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变格-上篇
(2008-10-31 22:27:28)
标签:
变格杂谈 |
分类: 闲言碎语 |
说说什么是“格”(case)。“格”是一种语法范畴,决定名词或代词的句法及语义功能,就是一个名词在句中作主语、宾语还是状语等或是受到某一个介词或动词的支配而变成某种形式。当一个名词要在句子中发挥各种作用时就要适时改变行头,也就是常说的“变格”(declension),学俄语和德语的朋友看到变格一定不陌生,德语有四个格,俄语有六个格,这些格让一些初学者望而却步,而这他俩一旦同其他语言比起来就是小巫见大巫了。格的数量在世界语言中的分布极不平均。汉语、越南语、泰语、马来语等可以说没有格的变化,而芬兰语、匈牙利语、塔巴萨兰语等语言有十多种甚至几十种格。下文将用例举的形式展现各种语言的格及其变化。
首先要说的就是印欧语。印欧语系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同时也是使用范围最广的语系。我们最熟悉的英语就属于这个语系。经过历史语言学的论证,一些语言学家认为庞大的印欧语系最初是由一种语言即原始印欧语发展而来的。通过研究,他们复原了部分原始印欧语,并发现她有主(nominative)、宾(accusative)、属(genitive)、与(dative)、具(instrumental)、夺(ablative)、位(locative)、呼(vocative)八格。原始印欧语现在仍处于拟构阶段,并没有人找到真正的原始印欧语文献证据,因此不以她作为例举对象。
格的发展在现代印欧语种显得多姿多彩,英语、法语、波斯语等几乎丢掉了变格系统,仅有少部分残留,如代词。这些语言中的名词几乎没有格变化。相比之下,印欧语中保留完整八格系统的当数梵语。梵语不仅有完整的印欧语格系统,同时还保留了三性三数的复杂性数关系。以下是梵语一个阳性名词的变格情况:
मुनि圣人
格单数
主मुनि:
宾मुनिम्
具मुनिन
与मुनये
夺मुनेः
属मुनेः
位मुनौ
呼मुने
作为西方经典语言的拉丁语和古希腊语的格系统相对简化。古希腊语在性数上和梵语一样,但是格的数量减少到5个,拉丁语虽然比古希腊语多一个格但是失去了双数变化。就格的变化而言,拉丁语在这三种语言中算是简单的。
古希腊语
χώρα国家(阳性)
格单数
主 χώρα
属 χώρας
与 χώρᾳ
宾 χώραν
呼 χώρα
现代希腊语在古希腊语的基础上将格的简化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同样是χώρα这个词格的变化仅存四个,由于呼格形式常同主格,在一些书中索性将其去除。双数范畴也消失了。
现代希腊语
格单数
主 χώρα
属
χώρας
宾
χώρα
(呼)
χώρα
拉丁语
stella星(阳性)
格
主
属
与
宾
夺
呼
格在现代印欧语中退化更是严重,拿罗曼语族来说,除了罗马尼亚语的名词还保留格变化之外,其它语言,如西葡意法语等均失去了名词变格系统。日耳曼语也是如此,除了欧洲最保守语言之一的冰岛语以及和冰岛语很相似的法罗语有较复杂的变格系统之外,英语、丹麦语、瑞典语、挪威语、荷兰语等的名词基本失去格变化,仅有少量残留,如属格。
罗马尼亚语有变格系统,她的变格和同族的拉丁语不同之处在于,罗马尼亚语有后置定冠词参与变格,而拉丁语没有定冠词,从变化形式来看也没有拉丁语丰富。
pom树(阳性)
格单数
主 un
pom
宾 un
pom
属 unui
pom
与 unui
pom
冰岛语
himinn天空(阳性)
格单数
主himinn
宾himin
属himins
与himni
德语
Mann男人
主der Mann
属des Mannes
与dem Mann(e)
宾den
Mann
印欧语系中至今仍然保留丰富格变化体系的语族有斯拉夫语族、波罗的海语族、印度伊朗语族的印度语支。斯拉夫语族十多种语言中除了保加利亚语和马其顿语之外,其它语言都不同程度保留了六、七个格的变化,斯洛文尼亚语和索布语(含高地和低地两种语言)还保留了古老的双数。波罗的海语族的立陶宛和拉脱维亚语存世最早的文献年代虽不久远,但是就其语言本身来说非常古老。德国语言学家博普(F.Bopp)在他的历史比较语言学巨著《梵语、古波斯语、希腊语、拉丁语、立陶宛语、哥特语和德语比较语法》中把立陶宛语列入比较对象,足见其研究价值之高。以下列举白俄罗斯语、捷克语、立陶宛语、拉脱维亚语的变格。
白俄罗斯语
суд判断(阳性)
格
主
宾
属
与
具
位
捷克语
hrad城堡(阳性)
格
主
宾
属
与
具
位
呼
立陶宛语
kalba语言(阴性)
格
主
kalba
属
kalbos
与
kalbai
宾
kalbą
具
kalba
位
kalboje
呼
kalba
拉脱维亚语
tēvs爸爸
格 单数 复数
主 tēvs tēvi
属 tēva tēvu
与 tēvam tēviem
宾 tēvu tēvus
位 tēvā tēvos
呼 tēvs tēvi
接下来要登场的是印欧语系中的亚美尼亚语和阿尔巴尼亚语。她们因与其他语族的兄弟姐妹差异太大,只好自立门户,独立组成两个语族。由于在亚美尼亚语中发现很多古波斯语成分,亚美尼亚语曾一度被认为是波斯语的一种方言,但是经过学者的深入研究发现并不是那么简单。同时亚美尼亚语使用自己独创的一种文字,在印欧语中独树一帜。阿尔巴尼亚语是印欧语中最诡异的语言之一。她的身世至今不明,有学者认为,阿尔巴尼亚语源自古代民族伊利里亚人(Illyrian)的语言。下面就来瞧瞧她们是怎么变格的。
阿尔巴尼亚语
libër书(阳性)
格单数
主
libër
属 i(e)
libri
与
libri
宾
libër
夺
libri
阿尔巴尼亚语同前面提到的罗马尼亚语一样也使用后置定冠词。
亚美尼亚语
անտառ树林
主անտառ
属անտառի
与անտառի
宾անտառ
夺անտառից
具անտառով
位անտառում
看过这十多种语言变格的例子,无外乎都在原始印欧语的八个格中转悠。撇开各种语言间格的意义及功能的对应问题,单就数量来说,也就是保留多少的问题。然而,语言的世界充满了不确定因素,我曾经认为世界上所有语言都有m的发音,因为这个音的发音方式极其简单,不像捷克语的ř或威尔士语的ll那样怪异。事实证明我的猜想是错误的,世界语言中存在没有m音的语言,比如Quileute和Lushootseed这两种美洲土著语言。印欧语的格同样存在意想不到的状况。位于俄罗斯和格鲁吉亚边界地区有两个自治共和国——北奥塞梯和南奥塞梯。这两个地区的奥塞梯人都说一种印度-伊朗语族的语言——奥塞梯语。奥塞梯语有变格体系,但是她的格数量不是传统的8个而是9个,更有意思的是,在这9个格中有5个不是源自原始印欧语而是受到临近非印欧语系语言的影响,先来看一看奥塞梯语的变格。
æвзаг语言
格
主
属
与
夺
向
内
接
等同 æвзагау
和同 æвзагимæ
向格(Allative)、内格(Inessive)、接格(Adessive)、和同格(Comitative)、等同格(Equative),这五个格似乎在其他语言中见过吧?对。前四个格能在芬兰语、爱沙尼亚语中找到。等同格相对陌生,它出现在古老的苏美尔语里。这些格并不限于这几种语言,由于手头资料的限制,只提这几种。
印欧语系印度语族语言中,有资料说有格,也有资料说是那些是后置词,我这儿暂且将其看成后置词,不作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