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肉沫糊
(2013-03-20 19:04:07)
标签:
杂谈 |
本文发表于2013年3月17日《西安晚报》
枣肉沫糊
——“咥在西安”专栏之二十二
商子雍
枣肉沫糊是以干枣为主要食材制作的一种西安名小吃,所以,说枣肉沫糊,首先要说的自然是枣。
古人重视种桑,原因不言自明——为了用桑叶来养蚕;为了解决穿衣问题嘛!孟子曰:“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但是,古人提倡种桑,还有一层原因(自然是比较次要的原因),这就是《齐民要术》中所说的“葚熟时多收曝乾之,凶年粟少,可以当食。”而这一点(即以桑树的果实当粮食,以度灾年),又恰恰是古人重视种枣的主要缘由。
《战国策》上说过:“北有枣栗之利……枣栗之实,足食于民。”民间也历来誉枣树为“铁杆庄稼”。由此可见,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上,枣是一直被包括在广义的粮食观念(即人们常说的大粮食观念)之中的;而它也的确曾帮助人们度过了不少灾年。明白了这一点,对当年朱元璋曾命令每户每年种枣树二百株,连种三年,违者全家发遣充军的十分严厉的规定,也许就会感到是可以理解的了。
秋天是红枣的成熟季节,不过此时的红枣是鲜果,是被人们当作水果食用的。而经过脱水(可以是晒干,也可以是烘干)这么一道程序以后,鲜果变身为干果,红枣便一年四季里都可以作为食材被人们使用了。
在中国的南北菜系中,对红枣这么一种滋补佳品的使用非常普遍,但大都是作为辅料;以红枣为主料制作的饭食也有,而西安的枣肉沫糊,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我一直认为,饮食文化(以及其它所有的文化样态)的形成和发展,不管是整体的文化形态,抑或某个具体的发明创造,其支撑力,应该是全民族的智慧凝聚和不懈努力,简单地归功于某一个人,是不科学的。就拿北方最常见的主食馒头为例,它的从雏形呈现到逐渐完善,一定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绝非一个人或一代人可以完成。民间有诸葛亮发明馒头的传说,对这种故事的历史真实性,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不信。同样,一本正式出版物中,也发布有枣肉沫糊起根发苗的故事。故事有时间、有地点、有名姓齐全的人物、情节也有鼻子有眼儿,显得特别生动;但故事可信吗?
“相传,唐太宗贞观年间,同州有个黑心肠的财主叫王尚礼,雇了一位长工叫张诚。张诚为人忠厚老实,专门为王尚礼种植枣树。财主只知赚钱发财,一天只给张诚一块烙饼,张诚因食不果腹,经常夜里被饿醒。时间长了,总得想个办法填饱肚子,于是,他偷偷试着把落在树下的枣捡起来煮成糊糊吃。这么一来,不仅不饿了,且脸色红润,体重增加,身体越来越好。这些变化引起了财主的怀疑,但他不知其中的秘密,便以张诚偷吃了家里的食品为由将他解雇。
张诚从食用枣肉糊糊的实践中受到启发:枣肉有滋补人身的益处。被解雇后的张诚为了谋生,就在城里开了一家小店,利用当地盛产的红枣为原料,专门制售枣肉糊糊,并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做宣传。天长日久,食者知味,果然顾客盈门,生意兴隆。
从此,同州枣肉糊糊的美名不胫而走,不仅在当地驰名,且传到了京城长安,成为人们喜食的佳品。”
这样的故事,听听可以,轻信则不可取。但作为一种小吃,枣肉沫糊的美味和营养丰富,却绝无半点虚假。我从儿时起就爱喝枣肉沫糊,历经半个多世纪此爱不曾改变,并曾盛赞枣肉沫糊曰:
喝一口,枣香溢满全身,仔细看,不见红枣踪影。作为干果的红枣,诚美味也,但小小的一颗红枣,外有枣皮,内含枣核,此二者“糟粕”也,和“精华”枣肉一同入口咀嚼,未免大煞风景。而枣肉沫糊,则是对红枣的去粗取精,于是,从牙牙学语的小儿到年届古稀的老翁,皆对其百喝不厌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