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黑夜孤独
《梅兰芳》上映已经有一个多月了,这部肩负着‘救活’陈凯歌重任的电影,以其过亿的票房证明了它不辱使命,成功地使《无极》后冰到极点的陈凯歌,重新走进了大众的视野,陈导的电影事业也随即转入了‘复苏期’。由于学业原因,黑夜孤独是在一周前才看完了《梅兰芳》,个人感觉也是是相当的好,从《夜宴》到《无极》再到《满城尽带黄金甲》,这大概是我近几年看过的最好的国产大片。
可令人奇怪的是:《梅兰芳》没有武打片精彩的武打片段,也没有爱情片感动的情侣镜头,它和《叶问》可以说是一部以记录人物为主的纪实片,那么它是凭借什么帮陈凯歌打赢‘翻身仗’的呢?陈凯歌这次究竟胜在哪里呢?
我想,有以下几点原因是陈导成功的关键因素,从中也让我们看见他聪明的一面,同时也是值得其他影视人学习和反思的。
原因一:执导精细,言行谨慎
在《无极》的低谷后,陈凯歌痛定思痛,一改剧情软弱化的特点,在执导时丰满剧情、言行谨慎,在电影首映之前,陈凯歌一直没有对自己的新作表达任何态度,只是说:“观众看了再说”,而且也十分低调,没有大肆宣传,这种谦逊的态度无疑是值得肯定的,自然也就增强了大众对这部电影的好奇心。看来低调做事,确实比高调宣传行之有效。
原因二:主题明确,摒弃床戏
依我看,《无极》败就败在剧本原来就是一个虚构的神话,再加上散乱随意的情节构架,就给人一种云山雾罩、隐隐绰绰的感觉,让观众不明白这部影片究竟是想反映什么?想表现什么?两个小时下来,没有什么收获,再加之影片中掺杂床戏,虽然可以增加卖点,但却降低了影片的品味(毕竟在大多数中国人的眼中把‘性’搬上荧屏还是不能接受的)。请问,这种主旨模糊,仅用大牌明星和华丽特技堆砌成的电影,怎么能得到观众的一致好评呢?
而《梅兰芳》却截然相反,在剧情上安排紧凑、首尾关联,一切情节都在为表现梅兰芳先生的人格魅力服务,没有废笔,给人一气呵成、无懈可击之感。另外,不做勾引观众眼球的的买卖,从影视界盛行‘床文化’的通病里跳了出来,这一次,陈凯歌用行动证明了:没有床戏,电影也可以很好看,票房也能飙high!一下子就把《梅兰芳》提到了另一个高度上!
原因三:题材不凡,颇有高度
梅兰芳先生是我国京剧一代大师,他代表的是一个时代,京剧是‘国萃’,是近现代中华民族文化的象征和旗帜,我们知道,要征服一个民族不仅是要占领他们的土地,更重要的是征服他们的思想文化和道德伦理,京剧就是中华民族宝贵的、不可被腐蚀的艺术文化,正因如此,陈凯歌导演也在片中特意花大笔墨书写,日本侵华后梅兰芳先生不肯低头,不为日本人唱戏的爱国情怀,片中有两句台词是让我记忆犹新的:
1.当日本长官和梅兰芳的中国好友劝梅兰芳在上海唱两场戏时,梅兰芳义正严词地说:“有人愿意看一个弄脏了的梅兰芳吗?”
2.梅兰芳在记者招待会上说出他爷爷临死前的遗愿:“皖华,把咱们唱戏的地位提拔一下好不好?让人家把咱们当人看好不好?”
这两句台词给了我极大的震撼,深刻地体现出梅兰芳不向日本侵略者低头、维护戏剧文化和民族尊严的铮铮傲骨,在那个盛行京戏的年代,京剧代表的是一个国家的文化,一种民族的尊严。梅兰芳用自己的言行告诉世人:虽然国家沦陷了,但是京剧不能亡,我们唱戏的,不是供你们饮酒作乐的粉头,京剧是一门博大精深的文化,是有尊严、有地位的。
我身边有好多人看完这部影片都说没什么意思,黎明演得一点也不像梅兰芳,或者是说没看懂,原因就在于他们没有从影片中领会到陈凯歌导演要向大家展现的梅兰芳精神,即:深爱京剧、却有尊严!
话说到这里,请大家想一想:陈凯歌选取这样一个象征中国文化精神的人物作为他‘翻身之仗’的电影题材,并且又把主旨提升到民族气节这样一个高度上,他能不广受好评吗?他能不赢吗?
以上就是笔者对陈凯歌导演为什么能凭借《梅兰芳》打赢‘翻身仗’的一点拙见,其中也有看完这部影片的一点感想,希望能与大家分享,让大家对这部影片有更加清晰的理解。
不过话又说回来,陈凯歌虽然凭借此战复苏了,但今后他能否在中国影坛绿树常青呢?他的成功之路又能走多远呢?这就要看他自己能不能静下心来,继续站稳脚步、一步一个脚印儿走下去了,希望他今后能给大家带来更多有意义、有高度、有收获的电影,而不是由‘床文化’和电脑特技拼凑成的华丽之作,而据我所知,陈凯歌在这次大获全胜后乘胜追击、趁热打铁,出了新书《梅飞色舞》,已经被媒体评为炒作之作,看来陈凯歌能不能巩固住《梅兰芳》带来的成果,见好就收,谦逊做事让好印象继续延续,也只能他自己去把握。
更多精彩文章:
《非诚勿扰》究竟“大好”在哪里?
湖南卫视为什么决定重启超女?
吴京《狼牙》十宗“最”
中国英雄王嘉鹏勉励我的话
我见到了汶川地震小英雄廖波!
实拍:迪拜七星级帆船酒店!
盘点:欧洲杯上的“脱星”(组图)
和他们相比你就是最幸福的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