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无论哪个民族、国家、时代,婆媳之间都是最复杂的关系之一。对于注重几代同堂的中国人而言,对这种“麻烦”十分熟悉。和中国人一样,犹太人也喜欢“自父及子三四代”群居。但我们今天将看到的,是与大多数中国家庭截然不同的情况:一对不同民族的婆媳,却因为共同的信仰而超越了尘世的缠累。她们成为以色列史,乃至教会史上的佳话。她们没有过人的处世“智慧”,也不是在共同利益的下“貌合神离”,而是在信仰、盼望与爱中合一。在本处经文中,路得的赤诚昭然若揭。她已经把自己的幸福、家庭甚至生死都已置之度外,只要陪伴“婆婆”行完她的路程。诸居,思想阿!这究竟是什么样的信仰?
1.超越责任的仁义:你在哪...我也在哪(爱人如己)
a作为年轻寡妇的路得,她有权利追求“新夫”家的幸福。根本没有义务跟着一个一无所有的婆婆,回到人生地不熟的以色列。更何况,这里的人并不欢迎外邦人。尤其是摩押人。我们能责怪珥尔巴吗?但路得的信仰召唤她付出格外的爱:伺候已没有实质关系的“婆婆”。
b路得的行动折射出“登山宝训”的精神:走两里路。基督徒所作的,不只是一般道义上的责任,而是爱人舍己。在这意义上,教会超越了“国家政策”下的责任,而是在“爱心上多而又多”。这个世界的美好,往往是由“走两里路”的人缔造的。
c但不幸的是,今天基督徒并未充分活出“爱的奉献”。因为我们总以为自己的事业很重要,因为这关系“更多人”的益处。但路得的例子提醒我们什么是“舍弃中的成全”(太16:25)。一位远古时代摩押女子所行的,远胜于大多数现代“文明人”所行的。甚至超过有神的灵在我们心中,又听过千百回“登山宝训”的基督徒!我们应当感到汗颜...!
2.超越尘世的盼望:你的国是我的国
b由于这信仰,使她对“应许之地”的向往,克服了眼前的苦难。她渴望在跋山涉水之后,能在某个安息日得着安慰。因为那时,她将听到神带领以色列人出埃及、进迦南的故事,以及上帝在未来将要成就的荣耀。即使她未能在有生之年得见,在度尽今生年岁的终点时也必得以进入永生。她一想起“将来所要显现的荣耀”,眼下的苦楚实在不足挂齿了。让珥尔巴去追逐青春吧,我却要“先求你的国”!
3.超越理性的信仰:你的神是我的神
c我们需要反思,究竟是什么阻碍了基督徒活出实践?我们总要省察有信心没有(林后13:5)?为什么我们的生活缺乏“惊奇”,因为我们常常用自己的理性筹划并掌控自己的脚步,很少留出为神“冒险”的空间。事实上,我们对得失的衡量,扼杀了基督徒人生本该有的属天风采。“耶和华阿,我晓得人的道路不由自己,行路的人也不能定自己的脚步”。这节经文为以利米勒和路得的抉择,作了最微妙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