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敦春堂”的业主姓顾还是姓姚?
(2018-03-07 02:16:40)
标签:
英国驻沪领事馆上海开埠上海史 |
分类: 历史 |
所谓“敦春堂”的业主姓顾还是姓姚?
有关英国驻沪领事馆最初位置在西姚家弄的问题,我已经谈得够多,干脆再说说透。兰宁、库寿龄的《上海史》(The History of Shanghai)提到,这敦春堂的主人姓顾(Koo),我没有找到他们说法的由来。而1909年出版的裘昔司的《晚清上海史》(Historic Shanghai)说姓姚(Yao),其依据是亲历此事的麦华陀的回忆(W. H. M., Reminiscences of the Opening of Shanghai to Foreign Trade, Chinese and Japanese Repository, vol.2)。我把他的回忆有关部分翻译如下:
(我们走出道台衙门之后)一位衣着体面的人从人群中走出来,主动领我们去看房子,他说,这房子我们肯定喜欢。我们便跟着他走,他把我们带到了位于一条主街道的一处中国绅士的私宅,令我们称心如意,房间很多,确实非常漂亮,而且陈设奢华,我们便紧跟着他走(因为他表明了他是业主),并且在第二天傍晚前,我们便舒服地住进了我们的新家。
起初我们还非常困惑,我们的向导如此鲁莽地冒犯官员的态度,就这样把我们带到城里的房子里;而且他如此满不在乎地冒着风险,对我们这些被视为蛮夷的人施沛恩泽,让我们住进这配好家具的头等宅第。这其中的缘故很快我们就知晓了。姚(Yaou,就是这位绅士的姓)被证实是一位有眼光的香港华人的合伙人,他得知这个新口岸将要开辟,毫不迟疑地在这里开设了商行的分支机构,由它负责物色产业,如果有可能的话,买通英国领事本人及其庇护,以期确保垄断整个贸易。中国官员自然也参与了这个皆大欢喜的小安排,因为他们不让领事及其国人住在城里的打算既然落空,接下来控制洋人的最佳选择,就是由姚来为他们担责,成为贸易得以进行的唯一有效渠道……
姚姓和中方官员的这个意图,英国领事馆最初是不清楚的。所以,在英国领事馆1843年11月14日发布的第一号通告里,我们可以看到,在承揽关税缴纳业务的钱庄六名合伙人中,姚姓名列第一:Yaou Hang-yuew。我们有理由猜测,这个Yaou Hang-yuew,是香港商人的合伙人,同时在上海官场和银钱业均有较深的关系。在《江宁条约》签订以后,他们就在谋划如何垄断上海对外贸易的事情。英国人对广州公行制度深恶痛绝,在识破姚和上海官员们的意图之后,便毫不留情地将姚驱逐出“敦春堂”,姚之不断招人来观看洋人起居工作,则是英国领事馆驱逐姚的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
问题是,兰宁、库寿龄怎么会将姚姓说成顾姓的?我只能作以下猜测:这个宅第在英国领事馆最初租下时,没有堂名。因为以麦华陀的中文能力(麦华陀是麦都思的儿子,父子二人均精通中文),绝对不会记不住这个堂名,也不会把房东的姓氏弄错。如果这个推测成立,那么,兰宁、库寿龄在撰写《上海史》时,很可能到西姚家弄进行了调查,这时,这座宅第已经有了“敦春堂”的堂名,业主已经姓顾了。换言之,顾姓是在接手姚姓宅第后冠以堂名的,而兰宁、库寿龄没有对这个产业的历史作进一步的调查。同治以前的《上海县志》和H. Lang的著述中均未出现“敦春堂”的名称,可以作为一个间接证据。如果上述推测能够成立,兰宁、库寿龄关于“敦春堂”和“顾”姓的说法,可能都是错误的。不过,在确切证据没有找到之前,目前我们还只能断定,最初租给英国领事馆的这个宅第的业主是姓姚,而非姓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