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张红萍
张红萍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93,925
  • 关注人气:21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张红萍:为什么我们都需要到国外看看

(2017-10-13 21:53:03)
标签:

文明

教养

学习

                           为什么我们都需要到国外看看

                        学会文明驾车

国庆期间,有一篇阅读量上万的文章——《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到美国留学?》在网上传阅。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到美国留学?原因很简单,美国是当今政治制度、社会治理、科学技术、人文教育、环境保护等等最先进文明的国家,是诺贝尔奖得主第一的国家,截至2015年诺奖获得者是325人(今年的诺奖人数还未尘埃落定),而诺奖获得者都是在各名牌大学学习与工作过的人,这就是要到美国留学的根本原因,它的教育与科学技术最发达。

今天我要谈的话题并非到美国留学的事情,而是:为什么我们需要到国外看一看。而上述这篇文章恰好给出了很好的答案:“从17世纪的启蒙时代开始,西方国家经过了300多年的演变,才慢慢发展为现代社会。中国要想只通过短短几十年就变成完善的现代社会,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的思想观念无法改变得那么快。所以,有条件的人还是有必要到国外见识一下,让自己成为一个现代公民最好也最快的办法,就是在那里也生活一两年。

今年,时不时在网络上看到一些孩子在马路上被车碾压致死的视频,视频的观点是由于孩子们不懂事进入车的盲区,导致悲剧发生。当初我看到这些视频时认为是孩子的父母没有尽到看管孩子的责任,导致悲剧发生。今年国庆假期正值中秋佳节,回家与父母一起过节,中秋这天全家聚餐,餐桌上弟弟谈到:中秋这天家属院里一个六岁的小男孩被一辆在大院里快速开过的轿车压死,司机说他根本没有看到孩子,也没有感觉压到孩子,以为是在通过减速板,这个司机一贯开车飞快,很多人早就预言他迟早会出事。

这让我想到上个月在美国看到的美国社区马路的体验。美国社区马路的路口的四边都写着一个STOP,车行驶至这个没有红绿灯也没有警察的十字路口时必须停下来,即使没有一辆车没有一个行人,你也必须停下来,绝不是减速,而是真正的停下再开动。我问在美读研驾车陪我旅行的儿子说:这明明没有摄像探头、没有警察、没有车辆、没有行人,我们又急着赶路,为什么不只是减速,而非要停下来再启动呢?儿子说要让警察看到就麻烦了,为什么麻烦当时的话题没有继续。回国后我问在美国生活了二十多年的朋友,“麻烦了”是什么意思?他说:首先你要被罚款,数额还不低;其次你要去法院交罚款,即麻烦又没有面子;其后你的保险费要增加,最可怕的是次数多了,你将被吊销驾驶执照。首先人们都不愿以身试法,慢慢的就变成了习惯,最后变成了道德约束。在这样的马路上,行人绝不会有危险,孩子更不会被碾压。我们能不能也这样做起来,政府实施相关的规则,驾驶者遵守相关的规则。其实到了社区开车要减速,我们不是没有规定,就是没人遵守,我们是不是应该首先学会遵守交通规则?让我们的孩子免于惨死车底的惨剧?!

           学会文明用语

在美国听到最多的两个词就是“对不起”和“谢谢”,几乎是不绝于耳。一切矛盾、摩擦、误会在“对不起”中消解了,一切善意的微小的举动、言行都能得到“谢谢”的回报,人们走到那里都感到温暖、愉快,这无形创造了一个美好的社会环境。在我们这里,你为一个人让路,他认为是你堵了他的路,你让他是理所当然;他踩了你的脚,他认为是你走慢了,他不仅不说一声“对不起”,还要瞪你一眼。在这样的环境中走到那里都感到不愉快、心里堵的慌,慢慢的大家都变得冷漠与仇视。美国人是全世界最热情的人,在旅游区,总有人与你打招呼:Hellohow are you,由于中国人不习惯主动和陌生人打招呼,经常会猝不及防,总是被动回应。

礼貌与教养是长期习成的,这次最令我惊讶的一次经历是,一位中年黑人男性优步车司机,在送我们去机场的路上,红绿灯路口站着一个流浪汉,他手里拿着需要帮助的纸牌,司机与流浪汉之间还有一段距离,他将一张纸币揉成团(这样才有份量),扔到流浪汉的脚旁,这时绿灯亮了,他边开动车子,边对流浪汉说sorry”,我当时被震到了,因为我自己也做不到这样礼貌。

主动打招呼这一点,估计在中国人中流行是没戏了,因为中国人总是防备陌生人。有一次和女朋友去西藏旅游,旅行团是拼凑而成的团,女朋友在美国生活多年,一上车就和大家打招呼,自我介绍,结果没有人响应,她很尴尬。她与坐在旁边的一位年轻女性聊天,问她是做那类工作的?对方竟然对她说:你不知道这是个人隐私吗?结果朋友与自己的邻座只好一路无语。而且车里竟然常常有抢座位的事情发生,明明说好今天坐那里明天还坐那里,但到第二天总有人抢好坐位。只要对自己有利,什么礼貌、规定、教养、素质、文明全不要。

         保持清洁卫生对中国人最难

这次出行,我们住过两次民宿,第一家我们去的早了些,去时三十出头的男主人正在熟练快速地扫地,他的妻子是一个中国人,快要临盆了,闲散地站在院子里,旁边有个三岁左右的小男孩也学着爸爸的样子,拿着一把扫帚打扫院子。他们有两所房子,他们将房子钥匙交给住客就走了,等我们住了两天走人时,把钥匙放到茶几上走人就是了。第二家的主人叫迈克,单身,NGO工作者,家里全部铺着地毯,他养着三只壮硕的白猫,家里窗明几净,很是感慨美国男人的干净利落。我们这里也肯定有这样的男子,但大多数男性从小被教育不干家务,许多婆婆不让儿子干家务,这是最坏的教育,所以孩子不干家务的原因是父母教育的偏失。中国留学生到了美国,共用的客厅总是堆满杂物,在国内共同租房的年轻人的共用客厅更是堆满不用的快递盒子。我问一个在美国曾经与外国人与中国人都共同租住过房子的朋友,外国年轻人是否会比中国人注意公共使用部分的整洁与卫生,他说是要好些,他们不把自己的东西放到公共使用的部分。

我家连排别墅的邻居将房子租给五个刚毕业的年轻男子,这五个男子是从他们的朋友手里续租的这套房子,同时朋友将一条狗让他们代养。这几个男子早出晚归,每天将狗放到前后花园里拉屎,前后花园拉满了屎,他们从不收拾,他们每天跨过满园的屎堆去上班(我很佩服他们的神经感知)。我抗议一次他们收拾一次,这种每周抗议的日子我已经过了一年,完全没有改变,我很是佩服他们,尊严、脸面、文明这些他们全不要。他们在忙着赚钱,他们既没有生活品质,也不管别人的感受,看着这群年轻人,我感到绝望。

我问朋友如果在美国遇到这种情况会怎么样,朋友说:一是邻居都纷纷搬走,二是物业、社区、政府都会干涉。而我们这里,物业不管,社区、政府更别指望,我们只能无奈地忍受着这种不文明的生活,更可怕的是他们也是大学毕业生。租给他们房子的师哥已经混的不错,结婚生子开上了车,但他们却可以看着满院的屎堆不管,自私、无耻,这就是这群人的写照。现在大讲传统的仁义礼智信敬耻,有什么用?不如政府来罚款更有效。我认为治理社会首先是法治,即政府管理,最后才是习惯与道德约束。那条狗逐渐变得皮包骨了,他们既不遛狗,也不按时喂食,有爱狗的邻居说:真讨厌他们,这是虐待狗。

    这件事不仅仅是我个人的苦恼之事,更是我们怎样面对我们的下一代的问题,也是我们怎样对待别人的感受,怎样面对公共区域的问题。不要告诉我说这是独生子女的问题,我觉得这更是中国父母的教育问题,我们只望子成龙,从不告诉他们怎么做人?怎么做一个文明的公民,怎样做一个平等的自立的人。这种家庭教育的失误,与学校不教育学生辨别是非一样糟糕,而根本的原因是中国没有一个公民社会。

                  我们都需要到国外看一看

到了国外的人都觉得别人的环境好,我们在短时间内享受别人的环境,将别人的环境留存到自己的照片里,但却不去创造同样美好的属于自己的环境,是因为没有公德的原因。只有有尊严与体面以及真正爱好美好环境的人才会创造一个集体的美好环境。西方国家的社区,特别是美国的社区,大多不围栅栏,你的环境也是大家的环境,你不仅享受了你的花园,事实上你享受了一个社区公园,人人做起,从自我做起,才会有社区花园的环境。但在我们这里,说这些都没有用,因为我们还都不是文明、体面的人。我想,好的环境是个人的自觉与政府的管理相辅相成的结果,如果政府没有管理,百姓找上门他们从不作为,百姓就是一群无奈的百姓,时间久了就只有悲观,只能做好自己的事情,不敢尝试改变社会。一个社会总会有不自觉的人,所以政府细微的管理非常重要,从规定的落实到人们的自觉与习惯需要一段时间。虽然人是自己做的,但管理社会还是要政府尽职。我始终认为法律法规必须在先,然后才是习惯、自觉、道德。对于没有反思能力的人来说,有宗教信仰的人更容易变好,最怕的是不敬神鬼又自私的人,这样的人一定是无耻的人,你再说知耻知耻也没用,人们怕的是惩罚。

大家都出去看看,通过对比会有触动,我相信人的内心深处都有尊严,只是被生存、利益、习惯蒙蔽了心灵,但这不是你损害别人利益、破坏别人环境的理由。这两天我的邻居也去美国了,送他们的女儿去美国留学,虽然他们对我的请求与抗议已经尽了心,是那般年轻人太不懂得尊重自己也尊重别人,但事实上这还是他们的责任,他们完全可以终止租房,但他们害怕经济损失和麻烦。

我这次到美国旅行,发现旅游点到处都是我们的人,特别是在西部自驾游,几乎三分之一的游客是中国人,而大多是因为孩子的缘故顺便去美国旅行。如果说目前在美国注册的中国留学生有三十多万,说明这几年会有至少三十多万的父母去美国旅行(即使父母中只有一方去美国旅行,事实上有的连爷爷奶奶都带去旅行了),出去的这些人回来总会多少有改变,出去的人越多,改变的希望越大。确实如《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到美国留学?》的作者吴军所言:“让自己成为一个现代公民最好也最快的办法,就是在那里也生活一两年。”如果我们做不到在哪里生活一两年,我们出去一两次也比不出去在狗窝里常年久嗅臭味而不知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