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摸气息(一)
参观华盛顿博物馆随感
任何一个炎黄子孙,只要翻开中国的历史,那几千年的文明历史和灿烂文化,都会让我们每一个华夏儿女不自觉地仰高了头,内心的骄傲会从心底漾溢到身上。和中国的文明史的厚度和长度相比较,美国的历史和文化几乎没有什么可比性。
但是,当我们用了一天的时间,穿梭在密集而庞大的纪念馆和博物馆之间,走得小腿抽筋、脚底水泡的时候,我们不得不感叹,美国人对历史的尊重、保护、公正地展示,以及匠心独具的设计,让每一个前来瞻仰的游人,都情不自禁地放缓了脚步,全神贯注,流连忘返,体会美国短暂的、反思的、但是进步的历史。
所有来到首都华盛顿的游客,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好像自己就是那吸收海水的海绵.
知识大海,汪洋无边,哪里是小小海绵可以全部吸纳的。也有很多的人,犹如矗立在海边又大又坚硬的石头,任海潮一次次冲击到它,仍然顽固不化。到头来,海水是海水,石头终究还是石头。(呵呵,打这个比喻实在是有所指的。)
在一天里,要想全面了解映入眼帘的知识,无论是人文的,还是自然的,也不论是历史的,还是艺术的,都只能是了解一个皮毛。可以不客气地说,如果走进之前没有做足功课,基本上是带着惊奇而来,带着遗憾而归,带着无知而来,再带着满脑子的糨糊离开。
走出了像宫殿般具有沉淀气息的博物馆,再淹没在世俗的平庸里,只有自己知道,是否从那里面带走哪怕是一点点气息的沉淀,或者让自己的气质得到一点点沁润和深沉。
一下子就特别羡慕这些生活在首都城市里的市民们,他们在一种文化的染缸里浸泡着长大,用不着像我们外地人那样,万里迢迢,从世界的各个角落赶来,匆匆观赏,留下“到此一游”的印象,其实除了眼花缭乱,片言只语,其余什么都没有残存。
说到这里,让我想起“染缸”一词,也可以说是“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别的不说,大家写博,读一读那些北京网友的文章,就能感受到一种人文的气质。
他们根本不需要多说什么,也无意要避讳什么,单是一种能够感知的独有的文化沉气质,就如泊泊泉水,尽情地向外涌,让人不得不钦佩。那些个文采,好像长城上的城砖一样,是几千年慢慢积累起来的呀,它就绵延屹立在那里,由不得你每次登上长城,都要长呼一口气,表达内心的感叹。读老舍的作品自然不敢造次,我读紫雨,老薛他们的文章,也有那种说不出的痛快淋漓的感觉。那是洒脱,学不来,得要几代人在那染缸里浸泡,等泡烂了,就成了。呵呵,扯远了,关于文化,以后可以讨论,那是后话。
首都华盛顿的所有展馆,都是免费开放的。里面所有的工作人员,都是亲切和善,仿佛回家般的亲切。
为了保护文物,可以照相,但是,请您关掉闪光灯。每次走进大厅,和蔼的工作人员都会面带微笑,小声地提醒你。我觉得,这是很人性的规定,也是最低要求,每一个游客都要遵守和尊重。
记得曾经到过祖国首都的人民大会堂参观,当看见这是人民代表当家作主,共商大事的地方,心里激动万分,刚想举起相机照天花板上的著名的一颗大星星周围小星星,
只听不知从哪里冒出的一个便衣男,大步向我走来,很粗鲁地呵斥我:不许照相!我一下子紧张万分,仿佛犯了重罪,赶紧站直排好队,随着默默无语的人流小心步出大门外,才敢大胆呼出一口气。现在想来,那种被呵斥的感觉,不仅仅是工作人员对待游客的态度,其实还有首都人对待外地人的一种居高临下的气势。想如果我是一个老薛,恐怕早就准备一箩筐的话回敬过去了,但是我不是,只剩下了局促不安。(写这段,也是想哪写哪,可能要挨砖头。拿老薛出来低档,知道他就是一个老北京而不会怪罪。呵呵,闲话。)
首都华盛顿的博物馆,可以说让我这块海绵过度吸收那里大量的知识,本人没有聪明智慧,只得到头痛欲裂,脑袋昏沉。等回到家里才发现,那些曾经吸收进来的,早已经被我又稀释掉了,还原给了博物馆。我面对着一张张照片,一时之间都不知道,该把哪一张照片展示给我的朋友。好在有网络,
好在有资料,我只要花时间再作一点Research, 那些忘记的,终究可以再回到我的脑海里的,
重新像过电影一样,来来回回的放映。。。
此时此刻,让我悠闲地窝坐在沙发里,拿出几张照片,给大家稍微展示一下吧。
911以后,所有的博物馆等大型展馆,进出入都要例行检查随身物品。浪费了人力物力精力,浪费了纳税人的钱。不知道何时可以回到以前的自由状态。
国家历史博物馆展示了从1620年“五月花”号轮船到达美国以来至今,美国在科学、文化、政治、技术等领域的发展过程,被尊称为“美国博物馆的栋梁”。这 是一部活生生的美国各业发展史。令人心动的是美国最早的星条旗,1814年英美战争期间,当凯依第一次看到这面旗帜时,激动地写出下了美国国歌“星条旗永不落”。(文字摘自网络介绍)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