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文物保护存在那些误区?

(2009-06-11 10:20:10)
标签:

奥运

古琴

宋琴

陈雷激

赵涛

高捷

复古殿

梅梢月

文化

中国文物保护存在那些误区?

 

○许石林

 

第四个“文化遗产日”来临,各地博物馆推出了系列应节的活动:免费开放什么、展览什么、新开放什么,还有论坛、宣传月等等,一派节日的气氛。越是这样营造节日的气氛,越让人担心:“文化遗产日”会不会弄成一个肤浅的节日?

显然,“文化遗产日”不是节日,或不仅仅是节日。通常的节日过完了,残留下来的是鞭炮的碎屑和人心经过舒放和整理之后的愉悦,而“文化遗产日”却远远不止如此。它让人们通过这个特殊日子,思考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的重大价值和意义,唤起人们对文化遗产的爱护意识、探讨文化遗产保护的方法和理念。

因此,“文化遗产日”更应该反思提升文化遗产保护的思想和行为,而不是做秀一般地热闹热闹过个节就完了。

文物保护林林总总,总归起来,无外乎有一个文物保护的心,即培养对文物敬重的文化情怀。不是简单地将文物严密地保护在博物馆里就算了。现在许多博物馆的管理经营体制存在误区,或者说对保护的理解存在误区。文物只被秘藏保护而不被使用性地保护,使得许多博物馆变成了藏物馆,只藏不博。比如,陈丹青先生曾经批评中国各大博物馆的馆藏书画珍品,不要说公众看不到、书画界人士看不到,就连博物馆里的专家有的一生在馆里工作,从事这方面的研究,但也见不到。见不到,不就等于不存在吗?不就等于没有吗?这种状况近些年慢慢地有了改善,有的书画珍品被高科技复制出来,展示乃至出售,使文物价值得以泽被社会、造福文化。

有些文物,由于其本身的特性,还没有进入这种被利用性地保护的视野。比如古琴。古琴近百年式微,懂得它的人已不多,正因如此,才被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世界性关注和保护。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当代琴家陈雷激用“太古遗音”演奏,而重新引起世人的关注。许多人可能不知道的是,古琴的保护关键在与使用,即古琴要与人的气息时刻往还相通,才能延长寿命,不但使琴的发声效果越来越好,还能使琴本身延年益寿。经常闲置、无人抚奏的琴就是一截死木头,而古琴的材料从木质来说并非如经久耐藏的硬木,恰恰是松、杉、桐等木质较松的木材。正因为经过了历代琴人不断的抚摸弹奏,才使得至今仍有元至唐宋的古琴可以被使用,并且成为世界乐器界的奇迹。我不知道中国各大博物馆现今还有多少张千年以上的古琴被珍藏着,这种珍藏只是像珍藏别的文物一样放在库房里永远见不得天日,永远不被琴人抚奏?见得到的只是珍藏在这些博物馆的古琴的图片和介绍文字,它们就以这种简陋的方式存在着,既不能让人听到它的声音、也不能让人见到它的芳容。有的还因保护不当,空气湿度等等原因,已经两头翘起,像鞋拔子一样,有的则已经开裂或部分糟朽了。

而与之相反的是,那些一直被珍藏保护在民间琴人手里的唐宋古琴,由于经常使用,不仅仍然完好,并且能发出无与伦比的美妙琴音。比如赵涛先生收藏的斫于中晚唐、经五代后归宋太祖赵匡胤御用的“复古殿”,今年3月就在深圳成功举办了音乐会;比如高捷先生收藏的宋琴“梅梢月”,原为清黄勉之先生使用,后经管平湖先生之手,属于王世襄“俪松居长物”,前不久在北京霄云路举办了一次雅集,天津琴人李凤云用此琴新出了一张唱片。像这样唐宋古琴,在民间还有,正在被琴人传承使用,因而是活文物。琴人对古琴的珍爱比之于博物馆的收藏,有过之而无不及。过去有琴家将传世古琴捐赠给某博物馆,留一两张古琴自用,数十年过去了,自用的古琴声音越来越好,而捐赠的古琴就永远没有声音了。那些沉睡的博物馆仓库的古琴,就是个物证而已,由于管理经营体制的原因,谁也没有胆量将这些琴拿出来供人演奏,任由它死了,只要尸体还在,大家就都没有责任。比如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演奏的“太古遗音”,也不能被拿出来使用,没有人愿意担负文物保护的责任,于是只能用一张由“钧天坊”照其样儿复制的古琴演奏。

因此,在“文化遗产日”,最需要检讨一下文物保护的理念和方法。文物保护要以文物自身生存的科学方式去保护,而不是无论什么文物,统统放在博物馆藏起来就算完事儿。最近听说唐琴“复古殿”和宋琴“梅梢月”都购买了保险,将仿照西方的名贵小提琴赞助艺术家使用的方式,将古琴交给当代琴家使用,我看这个思路就可以借鉴。

文物保护,更需要积极的思维,更需要有所作为的理念,而不是战战兢兢的简单收藏和保护。

 

2009年6月11日

宋太祖赵匡胤官琴“復古殿”传奇

【琴曲写意】·《酒狂》:有道存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