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姚江暮初
姚江暮初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896,003
  • 关注人气:39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什么是天理?

(2020-09-23 10:18:19)
标签:

文化

杂谈

分类: 古代文化思考
(原创文字,严禁转载和抄袭)

作者:暮初       

         暮初在《“天理”是文化的根源》一文中曾说,“‘天理’就是符合自然生存要求的一切原因和条件,而'人欲'就是超出自然生存要求的过度索取”。
         这是根据朱熹的观点所得出的结论。朱熹说,“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朱子语类》卷十三)。“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朱子语类 • 卷十三》。因此,朱熹早就为人们指出了什么是“天理”,什么是“人欲”。
         但是,现代一些人故意把“天理”和“人欲”的关系混淆,强行把朱熹认作是在提倡禁欲主义,实在是别有用心地混淆概念。所谓“文化劣根性”常常体现在,要抹黑一个人,就从混淆概念开始。
         什么是天理?朱熹的解释虽然较为通俗,只是举例,因而适合儿童和当时大多数缺少知识的人来理解。但并不严谨,并没有指出“天理”的根本属性。
         为什么朱熹没有指出“天理”的根本属性?是因为根本不需要。这是因为对于“天理”的认知,在古代是一种常识,并不需要过度解释。只不过时过境迁,到了现代,就连古代的常识也成为一种需要重新认知的“新知识”,让人叹息。
         为什么说是常识?这是因为在儒家的基础教材中就提供了答案。比如,《大学》之中有“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这就是说,事物之间存在“本末关系”“终始关系”“先后关系”,这就是“天理”的体现。而只有“天理”才能“近道”。
         以当代人们所熟悉的概念来看,“天理”其实就是事物之中客观存在、自然安排的“程序”和“自然编码”,是天下万物中蕴含的普遍原则,具有客观规定性,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假如把“天”人格化,好比这些“程序”和“自然编码”,是“天”用心编排和提前设计好的。
         根据现代的一般解释,事物之中存在“客观规律”。但是“客观规律”不如“程序”和“自然编码”的解释来得生动和准确。而事物之间的“本末关系”“终始关系”“先后关系”,本质上就是“程序”和“编码”的特征。
         正因为“天理”有客观存在、自然安排的特点,而且《大学》又是古代儿童的启蒙教材,所以才说“天理”在古代是一种常识,是最高的价值准则,在古代不会被混淆。但是到了现代,连“天理”是什么也要争论一番,也说明传统文化一旦被摧毁,要恢复起来亦难如登天。
        中国文化绵延几千年从不中断,但是这并不代表某种学术或某类学术的不断代。“文化断代”与“学术断代”(或“学派断代”)本身就不是同一个概念。连朱熹和王阳明都承认,真正的儒学传到孟子就断了,到了宋明理学的兴起才接起香火,中间隔了许多年。
        王阳明曾说,洙泗之传,至孟氏而息。千五百余年,濂溪、明道始复追寻其绪。自后辨析日详,然亦日就支离决裂,旋复湮晦” (王阳明《朱子晚年定论》) 。  朱熹说“韩子曰‘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以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至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四书集注》·孟子集注·孟子序说》)
         现代人有一种普遍的认知,总认为科技发展到了今天,古人总是要比今人愚蠢。但是,单凭科技真的能代替一切文明成果吗?
         假如能认真地翻一下古书,可能会推翻你的认知。当然,前提条件是,不要先入为主地认为古不如今。单纯从文化的深度、高度和广度来看,假如一定要认定古人不如今人,不是浅薄就是无知。比如,今天的人们一定写不出唐诗宋词的文采,一定写不出《诗经》和楚辞的悠远,一定写不出辞赋的优美,一定写不出《易经》的深邃。看看今天流行歌曲中的语法混乱和用词浅薄就可见一斑。
       要知道,唐诗、宋词在当时就是“流行歌曲”的歌词,可以直接拿来吟唱,以供宫廷燕乐或构栏瓦肆娱乐之用,并非今天看起来可以登大雅之堂的东西。而且,从诗词的本质来看,大多是当时人生不如意的落魄官员的牢骚之声。但因文采斐然,而成为一个博眼球的文化种类。在王阳明所悔恨的“五溺”(任侠、骑射、词章、神仙、佛氏)之中就有诗词,说明至少到了明代,诗词仍是属于私人爱好。当然也不表明王阳明在悟道之后就不写诗了,写诗只是体现个人风雅,为了文人唱和以及记录一些心情,但与“圣人之道”相比仍属不上品的东西。
       往再远来看,虽然孔子批删过《诗经》,但这也是从民间收集整理,从保护传统、教化民众的角度来看待诗的。《论语》记载,“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看孔子和孟子写过诗吗?传说有孔子的《麟之趾》等,但一定很少。说明诗词创作对于孔孟而言也是非主流的东西。
       这就是说,古代的文化之所以在当时存在于世间,一定有其天时、地利、人和的因素,有其价值观的取舍。古代的文化之所以存在,有其天理;而当今时代进步,也有其天理。所以“天理”无论什么时代都存在。
       每个时代都有属于那个时代的价值导向和价值标准,对于过去的评估和取舍一定是秉承当下时代的主流价值。所谓去粗存精、去伪存真一定是按所处时代的价值来确定的。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活法,不必纠结于古人的活法。对于“天理”的认知也是如此。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