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老猴随笔
老猴随笔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592,173
  • 关注人气:44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秦栏孝子朱寿昌为何年过五旬方才弃官寻母?

(2020-10-28 10:29:19)
标签:

孝子朱寿昌

弃官寻母

三大因素

孝文化传承

分类: 宋史演义博文

在中国历史上,曾流传着无数的孝男孝女,他们的孝道与孝行,永载史册,世人称道,元代郭敬编录的“二十四孝”中的主人,便是史上最具代表性的孝子。宋代知广德军朱寿昌弃官寻母的故事就被列其为第二十四孝。

朱寿昌,字叔康,北宋杨州市天长县秦栏镇人。父亲朱巽是宋真宗年间的工部侍郎,寿昌庶出,其母刘氏是朱巽的小妾。朱寿昌年仅三岁(有说七岁),刘氏就被丈夫朱巽遗弃出门,从此,母子分离。寿昌长成后,朱巽病亡,即荫袭父亲功名,遂为官五十载,仕途颇为顺利。可是,五十年间未与母亲团聚,思念之心急迫,诉之流涕。期间,他四方打听母亲下落,均杳无音讯。宋熙宁初年,他听人传说母亲流落在陕西一带,嫁为民妻,他又写血书,并辞去官职,与家人道别,千里迢迢,往陕西一带寻母,也许是精诚所至,朱寿昌终于在同州(今陕西渭南大荔县)找到了母亲,这时,老母已七十多岁,寿昌也年过半百。母亲离开朱家后,改嫁党氏,又有子女数人,他视如亲弟妹,随同母亲一起接回家中供养。寿昌精心奉养老母直到去世。寿昌弃官寻母的感人事迹传颂至今,

现在,在他的家乡秦栏镇,已经把孝子祠(旧孝子墓)、孝子树等历史遗存组合起来,作为孝文化加以宣传推广。朱寿昌之所以弃官寻母,主要有以下几点:

 

逆势抗法,是他弃官寻母的社会因素

 

《宋史演义》第三十七回,对相同生世背景的知谏院李定与知广德军朱寿昌,这两人不孝与尽孝的正反表现,作了较长篇幅的对比。从中看出,两人不仅对生身母亲的态度不同,而且对当时王安石推行“青苗新法”的立场也是截然不同的。可以判断,朱寿昌对“青苗法”是竭力反对的,这也是他弃官寻母的重要原因。当年,朝中围绕反法与护法的斗争非常激烈,在王安石为相,执掌大权,笼络、盅惑一批臣僚,瞒上歁下,加之宗神宗对所闻之情疑真疑假,偏听偏信,使护法势力一度占居上风,以河北安抚使韩琦为代表的反法派始终处在打压之下,一大批官员表示不满,托故愤然离去:例如,平章事陈升之称疾乞假;崇文院校书张载,见王安石托古病民,料难治致,称病辞去;三朝宰相韩琦,上疏皇上欲罢“青苗法”被驳回,就自请解为河北安抚使;审官院孙觉,因指斥“青苗法”,被贬为知广德军;御使中丞吕公著,因言新法不便实行,亦被贬为知颖州;制诰兼直学士院陈襄,反对实行“青苗法”,与王安石闹对立,被改知陈州……,所有这些,对身居官场的朱寿昌深有触动,他看透时弊,感到反法抵法无望,大势所去,成功渺茫,便逆水退舟,请辞官职,踏上寻母之路。由此可见,抗法是朱寿昌弃官寻母的重要透因之一,不然,他在为官后,一路官运亨通,从一介平民升至作监主簿,累调州县,通判陕州、荆南,权知岳州等职。他为官清廉,成为百姓心目中的青天大老爷,像这样一位达官显人,怎么会“不羡白衣作三公,不爱白日升青天”,一直坚持到五十岁,方才毅然决然地以寻母为由自己摘掉官帽呢?

 

知育知恩,是他弃官寻母的内在因素

 

“人之发肤,受之父母”,母子连心,情同手足。朱寿昌深知母亲遭受的种种苦处,对母亲的苦难,既痛心又怜悯。母亲刘氏只是小妾,身份卑微,因为生了朱寿昌这个儿子遭到了正室的嫉妒,以至有你无我,因妒成恨,最终设下一条诡计,阴谋陷害刘氏,父亲眼见自己的小妾被正室如此欺侮,竟然坐视不理,在父亲默认之下,任由她将朱寿昌生母逐出朱家门庭。当年,寿昌年幼,无力反抗如此残酷的家暴,无能保护自己的母亲,只好看着母亲含冤离家,母子分离。而寿昌也流落贫家,十余岁方被父亲接回家中。从此,寻母之心就深埋在寿昌心底,像一颗种子一样,始终在寿昌的心头欲欲萌发。因此,谋求母子团圆是他与生俱来的信念,寻找生母的下落是他毕生的夙愿。《宋史演义》作者依据《宋史.寿昌本传》和有关专著史料记述道:“至寿昌年长,父亲朱巽病亡,他日夕思母,四处访示,终不可得。寿昌累知各州县,除办公处,经常委托吏役向各处探听生母消息,又遍贻同僚写发书信,托访母亲住处。不意愈久愈杳(渺茫),越访越穷(无望),以至他刺写血书佛经,誓诸神明,得母方休。到了五十岁那年,心想母亲有七十岁多了,万一母亲西归,即使她死,到了森罗殿上,我也要去探觅她,不见老母誓不罢休。于是,他随即辞职,与家人决别,并说道:此行若我不见得母,我亦不回来了,家人劝阻不住,他竟背着行囊,飘然而去。在跋山涉水间,虽触暑冒寒,也顾不得甚么辛苦,只是沿途探问,悉心侦察。最终,功夫不负有心人,也许是精诚所致,感动上帝,儿行千里,母子得以重见,相拥而泣,抱头痛哭。这真是:“七岁(有说三岁)生离母,参商(参辰卯酉之说,比喻相隔遥远不能见面)五十年。一朝相见面,喜气动皇天”。

 

以孝带忠,是他弃官寻母的决定因素

 

都说“自古忠孝不能两全”。皆以为效忠国家和孝敬父母不能同时顾及,既为忠臣,不得为孝子。其实不然,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忠与孝是既统一又对立的关系。在两者之间,孰轻孰重,怎样取舍,要看当时、当地、当事的实际情况,关键要把握好平衡。例如,当祖国需要你,特别是需要你奔赴沙场杀敌时,就挺身而出,为国尽忠,按照先国后家、有国才有家的道理,尽忠者实际上也在尽孝。古人有“求忠臣必于孝子”之说,明确告诉我们,寻求忠臣必须到孝子家里找,孝敬父母者必能为国效力。朱寿昌当年曾说过:“孝且未尽,怎好言忠?”他就是这样一位忠孝兼顾之臣。他五旬之前仕途顺利,为国尽忠,可谓忠臣。之后又辞职寻母,表面看来,他只为孝,不为忠。其实他的弃官是暂时的,以孝胜忠,寻母尽孝是他面对社会现实,从心灵深处斗争的决断,是他良心与责任所致。正因这样,当他千里迢迢,找到母亲,连同母亲改嫁所生诸子一起迎回,对母精心供养,直至送终。尽孝三年后,京兆守钱明逸,将朱寿昌弃官寻母之事上奏宋神宗,为嘉其孝义,神宗诏令官复原职。但寿昌为方便就近孝母,请求低职,就任通判河中府。最后,官至知鄂州、农少卿、朝议大夫、中散大夫,七十岁去世。

敬老养老,幼敬长,下尊上,使老人能够頣养天年,享受天伦之乐,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流传下来的传统美德,是家庭和睦、邻里相亲,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古人朱寿昌践行的孝道孝行,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