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mr6刘威麟
mr6刘威麟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4,605
  • 关注人气:36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科学家说人们天生偏爱「IN群」?

(2008-12-31 10:32:51)
标签:

杂谈

http://mr6.cc/wp-content/uploads/2008/12/a222.jpg

上周从美国传出一则引用自《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学术期刊的科学报导,它指出「女性比男性心地还要好」。听起来是老生常谈,没什么好大惊小怪的,不过这篇科学研究隐含了一个蛮有趣的旁结论

科学家做的实验很简单,他们找来一群男性和一群女性,在实验的一开始,所有的实验者就先写一份测验,测试一下此人的「心地」是如何,科学家就知道,这些实验者之中,哪些人比较愿施舍,哪些人比较自私一些。

然后,每位男性与女性都收到五张一元美钞当赠品,要他们凭自己喜好,将这五张钞票运用在三个地方:一、留给自己。二、送给 Katrina飓风的可怜的灾户。三、捐给南亚海啸的可怜的灾户。 Katrina飓风灾户和南亚海啸的灾户都很可怜,唯一不同是Katrina飓风就发生在美国,美国人比较会觉得「那是他们自己人的灾害」。

结果,科学家统计大家如何捐这五元的决定,马上就发现,男与女有非常大的差异──

在一开始的测验中被归类为比较好心肠的男性,他们选择了将他们仅有的五元,全部捐给美国本土国内的Katrina飓风的可怜灾户,而那些心肠比较普通、比较自私的男性呢,则竟然就直接就把钱放进口袋,选择了「给自己」。

竟然没有任何男性,愿意捐给远方的南亚海啸!

而女性的部份,则很少选择了「给自己」,她们都会捐出来。有趣的是,那些在一开始的测验中被归类为比较好心肠的女性,不约而同都做了有趣的决定──她们将钱分成两等份,一份给Katrina,一份给南亚海啸。同样有趣的是,那些被认为是比较自私的女性,竟然也掏钱出来,不过她们也只捐给了Katrina灾民(而没有给南亚)。

科学家这份研究的结论重点是在男的与女的大不同,但,这份研究令人特别吃惊的,竟是另一则无意透露的讯息──

你可以从结果很明显的看出,无论是男是女,他们的选择不是只有「给」与「不给」!

原来,人们在「给」与「不给」中间,还有一层:「我给,但我只给『和我一样』的人。」

这一层「缓冲区」被科学家给意外的证明了出来,这区的决定关键点是,你和这个人的「关系」有多少,科学家在这场实验中将之暂称为「IN群」( ingroup),它的相反则是「OUT群」(outgroup)。所谓「IN群」就是和我同一族类,所谓「OUT群」就是「非我族类」,这所谓的「族类」不见得真的是种族,还可能是长相、外观、社会群组( social groups)等等。

这个发现,让我们想讨论另一个有趣的现象。我们以前就观察到,人有一个倾象:愈得不到的东西,愈想去得到;得到它的方式之一,就是把自己硬塞在里头。

以前在国外,无论是否在当地出身或语言讲得怎样,我就发现,在美国的亚洲人其实有两种:一种,是比较倾向与自己人在一起,一种则是比较倾向与非自己人在一起。这点非常明显,尤其是在大型聚会中,你会发现大家换名片、握手,有一群人就是永远不会到你这边,和你说话可能几句就没了;有一群人却聚在一起,凑近一看,全是亚洲人。这两种人中间有一条巧妙的隐型的河流作为分界,不是左就是右,很少人在中间。当然这样的选择是大家自己的决定,不见得和天性有关。

不过,人性的确如此,我们会看到,有一种人是会去找「非我族类」的人来交朋友──

她可能希望有天富有,所以想办法结交的尽是贵妇名媛。

她可能看不惯自己这么胖,希望有天能美美的瘦瘦的,所以她的朋友只有一两个,个个都是长腿细腰的模特儿。

甚至,他可能希望有一天能快快长大,所以结交的都是比自己年纪还大五、六岁的学长学姐……。

科学家的证明是,撇开交情最好的第一圈朋友之外,交情比较普通的「第二圈」朋友,或乃至交情更普通的「第三圈」、「第四圈」,可能都会被「 IN群」与「OUT群」所影响。所以,如果我们总是不自觉的去追求我们达不到的事,而鄙视我们所来自的地方,那到一天我们会变成「人脉阿达」,就是人脉达人的极端反面!

因此,如果想对人脉圈作长久的投资,比较聪明的方法,似乎是想办法让自己的「IN群」再更大一点,将自己与「OUT 群」的时间尽量减少(除非必要状况)。不知道自己的「IN群」有哪些?我们可以再分析一下自己,把自己的几个明显的特质,包括种族、外观、职业、甚至来自的学校、背景…一一的列下,以后,就特别去这样的地方,认识这样的新朋友。

至少,下次若有「校友会」的通知,请别说「那是过时的把戏」!或者下次邻居说要聚会,也别说「不想和这些人混」!科学家已经告诉我们「IN群」的神妙,现在开始扩展我们的「IN群」,人生更容易「IN起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