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周大伟
周大伟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20,638
  • 关注人气:50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梁慧星教授新作:苏轼还朝,不由嘉陵(读书漫纪之一)

(2016-02-29 16:45:30)
标签:

梁慧星

读书漫记

北理工珠海学院

民商法律学院

苏轼还朝,不由嘉陵

——读书漫纪之一

 

梁慧星(北理工珠海学院民商法律学院名誉院长)

 

案头这套《苏轼诗集》(全八册),中华书局1982年出版,2006年第六次重印,被誉为苏诗研究史上难得的精品。是依据前人的注本,由苏轼研究专家孔凡礼点校。孔进行点校,是以王文诰的《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为底本;王著乃依据冯应榴《苏文忠诗合注》;冯著乃依据查慎行《补注东坡编年诗》及王梅溪、施补之注本。一时难于查到有关王梅溪、施补之的资料,下面仅记其余几位著者。

 

查慎行(16501727),清代诗人,初名嗣琏,字夏重。后改名慎行,字悔余,号他山,又号初白。浙江海宁人。康熙四十二年(1703)进士,特授翰林院编修,入直内廷。清初诗人多学唐,查慎行崛起后,兼学唐宋。查是清初效法宋诗最有成就的诗人。其诗工于刻画锻炼,又多采白描手法。受苏轼的影响甚大。康熙年间,查慎行收集全部苏诗,编著《补注东坡编年诗》50卷(以下简称查注)。

 

冯应榴(1741年-1801年),清代学者,字诒会,一字星实,又号踵息居士。浙江桐乡人。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进士,授内阁中书。累充山东乡试正考官,官至鸿胪寺卿。冯雅好苏诗,因苏轼诗注,疏舛颇多,故取王梅溪、施补之、查慎行诸注本,合为《苏文忠诗合注》(以下简称合注)。合注保持了查注五十卷的规模,综合查注本及王、施注本的注文,删去重复部分,对其中一些注文作了考订,并加上自己的补注即【榴案】。被认为兼有王、施、查三家之长。
  

王文诰,生于1764,卒年不详,清代学者、画家、诗人。仁和(浙江杭州)人。字纯生,号见大,又号二松居士。据称画臻逸品,兀傲有奇气。工诗,尤深于史学。王文诰著《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以下简称集成),集以前注家之大成,体系庞大,共一百零三卷。其中最重要的部分,是《编年总案》四十五卷,和《编年古今体诗》四十五卷。

 

《编年总案》四十五卷,六十万字,载述苏轼一生之“进退出处,是非得失”,实际上是一部详尽的苏轼年谱,是王文诰最大的成就。“王氏穷毕生精力,研讨苏诗,撰写总案,发明不少,有功后学。”(孔凡礼语)与《编年总案》相对应的,是《编年古今体诗》四十五卷。但王撰《编年古今体诗》四十五卷,是直接采用冯应榴的《苏文忠诗合注》,予以剪辑加工,删去其中繁冗的部分,并对查注本、冯注本的一些篇目次序作了调整,增加了纪昀的一些评语和王自己的按语即【诰案】。

 

孔凡礼(1923-2010),字景高,安徽太湖人,苏轼研究专家。主要论著有《全宋词补辑》、《宋诗纪事续补》、《范成大年谱》《范成大佚著辑存》、《郭祥正集》、《增订湖山类稿》和《孔凡礼古典文学论集》等。孔在三苏研究方面的功绩尤为卓著,受中华书局委托,先后点校了《苏轼诗集》、《苏轼文集》,并编撰了《苏轼年谱》和《苏辙年谱》。

 

《苏轼诗集》载孔凡礼撰写的“点校说明”:“我们这次整理苏诗,用清人王文诰编的《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道光二年武林韻山堂王氏原刊本做为底本。”实际是以集成中的《编年古今体诗》四十五卷为底本。孔撰写的本书“前言”指出:“总的来说,王氏的编订,对传布苏诗、认识苏诗,是有意义的。集成的诗注部分,创见虽不多,但在前人的基础上,还是有所发展的,它是比较切合实际需要的。我们选用集成作为校点苏诗的底本,意实在此。”孔选用作为校本的,有宋刊本十一种,元、明、清刊本各二种,还有包括金石碑帖在内的其他大量资料。

 

据说孔凡礼把全部苏诗,应指王文诰《编年古今体诗》四十五卷,核阅了五十多遍,写下了七千多条校勘记。校勘记,囊括了现存苏诗十七个善本的全部异文。因此,中华书局本《苏轼诗集》,收诗最全,信息量大,资料翔实,校订精审,被誉为苏诗研究史上难得的精品。

 

中华书局编辑部(第六次)“重印说明”:“《苏轼诗集》自1982年出版至2006年,已重印五次,累计印数达三万六百册,成为中华书局常销书。对于这套深受读者欢迎的苏诗全集整理本,每次重印都或多或少有所修订补正,旨在使之日臻完善。第六次重印也不例外,新发现的个别校点失误,修改了三十余处,并请孔凡礼先生撰写《第六次重印本后记》,附于书后。下面指出这套《苏轼诗集》中的一个明显错误。

 

《苏轼诗集》卷一,载古今体诗四十首,【诰按】“起仁宗嘉佑四年己亥十月,公还朝,侍宫师自眉山,发嘉陵,下夔、巫,十二月至荆州作。”“盖己亥十月,先生自眉州入嘉陵江,经戎、泸、渝、涪、忠、夔诸州,下峡,抵荆州度岁。明年庚子正月,自荆门出陆,由襄、邓、唐、许至开封,道里岁月,历历可考。”(正文第1页)

 

嘉陵江,古称漾水,是长江上游的一条支流。发源于秦岭北麓的宝鸡市凤县。因凤县境内的嘉陵谷而得名。西南流经陕西省汉中市略阳县,穿大巴山,至四川省广元市昭化镇(古葭萌县)接纳白龙江,东南经阆中县,南流经南充市,南流至合川县接纳涪江和渠江,再南流至重庆市(古江州、渝州)朝天门注入长江。

 

眉山不在嘉陵江边。“自眉山,发嘉陵”,“自眉州入嘉陵江”,须陆行100公里以上,并横渡沱江和涪江两条大河。怎么可能?!显而易见,说苏轼还朝,经由嘉陵,是错误的。

 

苏轼,“眉州眉山人”(《宋史本传》),“世家眉山”(《墓志铭》)。孔凡礼撰《苏轼年谱》(中华书局,以下简称年谱):“苏氏系出高阳。后汉时,苏章子孙家赵郡。唐武后以后,苏味道之子始居于眉,是为苏轼之远祖。”故苏轼常自署“赵郡苏轼”、“眉山苏轼”。眉山属眉州,为州治。当地民谣:“眉山生三苏,草木尽皆枯。”(年谱上,第11页)

 

《元和郡县图志》(【唐】李吉甫撰,中华书局)卷第三十二:眉州,在汉为犍为郡武阳县之南境。梁太清二年,武陵王萧纪开通外徼,于此立青州,取汉青衣县为名也。后魏废帝二年平蜀,改青州为眉州,因峨眉山为名也。武德元年改眉州为嘉州,二年于通义县复置眉州。管县五:通义、彭山、丹棱、洪雅、青神。(《元和郡县图志下》,第806页)

 

《太平寰宇记》(【宋】乐史撰,中华书局)卷之七十四:眉州,唐武德二年割嘉州之通义、丹棱、洪雅、青神、南安置眉州,五年省南安。天宝元年改为通义郡。乾元元年复为眉州。(《太平寰宇记》,第1500页)

 

《读史方舆纪要》(【清】顾祖禹撰,贺次君、施和金点校,中华书局)卷七十一:眉州,禹贡梁州之域,秦蜀郡地,汉犍为郡地,后汉因之,晋、宋仍属犍为郡。齐析置齐通郡,梁因之,兼置青州,西魏改曰眉州(以峨眉山名也。),后周复曰青州,寻改嘉州。隋开皇初废郡存州,大业二年又改州曰眉州,三年废州,属眉山郡。唐武德二年复置眉州,天宝初曰通义郡,乾元初复曰眉州。宋因之。(亦曰通义郡。)元仍曰眉州,属嘉定路,而以州治眉山县省入。明洪武九年降州为眉县,十三年复为州,直隶布政司。今仍曰眉州。(《读史方舆纪要》,第33483349页)

 

《读史方舆纪要》卷七十一:眉山废县,汉武阳县地,晋、宋因之。齐建武中析置齐通县,为齐通郡治。隋开皇初,郡废,改齐通曰广通,仁寿初又改曰通义,嘉州治焉。大业初,为眉州治,寻废州,改属眉山郡。唐复置眉州于此(笔者:指唐武德二年从嘉州析置眉州)。宋太平兴国初,改县曰眉山县。(《读史方舆纪要》,第3349页)

 

《方舆胜览》(宋祝穆撰、祝洙增订,中华书局)卷五十三:眉州,领县四:眉山、彭山、丹棱、青神。治眉山。(笔者:据《元丰九域志》,淳化四年洪雅县改隶嘉州。)苏轼《上范舍人书》:“通义蜀之小州,眉山又其一县。”

 

《读史方舆纪要》卷七十一:大江,州东六里,自成都府新津县流入彭山县境,其华阳、双流之支江亦流合焉。南流(入眉境)经驀颐山下,山在江之东岸。江流至此莹若玻璃,因名玻璃江,亦名驀颐津,又南流入青神县界。志云:州东四里有玉津,即玻璃江渡口也。(《读史方舆纪要》,第3350页)

 

可知,岷江(古称大江、江水),自北向南,贯穿眉山县境,县城在岷江西岸,相距四里(或曰六里)。岷江在眉州境内,亦称玻璃江。陆游诗:“玻璃江水千尺深,不如江上离人心。君行未过青衣县,妾心先到峨嵋阴。”(《玻璃江》)青衣县,即青神县。

 

岷江,是长江水量最大的支流,发源于岷山南麓,全长1279千米,流域面积133,500平方公里。水经注称江水。流经成都、新津、彭山、眉山、青神、乐山(嘉州)、犍为,在宜宾(戎州)汇入长江。在古代相当长的时期,岷江被误为长江之正源。

 

自古以来,岷江是成都平原水路出蜀的唯一航道。据《华阳国志》:秦灭蜀后,置蜀郡,秦孝文王以李冰为蜀守。李冰主要功绩,不仅修建都江堰,使“蜀沃野千里”、“水旱从人”,“天下谓为天府”,并且“通正水道”(《华阳国志校补图》,【晋】常璩著,任乃强校注,第133页)。致从成都万里桥登舟,可直达吴楚。李白诗:“应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渡荆门送别》)苏轼诗:“吾家江水初发源,宦游直送江入海。”(《游金山寺》)

 

万里桥,在成都市城南锦江上。汉、唐旧桥已不复存。今桥为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重建,为七孔石砌拱桥,长八十五米,宽十五米。三国时,蜀主刘备派费袆为亲善大使,出使吴国,诸葛亮饯行于此桥。袆登舟,叹曰:万里之行,始于此桥。桥由此得名。

 

唐时,诗人杜甫为避安史之乱,寓居成都,杜甫草堂在万里桥西之百花潭。杜诗:“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狂夫》)“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绝句》)“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怀锦水居止二首》)诗人岑参,在西川节度使杜鸿渐幕府期间,有诗詠万里桥:“成都与维扬,相去万里地。沧江东流急,去帆如鸟翅。楚客过此桥,东看尽垂泪。”(《万里桥》)可知,汉唐时,自成都水路出蜀,均由万里桥登舟起航。

 

但宋时,从成都水路出蜀,已改由位于万里桥东的合江亭登舟。合江位于成都市府河南河交汇之处。唐代贞元年间川西节度使韦皋始建,北宋重建。唐时的合江亭,并不是孤独地耸立于两江交汇之处,而是与相邻的张仪楼、散花楼形成绚丽风景区。张仪楼,始建于战国晚期秦灭蜀后,相传为张仪所建。岑参诗:“传是秦时楼,巍巍至今在。”(《张仪楼》)散花楼,为隋朝初年蜀王杨秀所建。李白诗:“日照锦城头,朝光散花楼。金窗夹绣户,珠帛悬琼钩。”(《登锦城散花楼》)合江亭、张仪楼、散花楼,均毁于南宋末年的战火。1989年,成都市政府重建合江亭。双亭顶、八角十柱、琉璃瓦飞檐。与合江亭连成一片的风景区,已经不再是张仪楼、散花楼,而是滨江公园望江)公园。

 

范成大《吴船录卷上》:“石湖居士以淳熙丁酉岁五月二十九日戊辰离成都。是日,泊舟小东郭合江亭下。合江者,岷江别派自永康离堆分入成都及彭、蜀诸郡合于此。”“蜀人入吴者,皆自此登舟。其西则万里桥。”“此桥正为吴人设。余在郡时,每出东郭,过此桥,辄为之慨然。”(《范成大笔记六种》,中华书局,第187页)苏轼家居眉山,水路出蜀,当然不从成都之万里桥或者合江亭,而由眉山东门外之岷江码头登舟可矣。

 

苏轼第一次离蜀,乃陆行。年谱:嘉佑元年(1056)三月,苏轼与弟苏辙随父苏洵,由眉山经成都、剑门、扶风、长安,达京师汴梁。(年谱上,第4344页)嘉佑二年(1057)春,苏轼、苏辙皆进士及第,名动京师。(年谱上,第55页)同年,“四月七日,母程氏卒。讣至,父子三人仓皇返蜀”。(年谱上,第60页)十一月庚子(二十二日),母程氏葬于眉州武阳安镇乡可龙里老翁泉侧。(年谱上,第60页)

 

嘉佑四年(1059),六月,父洵上书欧阳修,云秋后赴京师。(年谱上,第64页)九月,免丧。父洵《上欧阳内翰第四书》:“今岁之秋,轼、辙已服阙。”十月四日(或五日),苏轼兄弟侍父洵离眉州,赴京师。(年谱上,第65页)苏轼还朝,即指此次离眉山赴京师。

 

苏轼还朝,第一站是嘉州。《元和郡县图志》卷第三十一:嘉州,今州即汉犍为郡之南安县地也,后为夷獠所侵。梁武陵王萧纪开通外徼,立青州,遥取汉青衣县以为名也。周宣帝二年,改为嘉州。按州境近汉之汉嘉旧县,因名焉。隋大业二年,併嘉州入眉州,八年改为眉山郡。武德二年改为嘉州,割通义、洪雅、等四县别置眉州。(元和郡县图志下,第786787页)

 

《方舆胜览》卷五十二:嘉定府,禹贡梁州之域。秦为蜀郡,今府即汉犍为郡之南安县地也。梁武帝开通外徼,立青州,取青衣(县)以为名。西魏改青州为眉州,取峨眉山以为名。后周复曰青州,又改曰嘉州,取汉嘉郡以为名。隋改嘉州为眉州。唐复为嘉州,改犍为郡,复曰嘉州。皇朝因之。(第936页)

 

《元丰九域志》(【宋】王存撰,王文楚、魏嵩山点校,中华书局)卷第七:嘉州,犍为郡,治龙游县。乾德四年省绥山、罗目二县为镇入峨眉,玉津县为镇入犍为。淳化四年以眉州洪雅县隶州。熙宁五年省平羌县为镇入龙游。领县五:龙游、洪雅、夹江、峨眉、犍为。(第314页)

 

《读史方舆纪要》卷七十二:嘉定州,禹贡梁州地,汉为犍为郡地,后汉因之。晋仍属犍为郡,宋、齐因之。梁属齐通郡,后周析置平羌郡,隋开皇初郡废,属嘉州,时州治广通县,广通今眉州治也。或曰隋移嘉州治此,大业二年又改眉州。大业三年改置眉山郡于此。唐复为嘉州,天宝曰犍为郡,乾元初仍属嘉州。宋因之,亦曰犍为郡。庆元二年升嘉定府。元曰嘉定府路。明洪武四年复为嘉定府,九年降为州,以州治龙游县省入。直隶布政司。领县六。今仍曰嘉定州。(第3364页)

 

年谱:据范成大吴船录,眉州至嘉州一百二十里,一二日可至。今定为二日,则自眉启程日期当为四日或五日。(年谱上,第65页)六日或七日,至嘉树。(年谱上,第66页)并引《蜀中名胜记》卷十一:嘉树,在罗目县东南三十里阳山江溉。两树对植,围各三二尺,上引横枝,亘二丈,相援连理,荫庇百夫。其名曰黄葛,号嘉树。苏子由诗:“予生虽江阳,未省到嘉树。”即此。据此,嘉树乃胜概,并非聚落、市镇,可系州暂访,然不可久停。《与宝月》简云“至嘉树亦五六日间”,是以嘉树指嘉州。(年谱上,第66页)

 

据上引年谱,苏轼还朝,由(岷江)水路,第一站是嘉州。当然是正确的。但有两点可商:自眉州水路至嘉州,“定为二日”;谓“嘉树乃胜概,并非聚落、市镇,可系舟暂访,然不可久停。”

 

眉州至嘉州的距离。《太平寰宇记》第1507页:“北至眉州一百三十里。”《元和郡县图志》第787页:“北至眉州一百四十里。”《元丰九域志》第313页:“北至本州界五十里,自界首至眉州一百里。”《吴船录》:“自眉至嘉,百二十里。”差别不是很大。岷江,在长江枝流中,水量最大。自眉山城东岷江码头登舟起航,一日到达嘉州,毫无困难。同样航程,范成大用了两天,中途在青神县之中巖停留,是要游览这一西蜀名胜,并在中巖与陆游等送行友人告别。

 

《吴船录》:“壬午。发眉州。六十里,午,至中巖,号西川林泉最佳处。相传为第五罗汉诺矩那道场,又为慈姥龙所居。登岸即入山径,半里有唤鱼潭。水出巖下,莫知浅深,是为龙之窟宅。人拍手潭上,则群鱼自巖下出,然莫敢玩。两年前,有监司从卒浴其中,若有物曳人巖下。翌日,尸浮出江上。又半里,有深源泉。凡五里,至慈姥巖。巖前即寺也。凡山中巖潭亭院之榜,皆山谷书。山谷贬戎州,今叙州也。有亲故在青神,遂至眉,游中巖。”“甲申。早出山,至江步,与送客先归者别。放船过青衣,入湖瀼峡,由平羌旧县至嘉州,日未哺。自眉至嘉,百二十里,中巖其半途也。”(《范成大笔记六种》第194-195页)

 

中巖三寺,下寺、中寺、上寺。范成大一行登岸处为下寺,寺前即慈姥矶,有水月楼,为仕宦水路出蜀,送别之处。陆游诗:“慈姥矶头月,纤纤照酒杯。”(《晚泊慈姥岩二首》)范成大诗:“送我弥旬未忍回,可怜萧索把离杯。不辞更宿中巖下,投老余年岂再来。”(《次韵陆务观慈姥巖酌别二绝》)此处亦即岷江“青衣渡口”,对岸(西岸)即瑞草桥,苏轼外家及岳家所在。苏轼诗:“慈姥岩前自唤渡,青衣江上人争扶。”(《与王庆源诗》)陆游诗:“瑞草桥边水乱流,青衣渡口山如画。”(《瑞草桥道中作》)“入山径,半里有唤鱼潭”,巖壁有苏轼书“唤鱼池”大字,为苏轼王弗定情之处。陆游诗:“春枕悠然梦何许,两枝筇杖唤鱼潭。”(《寄径山印禅师》)“凡五里,至慈姥巖,巖前即寺”,此即中寺(景德禅院),寺有较宽敞客房,范成大与送行朋友在此住两宿。慈姥巖下有泉,黄庭坚题“玉泉”,撰《玉泉铭》:“玉泉坎坎,来自重险。”“入寺,侧出石蹬,半里余,有三石峰,平正如高楼巍阙”。即上寺石笋三峰。“三峰,土人谓之石笋。余观之,乃三石楼,笋盖不足道。旁又有宝瓶峰数百尺,上侈下缩,真一古壶,亦甚奇怪。”“送客复集山中,遂留宿。”范成大一行在中寺住两宿。

 

据《吴船录》:“壬午。发眉州。六十里,午,至中巖”。“甲申。早出山,至江步,与送客先归者别。放船过青衣,入湖瀼峡,由平羌旧县至嘉州,日未哺。”“日未哺”,即未达中午。可知,自眉至嘉,乃一日水程。中巖乃苏轼熟悉之地,无游览必要,且无友人随船送行,加之带有女眷,无须中途在中巖停留(留宿)。中巖既未停留,下游湖瀼(镇)、平羌(镇)两处,更无停留(留宿)之理。故苏轼一行,自眉至嘉,当日即到。年谱定为“二日”不妥。

 

苏轼还朝,自眉州至荆州,乃舟行舟处。应为一行两舟。父洵居一舟,女眷居一舟。苏轼兄弟分在两舟,一人随侍父亲,一人照顾女眷。苏轼兄弟虽进士及第,但尚未授官职,顾及父洵的个性及女眷随行,泊舟处所不宜挨近州府及闹市。当然也不宜荒僻,应能购买生活用品,如柴米油盐及蔬菜。其选择罗目废县东南三十里阳山江溉(浒)之嘉树泊舟,其理由在此。

 

《元和郡县图志》:罗目县,东北至州九十五里。本汉南安县地,麟德二年,招慰生獠,于今向西南一百八十三里置沫州及罗目县。上元三年,州县俱废,仪凤三年重置,属嘉州。罗目,獠中山名,因以名县。

 

《读史方舆纪要》卷七十二:罗目废县,(峨眉县)西南九十里。唐麟德二年开生獠置县,升置沫州治焉。上元三年州废,县亦省。仪凤三年复置,属嘉州。宋乾德四年废为罗目寨,属峨眉县。(第3367页)

 

 

《太平寰宇记》卷之七十四:嘉树,在(罗目)县东南三十里阳山江溉。两树对植,围各三尺二寸,上引横枝,亘二丈,围径相援连理,荫庇百尺,其木名黄葛,号“嘉树”。(第1512页)《舆地纪胜》卷一百四十六,嘉定府:嘉木,寰宇记,在旧罗目县东南三十里阳山江溉,两木对植。按寰宇记,溉作浒是也。又按寰宇记,二木字皆作树。记胜作木者,避英宗嫌名。

 

《读史方舆纪要》卷七十二:阳江,州西南九十里。亦曰阳山江,阳一作“羊”,即大渡河也。源出雅州羌界,下流自越巂卫境流入州界,迳峨眉县南至州西,又东迳州城南入大江(岷江)。(第3366页)“自越嶲界流入境,经废罗目县南,罗目江流入焉,亦谓之峨水,又东入州界。”(第3367页)

 

与现今四川省乐山县地图对照:罗目县,即今乐山县罗目镇。罗目镇东偏南三十里,有嘉农镇。嘉农镇,在大渡河西紧靠河岸(即江溉)。大渡河经嘉农镇,向东北流,于接近县城西南,接纳青衣江后,经县城南沿继续向东,汇入岷江。嘉农镇东北距县城约二十里,西南距沙湾镇约二十里,西距罗目镇约三十里。可以认为,苏轼泊舟之嘉树,即今嘉农镇。

 

可知,年谱所谓:“嘉树乃胜概,并非聚落、市镇,可系舟暂访,然不可久停。”此论并不正确。嘉树(今嘉农镇),不仅是一胜概,而且是一聚落(即便当时尚非市镇)。苏轼父子泊舟嘉树,有其理由在。《与宝月》简云“至嘉树亦五六日间”,应为实指嘉树,非以嘉树代嘉州。泊舟嘉树,并不妨碍日间移舟他处游览,例如陪同父洵游“龙巖、凌云寺”等胜概。年谱:父洵游龙巖、凌云寺,遇河西猛士郭纶,游九顶山治易洞。(年谱上,第66)但傍晚仍將还舟嘉树,停泊过夜。

 

顺便谈及,苏轼《舟中听大人弹琴》诗,虽非泊舟嘉树时作。“弹琴江浦夜漏永,敛衽窃听独激昂”句,可证夜晚父洵独处一舟,苏轼在别州照顾女眷。否则,不可谓“敛衽窃听”。苏辙《泊南井口期任遵圣》诗:“期君荒江濆,未至望已极。朔风吹乌裘,隐隐沙上立。”可证苏轼兄弟,亦常在舟中,或者在岸边小店(嘉树当有这样的小店),接待访客。

 

前引年谱关于自眉至嘉州的记载,表明年谱编撰者孔凡礼,确知苏轼还朝,乃经由岷江,而非经由嘉陵江。但孔凡礼点校《苏轼诗集》,“核阅了五十多遍”,却未纠正【诰案】关于苏轼还朝,“自眉山,发嘉陵”、“自眉州入嘉陵江”的错误,令人难解!至于【诰案】此项错误,应与王文诰“客粤三十年”,长期偏居一隅,不了解四川山川地理有关。建议中华书局再版或者重印《苏轼诗集》时,予以纠正。

 

(退翁记于昆明郊外之荒凉山庄,时年七十有三)

 

《读史方舆纪要》(请顾祖禹撰,贺次君、施和金点校,中华书局)卷七十一二嘉定州:犍为县,州南百里。东南至叙州府三百里。汉南安县地,后周置武阳县,隋初改名,属戎州。唐初因之,上元初改属嘉州,宋、元因之。(3372页)

备注: 梁慧星,1944年1月16日生,四川青神人。中国著名民法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法学研究》杂志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四川大学西南政法大学山东大学博士生导师。2008年担任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主席团成员)、第十一届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委员。1966年毕业于西南政法学院(现西南政法大学);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院,获民法硕士学位。1990年国家人事部授予“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2014年3月起,梁慧星先生受聘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教授,并担任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民商法律学院荣誉院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