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维《古本竹书纪年辑校》
古本竹书纪年辑校
[清]朱右曾 辑
[民国]王国维 校补
黄永年 校点
出版说明
距今一千七百多年以前,西晋武帝太康二年(公元281年)在汲郡发掘到战国时期的墓葬。汲郡的治所在今河南省汲县西南,战国时是魏国的领土。墓葬里发现的古人的竹简之中,有一种是魏国史官记录撰写的编年史,人们称之为《竹书纪年》。所谓《纪年》,就是按年记录的意思。因为写在竹简上,便叫它《竹书》。又因为它发现在汲郡的墓葬中,也有人叫它《汲冢纪年》。
《竹书纪年》原本据说有十三篇,记载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的史事,其中从周幽王开始用晋国来纪年,三家分晋后用魏国纪年,纪到魏襄王二十年(公元前299年)便没有再纪下去。众所周知,讲春秋时期的历史可以依据《春秋经》和《左传》。因为《春秋经》的原本是鲁国史官记录的编年史,《左传》是用《春秋经》的编年汇总了春秋时晋、楚等国的史书重新编写而成,可信程度都很高。而战国的编年,过去一般都用《史记》里的《六国表》。但据司马迁自己讲,《六国表》是根据秦国的史书《秦纪》编写的。因为秦统一后把其他国家的史书都烧了,而《秦纪》又只有年份不记月日,所以有不少错误。而《竹书纪年》的战国部分是当时魏国史官记下的编年史,年份之外有时还纪月日,可以用来补正《六国表》的脱漏和校改《六国表》的错误,这是《竹书纪年》最有价值之处。《竹书纪年》的春秋部分则因有记载详细的《春秋经》和《左传》,价值便低了一些。西周以上则多数是魏国史官杂采当时的传说乃至神话追记编写的,就只能供参考而不宜轻信了。
遗憾的是《竹书纪年》原本在南北宋之间佚失了。幸好唐人司马贞在所撰《史记索隐》里引用了不少内容,特别是战国部分的纪事,此外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和《太平御览》等类书以及其他古书里也零星地有所引用,使人们还能由此看到《竹书纪年》的部分真面目。可是到了明代,却又有人利用这些零星资料,再加上许多不可靠的记载,伪造了一部伪本《竹书纪年》,真伪杂揉容易使读者轻信上当。所以到了清代中叶,学者朱右曾就摒弃这部伪《竹书纪年》,改从上述《史记索隐》等书里把残存的原本《竹书纪年》的记载搜辑起来编成一册《汲冢纪年存真》。民国初年王国维又以此为基础再作校补,写成《古本竹书纪年辑校》,成为今天利用和研究《竹书纪年》的学者常用的本子。
另外,王国维还把伪《竹书纪年》分条注明其根据,写成《今本竹书纪年疏证》上下卷,以免后人再误信误用。
这里把《古本竹书纪年辑校》附加《今本竹书纪年疏证》标点重印,原有的小注注明出处,加上括号以事区别。《缉校》和《疏证》二书先后都曾收入《王忠慤公遗书》和《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二书印本都有个别脱误之处,今据所征引的《史记索隐》等原书径行改正,不另编写校勘记。又,《古本竹书纪年辑校》有王国维的自序,收在《观堂别集》卷四里,今抄出列于《辑校》之前。
古本竹书纪年辑校自序
古本竹书纪年辑校自序
汲冢《竹书纪年》,佚于两宋之际。《今本》两卷,乃后人蒐辑,复杂采《史记》、《通鉴外纪》、《路史》诸书成之,非汲冢原书。然以世无别本,故三百年来,学人治之甚勤,而临海洪氏颐煊、栖霞郝氏懿行、闽县林氏春溥三校本尤为雅驯。最后嘉定朱氏右曾复专辑古书所引《纪年》,为《汲冢纪年存真》二卷,顾其书传世颇希。余前在上虞罗氏大云书库假读之,独犁然有当于心。丁巳二月,余既作《殷先公先王考》毕,思治此书,乃取《今本纪年》一一条其出处,注于书眉。既又假得朱氏辑本,病其尚未详备,又所出诸书异同亦未尽列,至其去取亦不能无得失。乃取朱书为本,而以余所校注者补正之,凡增删改正若干事。至于余读此书有所考证,当别为札记,将继是而写定焉。
古本竹书纪年辑校自序
古本竹书纪年辑校自序
汲冢《竹书纪年》,佚于两宋之际。《今本》两卷,乃后人蒐辑,复杂采《史记》、《通鉴外纪》、《路史》诸书成之,非汲冢原书。然以世无别本,故三百年来,学人治之甚勤,而临海洪氏颐煊、栖霞郝氏懿行、闽县林氏春溥三校本尤为雅驯。最后嘉定朱氏右曾复专辑古书所引《纪年》,为《汲冢纪年存真》二卷,顾其书传世颇希。余前在上虞罗氏大云书库假读之,独犁然有当于心。丁巳二月,余既作《殷先公先王考》毕,思治此书,乃取《今本纪年》一一条其出处,注于书眉。既又假得朱氏辑本,病其尚未详备,又所出诸书异同亦未尽列,至其去取亦不能无得失。乃取朱书为本,而以余所校注者补正之,凡增删改正若干事。至于余读此书有所考证,当别为札记,将继是而写定焉。
古本竹书纪年辑校自序
古本竹书纪年辑校
古本竹书纪年辑校
嘉定朱有曾辑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