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通惠河平津闸漕运码头 |
分类: 历史 |
高碑店的通惠河平津闸
11月5日,乘高铁到北京开会,会议第二天开,下车之后,便顺道去了高碑店,参观了京杭大运河通惠河段的平津闸遗址。现在的交通很方便,北京铁路南站换乘到1号线至四惠东,搭八通线乘一站就到了。走七八分钟路,便可以看到修整一新的通惠河漕运码头遗址公园。事先没做功课,所以,只拍了一些照片,供网友共享。
明《通惠河志》载:“通惠河源出昌平州白浮村神山泉,西南会一亩、马服诸泉,绕出瓮山后,汇为七里,东入都城西水门,贯积水潭,又稍东由月桥入内府,环绕宫殿,南出玉河桥水门东行,合南北城河二流,由大通桥而东下焉。”这是至元二十九年根据郭守敬导水入运河的方案开辟的。在习惯上,京师城河至通州一段,即属京杭大运河的通惠河段,京杭大运河的终点即在通惠河与城河交界处。下图为清末的情形。
高碑店的所谓“漕运码头遗址公园”的提法,我十分怀疑其准确性。清代南方的漕粮,一部分运抵通州,一部分运抵京师,并不在高碑店停泊卸粮。根据《通惠河志》记载,通惠河设庆丰上下闸、平津上下闸、普济闸、通流闸和通州北关外的石坝。因此,在高碑店一带的平津闸只是过闸漕船临时停泊的地方。从通惠河水势而言,漕船由通州至京师是逆流而上,经各闸水位节节升高。
我由高碑店下车,走过闸桥,一座现代修建水闸清楚地表明了通惠河平津闸一带的水位落差至少有一公尺。
过闸桥几十步右拐,可以看到一栋现代修建的仿古大楼“腾隆阁”。
过腾隆阁不远的广场上,有一块巨头,上镌“北京朝阳高碑店平津闸漕运码头”,我的目的地到了。
走过巨石,映入眼帘的便是通惠河最为宽阔的一段水面。
再往前走,便是平津闸的正入口,入口前有元代大科学家郭守敬的雕像。
绕过雕像,可见一块介绍平津闸情况的现代碑文。
《通惠河志》记载:“平津上下二闸,在庆丰闸东十里。下闸去上闸四里。至元二十九年始建木闸,名郊亭闸。延祐以后重修石闸,改名平津。”庆丰闸大致在今庆丰公园一带,因此,这里的平津闸,应该是平津上闸的位置。
绞关石。
闸口。
重运漕船由此闸过来上京城,回空漕船则过此闸往通州。下闸的位置应在过此闸后往下游四里地,今已不存。这是平津上闸与下闸之间的河道。
清末铁路的修建,民国公路的修建和共和国高速公路的修建,使曾经相当繁忙、热闹的通惠河渐渐平静、冷清起来。现在,河面的游船代替了漕船货船,岸边的垂钓老人和游人代替了纤夫和水手,也没了闸夫、运弁的么喝。我漫步岸边,静静地感受着历史的脉动。过闸而泻的水声,不会再叙述当年逆流而上的漕运故事,但我会听见当年岸边纤夫们沉重的脚步。现在已是农历十月,南方的漕粮已经上船,成百上千艘漕船,正待发北行。来年春暖冰融之际,成千上万的水手和纤夫将在这里匆匆而过,或者焦急地等待开闸放行。噢,那已经是一百多年前的往事了。岸边垂钓的最年长的老者,也不曾看到过这样的景象。
时间过得真快、真快。太阳正在西下,我得进城入宿了。远看那河面突出的平津闸,我突然想到,当年的平津闸河道,应该很窄。我虽然踏在旧地,但已经换了时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