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育中学老师袁腾飞自卑感史识中国 |
分类: 文化时评 |
袁腾飞为所有中学老师争得了尊严
○许石林
我连续几天看了北京中学历史老师袁腾飞的讲课视频,我喜欢这样的历史老师,我认同这样的说法:历史课要像袁老师这样讲,学生一定会喜欢的。
袁老师讲课的状态很好,很放松,他知识宽广,口才好,随意抛洒,对学生都是解惑、点化和影响。他讲课有一种特殊的魅力,这种魅力对学生的吸引是比知识的魅力还要大,在每个人的学习过程中,多多少少都会遇到这样的良师。他讲课把学生不当孩子,尽管他嘴里孩子们孩子们地叫着,他把学生当成有一定历史认识和理解能力的人,引导学生一起探讨。他讲课在历史教课书的范畴内,但融入了作为老师的史识,这种史识显示了老师的眼界、思想乃至人格的魅力。
也许是喜爱历史的原因吧?我对央视“百家讲坛”一直是比较关注的。袁腾飞讲两宋史,我觉得中学生应该听他的讲座、大学也也应该听,对历史有兴趣的人也应该听。他讲得活,你可以与他的认识不一致,但他的那种方法很活。认识这个东西,都是可以改变的,但一个人的讲话状态是很难学习的。
看着袁老师讲课,我却想到了另外一个问题:即当今的教师地位问题。从制度上,尊师重教提倡了多年,教师的待遇和荣誉也给了不少。但是,社会现实却有一个回避不了的现象,已经困扰将会更加困扰中国的教育,乃至困扰整体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请问:现在的教师真是令全社会都羡慕和尊崇的职业吗?那些有背景、有钱、有门路的人家,谁会主动将孩子培养成教师?那些学生成绩好的学生,有多少人是首选师范院校?那些不得已当了教师的人,有多少是在教师的岗位上,天天行的是非教师之道?简单地说,就是我们这个社会,还没有形成将最好的学生培养成教师、人人以当教师为荣的机制,更没有这样的社会共识即公共价值。最好的学生如果不能争相当教师,绝不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福分。
历史上的中国社会,是师道尊严的社会,因此,那些考取功名的成功的读书人,也以教书育人为乐,所谓人生至乐莫如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那些仕途受挫或致仕还乡的人,也以设馆教书为人生的慰藉,所谓为往圣继绝学,是人生的伟大功业。那些考取功名无望的落第失意者,也以教书育人为人生的共荣职业,将读书人的抱负通过教育薪火相传。那个时候,教师的物质生活无论多贫苦,但教师的职业却是令人无比尊敬的:那一身长衫,哪怕破旧,作为一个文化符号和程式标识,见长衫飘然而至,总能令人肃然起敬。
而现今的教育,不论是体制设置还是课程设置,都有积重难返的尴尬和弊病。教育界人士痛感其问题严重却也只能老牛破车往前磨蹭。教育体制没有真正做到科学发展,这使得教师的职业地位在社会整体的职业地位认识中,表面上居于很高层次,实际上却并不高。远远没有达到教师应该享受的职业尊重和荣耀。你看,媒体记者在采访已经算很成功的袁腾飞老师,不也问了一句:你作为中学老师,心理上有没有一种自卑感?
作为中学老师为什么要有自卑感?回答或理解这个问题,你可以这样测试:你会不会问一个大老板:作为一位有钱的大老板你会不会在心理上有一种自卑感?或者你同样会不会问一位官员:作为一名政府官员你有没有心理上的自卑感?等等等等。
我觉得记者这一句话问得很关键,很真实,它是整体社会价值的必然呈现。尽管袁老师说自己没有自备感,但记者的提问中所携带的信息背景无疑是值得人深思的。
袁腾飞老师借助网络技术,使他的学问和讲课风采得以造福更多的人。我觉得他为中国所有的中学老师赢得了尊严,尽管这尊严是可能是一时的,也可能是一丝的,很快会被淹没的世俗真实的主流价值追求的狂飙中。
即将开始新的学期,我借着袁腾飞老师给我的一点启发,向所有中小学教师表达我对他们的无限敬意。
2009年8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