。

4,为便于集中管理,应该确定每个小区的最大规模。初步估算,以家庭为单位,如果按每户4-5人计算,100户的小区人口在500人左右,每日用水量在25至30吨,用电量3000千瓦时。如果采用公用的卫生设施,这些数字有可能下降。国内设备的能力解决这样的需求应该是没问题的。有关单位可以根据现场情况计算一下,以这样的小区规模是否合理,或者几个这样的小区聚集成卫星区域。

 

第三,区域的公共设施建设:

1,过渡用房为降低日常成本,集约化管理是必需的,包括供排水设施、供配电设施、餐饮设施、洗浴设施、都应该采取集中建设的办法,避免每户重复建设,难以管理。

2,根据当地族群和风俗习惯,分类管理,建设必要的公共设施,同时适当建设公共商业和医疗、教育、治安、交通配套。尽量使用多功能设计,减少建设成本和占地面积。

3,采用政府投入和社会共建相结合的原则,比如公共设施和居住房屋分别使用政府财力和社会捐款,分账支出以便将来的审计,采取措施杜绝腐败现象,给全体公民一个明确的交待。组成由政府主管部门、人大机构、委托建设方和独立的审价机构参与的建设委员会,对建设过程进行管理和监督。

 

第四,过渡用房的建设:

1,一定要本着管用、够用的原则,尽量就地取材,因地制宜,降低建设成本,因为这些设施少则2年,多则5年,必须全部拆除。

2,避免再次搞形象工程、面子工程,既然是过渡,那就满足过渡即可。

3,我见到新闻报道里,有一些工厂已经在生产彩钢夹芯板临时房,非常不以为然。这种建筑唯一的好处是速度快,然而成本不低、不适于居住,加上维修不便,尤其是材料当中大量的泡沫塑料,极不环保。能否在当地寻找合适的轻便、易加工的材料,就地取材建设,还能降低大量的运输费用。

4,卧室为主,通过公共走廊和卫生、餐饮设施相连接,每户的面积尽量压缩,不考虑独用的辅助设施。平均每个人的面积是否可以控制在4平方米左右。

 

当然,我不是专家,无法提出专业的意见,但是我们国家有无数的专家学者,不乏应对紧急状态的对策高手,还有国际友人的无私援助,相信我们的灾民一定能渡过难关,重建家园。

为了四川,让我们拿出共赴国难的勇气和意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哀兵必胜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