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王国维《古本竹书纪年辑校》1

(2008-03-07 03:33:09)
标签:

文化

 王国维《古本竹书纪年辑校》


                        古本竹书纪年辑校

                          [清]朱右曾  
                        [民国]王国维   校补
                           黄永年   校点

                             出版说明

     距今一千七百多年以前,西晋武帝太康二年(公元281年)在汲郡发掘到战国时期的墓葬。汲郡的治所在今河南省汲县西南,战国时是魏国的领土。墓葬里发现的古人的竹简之中,有一种是魏国史官记录撰写的编年史,人们称之为《竹书纪年》。所谓《纪年》,就是按年记录的意思。因为写在竹简上,便叫它《竹书》。又因为它发现在汲郡的墓葬中,也有人叫它《汲冢纪年》。

     《竹书纪年》原本据说有十三篇,记载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的史事,其中从周幽王开始用晋国来纪年,三家分晋后用魏国纪年,纪到魏襄王二十年(公元前299年)便没有再纪下去。众所周知,讲春秋时期的历史可以依据《春秋经》和《左传》。因为《春秋经》的原本是鲁国史官记录的编年史,《左传》是用《春秋经》的编年汇总了春秋时晋、楚等国的史书重新编写而成,可信程度都很高。而战国的编年,过去一般都用《史记》里的《六国表》。但据司马迁自己讲,《六国表》是根据秦国的史书《秦纪》编写的。因为秦统一后把其他国家的史书都烧了,而《秦纪》又只有年份不记月日,所以有不少错误。而《竹书纪年》的战国部分是当时魏国史官记下的编年史,年份之外有时还纪月日,可以用来补正《六国表》的脱漏和校改《六国表》的错误,这是《竹书纪年》最有价值之处。《竹书纪年》的春秋部分则因有记载详细的《春秋经》和《左传》,价值便低了一些。西周以上则多数是魏国史官杂采当时的传说乃至神话追记编写的,就只能供参考而不宜轻信了。

     遗憾的是《竹书纪年》原本在南北宋之间佚失了。幸好唐人司马贞在所撰《史记索隐》里引用了不少内容,特别是战国部分的纪事,此外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和《太平御览》等类书以及其他古书里也零星地有所引用,使人们还能由此看到《竹书纪年》的部分真面目。可是到了明代,却又有人利用这些零星资料,再加上许多不可靠的记载,伪造了一部伪本《竹书纪年》,真伪杂揉容易使读者轻信上当。所以到了清代中叶,学者朱右曾就摒弃这部伪《竹书纪年》,改从上述《史记索隐》等书里把残存的原本《竹书纪年》的记载搜辑起来编成一册《汲冢纪年存真》。民国初年王国维又以此为基础再作校补,写成《古本竹书纪年辑校》,成为今天利用和研究《竹书纪年》的学者常用的本子。 另外,王国维还把伪《竹书纪年》分条注明其根据,写成《今本竹书纪年疏证》上下卷,以免后人再误信误用。

     这里把《古本竹书纪年辑校》附加《今本竹书纪年疏证》标点重印,原有的小注注明出处,加上括号以事区别。《缉校》和《疏证》二书先后都曾收入《王忠慤公遗书》和《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二书印本都有个别脱误之处,今据所征引的《史记索隐》等原书径行改正,不另编写校勘记。又,《古本竹书纪年辑校》有王国维的自序,收在《观堂别集》卷四里,今抄出列于《辑校》之前。
古本竹书纪年辑校自序


                     古本竹书纪年辑校自序

     汲冢《竹书纪年》,佚于两宋之际。《今本》两卷,乃后人蒐辑,复杂采《史记》、《通鉴外纪》、《路史》诸书成之,非汲冢原书。然以世无别本,故三百年来,学人治之甚勤,而临海洪氏颐煊、栖霞郝氏懿行、闽县林氏春溥三校本尤为雅驯。最后嘉定朱氏右曾复专辑古书所引《纪年》,为《汲冢纪年存真》二卷,顾其书传世颇希。余前在上虞罗氏大云书库假读之,独犁然有当于心。丁巳二月,余既作《殷先公先王考》毕,思治此书,乃取《今本纪年》一一条其出处,注于书眉。既又假得朱氏辑本,病其尚未详备,又所出诸书异同亦未尽列,至其去取亦不能无得失。乃取朱书为本,而以余所校注者补正之,凡增删改正若干事。至于余读此书有所考证,当别为札记,将继是而写定焉。
古本竹书纪年辑校自序


                     古本竹书纪年辑校自序

     汲冢《竹书纪年》,佚于两宋之际。《今本》两卷,乃后人蒐辑,复杂采《史记》、《通鉴外纪》、《路史》诸书成之,非汲冢原书。然以世无别本,故三百年来,学人治之甚勤,而临海洪氏颐煊、栖霞郝氏懿行、闽县林氏春溥三校本尤为雅驯。最后嘉定朱氏右曾复专辑古书所引《纪年》,为《汲冢纪年存真》二卷,顾其书传世颇希。余前在上虞罗氏大云书库假读之,独犁然有当于心。丁巳二月,余既作《殷先公先王考》毕,思治此书,乃取《今本纪年》一一条其出处,注于书眉。既又假得朱氏辑本,病其尚未详备,又所出诸书异同亦未尽列,至其去取亦不能无得失。乃取朱书为本,而以余所校注者补正之,凡增删改正若干事。至于余读此书有所考证,当别为札记,将继是而写定焉。
古本竹书纪年辑校自序


古本竹书纪年辑校


                       古本竹书纪年辑校

                        嘉定朱有曾辑录
                        海宁王国维校补


                             五帝

     昌意降居若水,产帝乾荒。(《山海经·海内经》注。)

     帝王之崩曰陟。(《韩昌黎集·黄陵庙碑》)

         国维案:此昌黎隐括本书之语,非原文如是。

     黄帝既仙去,其臣有左彻者,削木为黄帝之像,帅诸侯朝奉之。(《太平御览》七十九引《抱朴子》曰:“汲郡中竹书”云云。今《抱朴子》无此文。)

     黄帝死七年,其臣左彻乃立颛顼。(《路史·后纪》六。)

     颛顼产伯鲧,是维若阳,居天穆之阳。(《山海经·大荒西经》注。)

     帝尧元年丙子。(《隋书·律历志》引,丙作景,避唐讳。《路史·后记》十引,无帝字。)

     后稷放帝朱于丹水(《山海经·海内南经》注。《史记·高祖本纪》正义引“后稷放帝子丹朱于丹水”。《五帝本纪》正义引“后稷放帝子丹朱”。)

     命咎陶作刑。(《北堂书钞》十七。)

     三苗将亡,天雨血,夏有冰,地坼及泉,青龙生于庙,日夜出,昼日不出。(《通鉴外纪》一注引《隋巢子》、《汲冢纪年》。《路史·后纪》十二注云《纪年》、《墨子》言“龙生广,夏冰,雨血,地坼及泉,日夜出,昼不见”,与《外纪》所引小异。)


                             夏后氏

                              

     居阳城。(《汉书·地理—志》注、《续汉书·郡国志》注。)

     黄帝至禹,为世二十。(《路史·发挥》三。)

         国维案:此亦罗长源隐括本书之语,非原文。

     禹立四十五年。(《太平御览》八十二。)


                              

     启曰会。(《路史·后纪》十三“启曰会”,注见《纪年》。)

     益干启位,启杀之。(《晋书·束晳传》。《史通·疑古篇》《杂说篇》两引“益为后启所诛”。)

     九年,舞九韶。(《路史·后纪》十三注引“启登后九年舞九韶”。《大荒西经》注引“夏后开舞九招也”。)

     二十五年,征西河。(《北堂书钞》十三引“启征西河”四字。《路史·后纪》十三云“既征西河”,注:“《纪年》在二十五年。”)

     即位三十九年亡,年七十八。(《真诰》十五。《路史·后纪》十三注引作“二十九年,年九十八”。)

     国维案:《太平御览》八十二引《帝王世纪》“启升后十年,舞九韶。二十五年,征河西。”而《通鉴外纪》引皇甫谧曰:“启在位十年。”则《世纪》不得有“启三十五年”之文,疑本《纪年》而误题《世纪》也。此与《真诰》所引“启三十九年亡”符同。《路史》注既引《纪年》启在位二十九年,故征西河亦云在二十五年矣。未知孰是。


                             大康

     大康居斟鄩。(《水经·巨洋水注》、《汉书·地理志》注、《史记·夏本纪》正义引傅瓒曰:“《汲冢古文》大康居斟鄩,羿亦居之,桀亦居之。”)

     乃失邦。(《路史·后纪》十三注。)

     (羿居斟鄩。)(《水经·巨洋水注》、《汉书·地理志》注、《史记·夏本纪》正义。)


                             仲康

                             

     后相即位,居商丘。(《太平御览》八十二。)

         国维案:《通鉴外纪》“相失国,居商丘”,盖亦本《纪年》。《通鉴地理通释》
     (四)云:“商丘当作帝丘。”

     元年,征淮夷、畎夷。(《后汉书·西羌传》引“后相即位元年,乃征畎夷”。《太平御览》八十二引“元年征淮夷”。《路史·后纪》十三“征淮、畎”,注:“准夷、畎夷,《纪年》云元年。”)

     二年,征风夷及黄夷。(《太平御览》八十二。《路史·后纪》十三“二年征风、黄夷”,注:“并《纪年》。”《后汉书·东夷传》注及《通鉴外纪》二均引“二年征黄夷”。)

     七年,于夷来宾。(《后汉书·东夷传》注,《路史·后纪》十三注。《通鉴外纪》二引“于”作“干”。)

     相居斟灌。(《水经·巨洋水注》、《汉书·地理志》注、《路史·后纪》十三引臣瓒所述《汲冢古文》。)


                             少康

     少康即位,方夷来宾。(《后汉书·东夷传》注。《路史·后纪》十三注引此下有“献其乐舞”四字,疑涉帝发时事而误。)


                             

     帝●[宀一]宣居原,自原迁于老丘。(《太平御览》八十二、《路史·后纪》十三注。《御览》作“自迁于老丘”。《路史》注“●”作“予”,“丘”作“王”。)

     柏杼子征于东海,及三寿,得一狐九尾。(《山海经·海外东经》注。《太平御览》九百九引“夏伯杼子东征,获狐九尾”。《路史·后纪》十三:“帝杼五岁,征东海,伐三寿”,注:“本作王寿,”《纪年》云:“夏伯杼子之东征,获狐九尾。”又《国名纪》己云:“后杼征东海,伐王寿。”)


                             

     后芬即位,三年,九夷来御。(《后汉书·东夷传》注、《太平御览》七百八十、《通鉴外纪》二、《路史·后纪》十三。《御览》“芬”作“方”,又此下有“曰畎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风夷、阳夷”十九字,郝兰皋曰:“疑本注文,误入正文也。”)

     后芬立四十四年。(《太平御览》八十二、《路史·后纪》十三注。)


                             

     后荒即位,元年,以玄珪宾于河,命九东狩于海,获大鸟。(《北堂书钞》八十九。《初学记》十三引“珪”作“璧”,“鸟”作“鱼”,无“命九东”三字。《太平御览》八十二引“荒”作“芒”,“鸟”作“鱼”,无“命九”二字。国维案:“九”字下或夺“夷”字,疑谓后芬时来御之九夷。)

     后芒陟位,五十八年。(《太平御览》八十二。《路史·后纪》十三注引作“后芒陟,年五十八”。)


                             

     后泄二十一年,命畎夷、白夷、赤夷、玄夷、风夷、阳夷。(《后汉书·东夷传》注。《通鉴外纪》二引“帝泄二十一年如畎夷等爵命”。《路史·后纪》十三注引下有“繇是服从”四字。)

     二十一年(陟)(《路史·后纪》十三注。)


                             不降

     不降即位,六年,伐九苑。(《太平御览》八十二、《路史·后纪》十三注。)

     六十九年,其弟立,是为帝扃。(《太平御览》八十二。《路史·后纪》十三注云:“《纪年》云六十九陟。”)


                             

                             

     帝厪,一名胤甲。(《太平御览》八十二。)

     胤甲即位,居西河。(《山海经·海外东经》注、《太平御览》八十二、《通鉴外纪》二。《开元占经》六引作“胤甲居西河”,《御览》四引作“胤甲居于河西”。)

     天有妖孽,十日并出,其年胤甲陟。(《山海经·海外东经》注、《开元占经》六、《太平御览》四及八十二引上二句。《山海经》注无“天”字,《占经》无“妖”“十”二字。《通鉴外纪》二引“十日并出,其年胤甲陟。“《路史·后纪》十三:“胤甲在位四十岁,后居西河,天有妖孽,十日并照于东阳,其年胤甲陟。”注云:“以上《纪年》。”案《路史》此条或有增字。又《御览》四引“十日并出”下有“又言本有十日,迭次而运照无穷”十三字,则恐是注文也。)


                              孔甲

                              

     后昊立三年。(《太平御览》八十二。)


                              

     后发一名后敬,或曰发。(《太平御览》八十二。《路史·后纪》十三:“帝敬发,一曰惠。”注曰:“见《纪年》。”)

     后发即位,元年,诸夷宾于王门再保庸会于上池,诸夷入舞。(《北堂书钞》八十二。《后汉书·东夷传》注、《御览》七百八十引均无“再保庸”以下七字,《通鉴外纪》二、《路史·后纪》十三引亦同。《外纪》末句作“献其乐舞”乃改本书句,《路史》仍之。)

     其子立为桀。(《太平御览》八十二。)


                             

     (居斟鄩。)(《水经·巨洋水注》、《汉书·地理志》注、《史记·夏本纪》正义。)

     (畎夷入居豳岐之间。)(《后汉书·西羌传》。案《西羌传》三代事多本《汲冢纪年》,而语有增损。)

     后桀伐岷山,进女于桀二人,曰琬,曰琰。桀受二女,无子,刻其名于苕华之玉,苕是琬,华是琰,而弃其元妃于洛,曰末喜氏。末喜氏以与伊尹交,遂以间夏。(《太平御览》一百三十五。《艺文类聚》八十三引无末四句,《御览》八十二引无末二句。“后桀伐岷山”,《御览》八十二引作“后桀命扁伐山民,进女于桀二人”,《类聚》引作“岷山庄王女于桀二人”,《御览》八十二引作“山民女于桀二人,桀受二女”,《御览》八十二作“桀爱二人”。“琰”,《御览》引皆作“玉”。“刻其名”,《类聚》及《御览》八十二引皆作“斵其名”,《北堂书钞》二十二亦引“斵苕华”三字。)

     筑倾宫,饰瑶台。(《文选·吴都赋》注。《文选·东京赋》注引作“夏桀作琼宫、瑶台,殚百姓之财”,《太平御览》八十二引“桀倾宫,饰瑶台,作琼室,立玉门”。)

     夏桀末年,社坼裂,其年为汤所放。(《太平御览》八百八十。《路史·后纪》十三注引“桀末年社震裂”六字。)

     汤遂灭夏,桀逃南巢氏。(《太平御览》八十二。)

     自禹至桀十七世,有王与无王,用岁四百七十一年。(《太平御览》八十二。《文选·六代论》注引“凡夏自禹至于桀十七王”十字,《史记·夏本纪》集解引末二句,《通鉴外纪》二引“四百七十一年”六字,《路史·后纪》十三注:“《纪年》并穷、寒四百七十二年。”)
商”部分


                             

                             

     汤有七名而九征。(《太平御览》八十三。)


                             外丙

     外丙胜即位,居亳。(《太平御览》八十三。)


                             仲壬

     仲壬即位,居亳,命卿士伊尹。(《春秋经传集解·后序》。《尚书·咸有一德》疏、《通鉴外纪》三引《纪年》,《太平御览》八十三引杜《后序》,均作“其卿士伊尹”。)

     仲壬崩,伊尹放大甲于桐,乃自立。(《春秋经传集解·后序》。《尚书·咸有一德》琉、《通鉴外纪》三。《太平御览》八十三引《汲冢琐语》同,但无“于桐”二字,又“立”下有“四年”二字。)


                             大甲

     伊尹即位,放大甲。七年,大甲潜出自桐,杀伊尹,乃立其子伊陟、伊奋,命复其父之田宅而中分之。(《春秋经传集解·后序》、《尚书·成有一德》疏、《通鉴外纪》三。《外纪》“放大甲”作“于大甲”。《文选·豪士赋序》注引“大甲既出自桐杀伊尹”九字。)

     (十二年陟。)(《史记·鲁世家》索隐:“《纪年》大甲惟得十二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