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日出日落:光比大时,通常要用渐变灰镜来帮助降低天地间的光比、保留天空云
彩的层次,有前景时更加有必要,可用点测表读取太阳附近干净天空与前景物的光比(差值)来决定用几档的渐变灰镜,然后直接点测前景的读数曝光;如果不使用
渐变灰镜,则可以点测与太阳相反方向的天空,加1档进行曝光,这样可以保留天空的细节,但是不能指望前景的细节。
有关早晚拍摄的更多技术细节,参见本人发表在《中国摄影》2008年4月刊的拙作《只争朝夕——黎明与黄昏的拍摄》。
(4)长时间曝光:多用于日出前或日落后的拍摄,表现天空的浓郁色彩、城市
的万家灯火、水流绸缎般的质感或海水云雾般的虚幻意境。快门读数超过1秒后的测光,基本上不准确,需要各自结合不同的场景去摸索出适合自己的、整套的经验
数据。建议固定一个光圈值(比如F/8),来摸索不同场景下的快门时间,这样便于记忆。推荐F/8的理由是:
F/8下的快门时间长短适中,适合表现浓郁色彩的需要;
F/8的景深足够大;
对多数镜头来说,F/8左右的解析度是最高的。
下面这张片子于2006年9月某日凌晨摄于深圳三门岛。当天凌晨风大浪急,天没亮就趟着崎岖不平的礁石去守候了。为表现海浪在礁石周围形成的缥缈意境,决
定采用长时间曝光;同时为了突出五彩礁石的质感,加1档渐变灰滤镜压暗天空。F/8,3分钟曝光(图3)。
![[转]风光摄影的六大命题(上) [转]风光摄影的六大命题(上)](//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5)多重曝光:多用于拍摄城市灯光夜景、焰火晚会、月光夜景等。拍摄城市夜景时通常采用二次曝光,操作顺序是:
把相机设置成多重曝光模式、快门设到B档或T档,如果是B档,快门线定到按下后能卡住(旋盘式)的模式,也有的快门线带手工锁定用的小旋钮;
光圈值设到F/8;
在天空还没全黑时,先点取地平线上天空的读数做第一次曝光,此时相机应该不进片才对。参考的曝光值是F/8、1/4秒;
等建筑物上的灯光全部开启后,进行第二次曝光。快门时间长短需要各自摸索。参考的曝光值是F/8、15-45秒。
下面这张蛇口夜景,是我拍摄的第一张二次曝光作业。第一次以F/8点测天空后直接以天空亮度曝光(约1/4sec);第二次按照F/8、约45秒曝光。
右边海上世界的灯光太亮,过曝了;右下方的树叶在霓虹灯的照射下,产生了红叶般的感觉;天空如果没有第一次的曝光做背景,就会很暗(图4)。
![[转]风光摄影的六大命题(上) [转]风光摄影的六大命题(上)](//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图四
(6)包围曝光:熟练掌握上述曝光手法的话,通常能应付九成以上场合。然而,如果是出远门拍摄、尤其在拍摄重要场景的时候,建议进行包围曝光。反转片建议加减1/3至1/2档包围。一定程度上,包围曝光可以挽救你轻微的测光失误。当然,如果错得太离谱,那就谁也帮不了你。
其他重要注意事项:
使用偏振镜时,一定要记得增加曝光值(通常是2档);
中途换用不同度数的胶卷时,切记相应调整相机上的(如果有的话)以及测光表上的ISO设置,以免错误曝光。
2、如何获得清晰的画面
对于风光作品来说,除了主观上让主体模糊的以外,清晰的画面几乎是最起码的要求。通常,摄影师在挑选自己的作品时,首先排除掉的就是曝光不正确的、或主体不清晰的片子。
有很多环节影响照片的清晰度:
对焦是否准确;
景深运用正确与否;
各种滤镜都会不同程度地降低照片的清晰度;
射入镜头的光线会使画面起雾;
相机自身的机震如何(是否有反光板预升功能);
是否使用了快门线/快门遥控器;
云台是否锁紧;
三脚架是否结实;
支撑三脚架的地面是否结实;
风速如何、是否有车辆通过等外部因素……
明白上述环节能影响照片的清晰度后,就可以找到相应的对策了:
准确对焦,必要时手动对焦;
风光作品很多情况下要求全程清晰,所以镜头的焦距越短、所用的光圈越小,就越有助于获得大景深,画面看起来就越清晰。使用大画幅技术相机,在这方面优势更大;
除非必要,少用滤镜,尤其不建议为了保护镜头一直套着UV镜拍摄;
尽可能使用遮光罩;
相机有反光板预升功能者,每次都使用它,不要嫌麻烦;
坚持使用快门线/快门遥控器,养成带上备份才出门的习惯(有时朋友还能沾你的光);
经常检查云台与三脚架的连接是否结实,云台和三脚架的工具要带在身边、每次拍摄时锁紧云台;
选用结实的三脚架。使用时,优先展开口径较粗的管段,不到万不得已不升中轴;
支三脚架时,选择结实的支点(如果是泥沙地,最好垫之以石块、砖块);
风大时挡在上风按快门,有车辆通行的话在通过前/后200米开外按快门等等。
这张片子,是在有海风的细软沙滩上,给三脚架垫上石块后拍摄的(图5)。
![[转]风光摄影的六大命题(上) [转]风光摄影的六大命题(上)](//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图五
3、适当使用滤镜以获得预期效果
无论胶片机还是数码机,偏振镜目前还是必备的滤镜。用它可以:
降低水面反射从而加深水面颜色;
清晰地拍出水面下的鱼类、石块、枯枝等;
加深天空的蓝色;
减轻雾霭对画面的影响;
消除树叶等非金属物体表面的反光,加深其色彩饱和度。
对于胶片机来说,渐变灰镜也是必备的,因为现场光比超出胶片宽容度的场合很多,这时如果没有它,就要后悔这趟白来了。
4、必要的后期处理技术
目前对于反转片作品来说,后期处理、输出有如下路径和环节:
路径一:冲洗>>>扫描>>>图片处理>>>打印输出
路径二:冲洗>>>直放出图
首先不管哪个路径,反转片的冲洗环节是非常关键的。有以下不良记录的冲印店应该坚决予以抵制:
给底片造成连续划痕的;
冲洗不同厂家的胶片之间不按规定更换药液,导致胶片变色或变质的(很遗憾,这方面如果不吃亏是无法事先认定的,建议入门者多请教资深摄影人士)。
关于路径一,扫描环节有平板扫描仪、底片扫描仪和滚筒扫描仪三档选择,质量和扫描成本都是依次升高的;打印输出环节有数码彩扩、彩喷/写真、艺术微喷几种选择,后者的效果最佳,已经普遍用于博物馆收藏级别作品的输出。
后期处理中惟一可以完全由摄影人自己控制的环节就是图片处理,所以这个环节不可草率,也不可轻易放弃自己控制质量的权利。这一环节里又可以分成三个子环节:硬件设备、设备校色和使用Photoshop等软件对图片进行处理。
硬件设备要求最好配一台较好的显示器,以便显示出更多的色彩和层次;设备校色就是使用专业校色产品来调校自己的显示器,并且通过调校后生成的ICC文件来
与输出设备对接,从而保证前后的色彩一致性;图片处理方面,要精通几乎是没有止境的,我要求自己掌握最基本的几招,比如在尽量少损失画质的前提下,如何调
整色彩平衡、色阶、饱和度、对比度、亮度,除尘降噪,校正镜头畸变,锐化,压缩图片等。
关于路径二,国内能提供反转片直放出图的商家还很少。我观摩过成都一家商家的反转片直放实物,效果确实非常精美。只是,与目前气势如虹的“艺术微喷”比起来,抛开质量的比较不说,可能在价格和最大输出幅面上要吃亏一些。
5、器材选择/胶片还是数码
本来对于我来说,这些都不是个问题。只是看到网络上经常有这方面的纠结,就借此谈谈自己的看法。
器材选择方面,我个人更多是希望拍出好作品,器材只是我的工具而已,所以我从不拘泥于某个品牌。当然,对于有条件、有兴趣的朋友,购买高价的名牌器材也无
可厚非,名牌器材可以给自己增强信心,还有把玩和收藏的价值,何乐而不为呢;然而对于没有这方面需求的朋友来说,也大可不必自惭形秽,好消息是过往的传世
之作基本上很少标明、也很少有人关心它们是什么器材拍摄出来的。
我的主力系统是宾得645两机身加6镜头(30,35,45-85,120,200,2x),全部是网上淘来的二手货;其他有Fotoman617加尼康
SW90/4.5(机身买不到二手货只好买的新品)、尼康FA机身加4镜头(18,24-50,50,2x),基本上都是淘来的二手货。我之所以选择宾得
645作为主力系统,是觉得它在画幅大小、系统配套、便携性、性价比方面取得了完美的平衡。
胶片还是数码的问题,在我看来其实是个伪问题——我相信大多数双修的朋友都会有同感。用胶片相机拍摄和用数码相机拍摄,除了在出品风格上略有差异以外,我
感觉最大的差异其实是来自完全不同的拍摄体验。就好比吃大米饭和吃红薯,虽然都能达到吃饱肚子的目的,然而它们的口感是大不相同的,所以去辩论谁好谁差、
谁取代谁没有太大意义,剩下的只是个人喜好而已。没准,若干年之后的主流相机既不是胶片机、也不同于现在的数码相机呢?
(未完,续《
[转]风光摄影的六大命题(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