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翻译外文史料的核对工作
(2016-02-15 17:42:39)
标签:
史料翻译 |
分类: 历史 |
引用翻译外文史料的核对工作
史料查核工作是历史研究的基本要求。就中文史料而言,通过已经发表和出版的论著提供的线索,找到所需史料,是我们在历史研究中经常会采用的一种方式,但是,在借鉴别人所引史料时,必须查核原文,不能直接引用。为什么?别人的引文,是别人消化过原始史料,与原始史料有无差池,你无法确定,引文有没有脱字错字,也无法确定。只有在无法找到原始史料的情况下,才能直接转引。这是历史论文和著作撰写过程中对引用史料的基本要求。
但是,对于外文翻译史料,一般研究者往往容易忽视这条规则。今天,我在引用外文翻译史料时,就发现了这个问题。
这是国内出版的Walter Henry Medhurst(麦都思).China:Its State and Prospects的译著,其中有一段译文是这样的:
长期以来,人们都假定中国对基督教真理的传播是完全封闭的,踏足其海岸就意味着死亡,而到这些地方传播福音的任何企图都是疯狂的。但现在却有一个人,他去了,并完好无损地回来了;他曾与那些地方的人民进行广泛的交往;他在他们居住的城市和不同的省份里面游历了好几个月;他访问过令人生畏的清政府官员,并与他们交涉贸易和传教。但是,他不仅没有被逮捕、监禁,装在笼子里给送回广州;反而,他在有的地方受到欢迎,得到了很好的礼遇。
正好手头有这本书的电子文本,便核对了一下原文。英文原文是这样的:
It had long been supposed, that China was hermetically sealed against the propagators of divine truth; that it would be death to set foot on her shores; and madness to attempt to diffuse the Gospel in those regions. But here was a man, who had gone and returned unhurt; had maintained extensive intercourse with the people; had resided, for months together, in their cities and provinces; had met the far-famed and much-dreaded mandarins; and, instead of being arrested, imprisoned, and sent back in a cage, to Canton, had been, in every instance, treated with civility, and, sometimes, with respect.
这段文字谈的“这个人”就是郭士立。这段译文存在什么问题呢?第一句,原文propagators,宣教者或传教士,没有译出来,下文的“踏足其海岸”,就没了主语。接下来,“他在他们居住的城市和不同的省份”与原文的表述就不对了,“had resided……in their cities and provinces”是指郭士立“住在他们的一些城市和省份”。再往下,“访问过令人生畏的清政府官员”,与原文“had met the far-famed and much-dreaded mandarins”比对,漏译了“far-famed”,多了“清政府”;met也不是“访问”。再往下,“并与他们交涉和传教”,原文中没有这样的句子,显然是作者自己添上去的。最后一句,“respect”也没有译出来。这个译本,“中文定力”完全没有,而从史料引证的角度看,是根本不能用的。
我这两天我集中谈了翻译的问题,与我眼下的工作有点关系。但目的是要让研究生们重视这个问题。历史研究中,对于引证史料的要求,不仅是中文,外文也是如此。如果承担翻译外文史书的工作,一定要认真、细致,确保中译本的可靠性,这样可以为其他读者和研究者更多的便利,不必再做重译的工作。特别要提醒的是,如果发现译文晦涩难读,译者的中文与外文能力肯定存在问题,引用这类译著时,一定要核对原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