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布雷德利的《莎士比亚悲剧》 ——贺祥麟

标签:
莎士比亚悲剧学术论文贺祥麟文化 |
关于布雷德利的《莎士比亚悲剧》
(2007年4月15日)
一
A.C.布雷德利是迄今为止举世公认的莎学研究大学者,他的《莎士比亚悲剧》是全世界对莎士比亚悲剧研究的高峰,可以说是“古往今来无出其右”的“排头兵”。《不列颠百科全书国际中文版》对他的评价是:“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英国文学评论家、卓越的莎士比亚学者”,“他的《莎士比亚悲剧》(1904)分析深刻,文体明晰, 受到广大读者称誉, 被公认为现代莎士比亚评论的经典著作。他对莎士比亚剧本人物的心理分析早于后期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派的评论;他对莎士比亚剧本人物形象的分析给C. 斯珀吉翁及其以后的评论家以极大的启发”(1)。还有一位评论家约翰-米多敦-穆蕾甚至说布雷德利的《莎士比亚悲剧》“必然是英语语言中最伟大的唯一一部评论著作”(2)据我们知,美国许多大学英文系师生都一致把布雷得利的《莎士比亚悲剧》奉为圭臬,仔细钻研英国文学评论中的这一部经典著作。
当然, 正象所有的文学评论一样,国际学术界对布雷德利的这一部著作不是没有争论,但是很少有人可以不承认这部书的重要意义和伟大价值。我们认为,《莎士比亚悲剧》一书是将近400年来国际学术界研究莎士比亚悲剧的“集其大成”的一部书,直到今天也没有人能够超过它。和布雷德利同时的英国文学评论家例如爱尔敦(Oliver Elton, 1861--1945)、凯尔(Walter Paton Ker, 1855--1963) 、格瑞尔森(Herbert Grierson, 1866-1960)以及嘎罗德(H. W. Garrod,1878--1960) 这四位19世纪末叶和20世纪上半叶的学者当时还名噪一时,可是曾几何时,在时间的大浪淘沙里,他们早已全部被人们忘记得干干净净。相反地,只有布雷德利一人异峰突起,到今天依然在学术界被人们广泛阅读和讨论。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原因是布氏的贡献太大了,大到你压根儿无法忘记他或者忽略他。布雷德利的贡献在于他自己多年来孜孜不倦的研究,总结了莎士比亚悲剧的规律,取得了无与伦比的伟大成就。只要遵循他所总结了的规律,我们就可以深入研究莎士比亚的悲剧,耳聪目明,一目了然,既不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也不会迷失道路,不知所之。其实, 莎翁的悲剧观可以追溯到古代希腊亚里斯多德的悲剧理论,但是他在继承希腊古典悲剧论的同时,也逐渐形成了布雷德利为他梳理好的的全套属于莎士比亚自己的悲剧论,在这方面,布雷德利建立了不朽的功勋。可以这样说,《莎士比亚悲剧》是国际上研究莎翁悲剧的一个光辉四射的里程碑。
整套的莎士比亚悲剧理论:
(一)悲剧的性质
1,悲剧必须以悲剧人物的死亡结束
所有莎士比亚悲剧都是如此,没有例外。按照完整的莎翁悲剧观点, 没有任何悲剧在剧本结束时悲剧英雄可以仍然活着。另一方面,一个人在他的兴旺时期由于偶然事件而突然死亡,就不能算悲剧。悲剧只能是一个最后导致了死亡的痛苦与灾难的故事。按照莎士比亚的观点,一个人长期遭受疾病、贫穷和琐碎的忧虑等问题而慢慢被折磨致死就不是悲剧。
2,必须发生在一些高贵的人的身上
依照中世纪的观念, 一出悲剧指的是一个故事(请参看乔叟的Monk'sTale),而不是一出戏剧。它意味着一个人“站在高位上面”(“stood in high degree)生活幸福而且明显地安全,可是却在不知不觉间命运全面变坏----这就是中世纪观念中的悲剧事实。命运由好变坏,使得中世纪的人们感到人生在世是盲目的、无助的,他只是一个被称之为命运的那个高深莫测的力量的玩具而已。人的生命在中世纪和伊丽莎白时期相对来说并不值钱。只有地位很高的贵族才是莎士比亚悲剧中的英雄。莎士比亚的悲剧观比上述中世纪观念要大:它既超出上述观念,又包括上述观念。对于莎翁来说,悲剧常常发生在“站在高位上面”的人身上。悲剧英雄的命运影响到整个国家民族。当这个人突然从人世间的很高位置跌落到尘埃上,这个跌落就会产生对比的感觉,使人感到人的没有能力,同时也感到命运的全能或者说是命运的反复无常。
3,必须来自人的行动
一部莎士比亚悲剧应该是一个地位显赫的人的具有把他引向死亡的罕见灾难的故事。但是事实还远不止此。悲剧的灾难决不是随便就发生了,也决不是从哪儿带来的,灾难主要是从人们的行动而产生的。一些行动产生另外一些行动,而另外的这些行动则又产生更多的行动,一直到这一系列互相联系的行动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也就是悲剧的结局。莎士比亚悲剧的核心存在于来自悲剧人物的行动。或者说来自由人物性格而发出的行动。让我们深刻感受到的是,这些灾难与最后结局不可避免地来自人的行动,而这些行动的主要来源则是悲剧人物的性格。
(二) 悲剧的要素
1,夸张了的或者不正常的心理状态
莎士比亚有时也会偶然为我们显示出他的悲剧英雄的不正常的心理状态。例如,精神错乱(李尔王)或者梦游(麦克白夫人)。由这些不正常状态产生的行动当然不是我们所指的在充分意义上的行动,即表现了人物性格的行动。这些不正常的状态从来也不会被采用为任何戏剧运动的行动根源。麦克白夫人的梦游对于以后发生的事件没有影响。麦克白并不因为他在空中看到一把匕首而谋杀邓肯:他因为就要去谋杀邓肯才看见了那把匕首。假如李尔王在故事里任何时候真的发了疯,他就再也不能成为悲剧英雄了。汉姆莱特确实是在一种不正常的心理状态中,他也确实非常苦恼,那是因为他母亲刚和叔叔克劳迪斯结了婚,而这一行为在伊丽莎白时代的人看来是乱伦的。麦克白和女巫的会面是不正常的,因此结果也就让他处于高度不正常和夸张的状态。
2,超自然力量的时常出现
莎士比亚在他的某些剧本里采用了超自然力量(《麦克白》和《汉姆莱特》里的鬼魂)。超自然因素对于戏剧运动没有作用。超自然因素被放在与人物性格有着亲密关系的地位上。它只是对已经存在的内在运动给以确认----确认布鲁特斯的失败感,确认麦克白内心对犯罪的恐怖回忆,确认汉姆雷特的疑心。更为重要的是,超自然因素的影响从来没有成为不由自主的强迫性。它仅仅构成悲剧英雄所必须面对的问题中的一个因素而已。
3.机会与偶然事件
“机会”和“偶然事件”在悲剧英雄生活里的行动某个时间起了一些影响, 正象它在我们生活中的影响一样。《罗密欧与朱丽叶》里送信人的失误,《奥赛罗》里德丝苔蒙娜的丢失手帕,《汉姆莱特》里海盗船的攻击汉姆莱特所乘坐的船,等等。人们可以开始进行一系列的事件,可是他们却无法计算和控制这些事件。这就是生活里面的悲剧现实。
4,善良人物的极大浪费
在莎士比亚悲剧里,改变英雄人物命运而且制造了苦难和死亡的主要来源,从来不是善良人物,而是邪恶。举例来说,例如《奥赛罗》里面的牙古,以及《罗密欧与朱丽叶》里面的两家的仇恨。在莎士比亚悲剧里,我们经常发现善与恶之间的冲突。在这个冲突中,我们发现善良人物的极大浪费,因为所有我们的崇高悲剧英雄和女英雄们,无例外地都与他们的敌人同归于尽。例如罗密欧和朱丽叶、汉姆莱特、李尔,奥赛罗以及其他许多人。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生活本身就是这样的。但是, 莎士比亚是乐观的,因为在他所有的悲剧中总是道德秩序获得了最后胜利,而且道德秩序最后终于恢复了。
5,主人公对于后果的无知
在莎士比亚悲剧中,悲剧人物对于等待他们的后果全然无知。例如《麦克白》这个剧本,悲剧主人公认为只要他当了国王,一切都会很好的。他不知道在他杀害邓肯以后每他必须去犯更多的罪恶。他不知道将来事情的结果。李尔王也一样,他不知道自己分割国土以后会有什么后果。
(三)悲剧英雄
悲剧英雄的共同特质:
1,他们都是特殊的人物
莎翁的英雄都是地位很高的人或者是一个国家和社会的重要人物。
2,他的行动或者苦难都很不平常。
3,他的性格也与众不同,而且一般说来高于人类中的一般水平
这决不是说他已经完美无缺了。他的悲剧性格也是由和我们内心以及围绕着他的人们的内心的同样的东西所造成的。莎剧英雄并不一定是“善良”的人,尽管一般说来他是善良的。可是他在自己犯过的错误和沦落中,必须具有自己的伟大性。莎士比亚的悲剧人物可能很悲惨、很使人害怕,但是他决不会渺小。
(四).悲剧的结果和效应
莎剧的结果和效应就是道德秩序的恢复。悲剧结束时总归是道德秩序的恢复。《麦克白》是关于人的沦落和由沦落而恢复的剧本。剧本结束时邓肯的儿子马尔康就是“新的道德代替了罪恶”的化身。在《罗密欧与朱丽叶》里,我们当然被两个恋人的死亡而极端感动,可是我们也看见了美好日子就在前面。在《奥赛罗》剧本的最后,威尼斯特使答应了牙古将被处死。在《汉姆莱特》里,我们看到了挪威王子宣布新的道德秩序的建立。总之,莎士比亚悲剧总是以新的道德秩序的建立而结束,给人以希望。
上面我介绍了布雷得利的《莎士比亚悲剧》一书的主要内容。然而,布雷得利在莎剧评论上的主要贡献是什么,他如何超过了他的前行者?我们应该首先回顾一下英国的莎士比亚评论史。即使是莎翁在世时,尽管总的来说他没有被他的同时代人给以足够的估价,但是伊
丽莎白时期著名诗人和剧作家本-琼生已经给了他最高的赞誉,说他不是属于一个时代, 而是属于所有的时代。以后,英国文学界对莎翁的评价都很多,例如,18世纪大诗人约翰-德耒敦、王政复辟时期剧作家纳萨尼儿-罗(Nathaniel Rowe)、诗人亚历山大-蒲伯以及18世纪英国公认的文学权威约翰荪等人, 都给了他非常高的评价。到了19世纪,一系列浪漫主义作家和诗人都对莎士比亚作过非常精彩的评论。 卡莱尔在他的名著《英雄与英雄崇拜》里甚至推崇莎翁为一个“预言家”。
我想特别简单介绍一下英国19世纪浪漫主义作家和诗人对莎士比亚的评论。英国浪漫主义文学时代是一个非常突出的时代,浪漫主义大诗人和散文家人才辈出,光芒万丈。有趣的是,他们不但创作了不朽的浪漫主义诗歌和散文,而且其中大多数人都对莎士比亚做过重要的评论。例如,散文家兰姆,他在1811年发表了著名论文《从莎剧是否适合舞台演出的角度论莎士比亚的悲剧》,提出了“莎士比亚戏剧比其他任何戏剧家的作品都更不适于舞台演出”的大胆(但不一定正确)的论点。之后,诗人柯尔律治首先于1818年发表演说,后来又于几年之后在《桌边闲话》里,都评论了莎士比亚,给了莎翁极高的评价。他认为莎士比亚不仅是一个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而且是一个“神圣的天才”。他对莎翁悲剧的评价,影响了以后100多年的英国文学评论界。再如,浪漫主义散文家哈兹里特和迪昆西都对莎士比亚作品作过精辟的论述。前者于1817年发表的《莎士比亚的戏剧人物》影响固然很大, 而后者于1823年发表的一篇短文《论〈麦可白〉中的敲门》更成了惊世骇俗之作,成了以后英国和美国大学英文系学生在课堂上必读的经典作品。试想,当麦克白夫妇半夜谋杀了国王邓肯之后,敲门声突然而来,敲门声代表的是人间世界,与麦克白夫妇的魔鬼世界成为鲜明对比,迪昆西正紧紧抓住了着两个世界的强烈对比,淋漓酣畅地发挥了自己的独到见解和精彩看法。由此可见,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和作家的莎士比亚评论,成就很大,影响深远。我认为浪漫主义诗人和作家对莎士比亚的评论,应该是文学史上这方面的一个“高峰”。
可是,如果论及在学术上的成就,则20世纪初布雷德利对莎剧研究的深刻、学术性强并且有一整套理论体系系,就远远超过了浪漫主义诗人和作家这方面成就的总和。布雷德利总结了莎士比亚悲剧的规律和莎翁的悲剧观,深入探讨了四大悲剧的特色和成就,从理论上进行深入探讨,相比之下,浪漫主义诗人作家评论的“零敲碎打”式论述不论成就多大,都无法与布雷德利相比。布雷德利是全世界在莎士比亚悲剧研究上第一个全面、系统和认真地在学术上、理论上进行深刻研究,而取得了重大成就的第一人。我完全同意南京大学外国文学教授杨正润先生对布雷德利的准确评价。杨先生认为,布雷德利的贡献主要在这样几个方面:
首先,作为一位大学教授,他同他之前的浪漫派莎学家有所不同,他有更高的理论修养,他把西方历史上两位最伟大的悲剧美学家亚里斯多德和黑格尔的理论引入了莎学,诸如亚里斯多德关于悲剧的目的在于引起恐惧和怜悯以及这些感情净化(katharsis)的理论,亚里斯多德的悲剧人物的哈马提亚(hamartia)理论以及黑格尔对这一理论的发挥,以及他们关于戏剧结构的理论等等,都被他引入对莎剧的解读之中,从而大大深化了人们对莎士比亚悲剧的认识。
其次,同浪漫派莎学家一样,布雷德利依然以莎剧人物的性格分析为重点,但更具有系统性,他把四大悲剧看作一个完整的人物体系,而且每一个人物都有完整的性格。他还对莎剧中的许多人物进行比较,如哈姆莱特同奥瑟罗的比较,苔丝狄蒙娜同奥菲利娅的比较、伊阿古同爱德蒙的比较等等,对人物性格中的差异进行精细的辨析,他渊博的知识使他能够对过去的浪漫派莎学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也纠正了其中的某些随意性,更具有科学的品质。
第三,布雷德利不只是旁征博引各家之说,他非常注意文本,避免那种感受式的发挥,他对莎剧中许多前人未曾注意的细微之处进行了逐字逐句的剖析,颇具趣味性,具有赏析的色彩,这在莎学中开创了新批评“细读”的先河。”(4)
最后, 请允许我说一句看似武断实际上仍然符合实际情况的话, 即:我认为虽说布雷
德利的《莎士比亚悲剧》一书已经问世100年了,它至今依然是评论莎士比亚悲剧的经典著作, 其巨大成就到现在仍没有人能超过他。谨介绍布雷德利的《莎士比亚悲剧》如上,以引起我国莎学界和外国文学界的重视,并且欢迎方家学者对本文的批评指正。
---------------------------------------------------------------------------------------------------------------------------------------------------------------------
注释:
(1)见<不列颠百科全书国际中文版>第3卷101页,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1999年北京版
(2)Rene Wellek, A History of Modern Criticism, 1750--1950, Vol 5,Yale University Press, New Haven and London, 1985, p.28
(3)A.C.Bradley, Shakespearean Tragedy, Fawcett Premier Books, U.S.A
(4)杨正润;《读书笔记》。按:《读书笔记》为杨正润先生的手写本笔记册,并未出版。他把其中关于他对布雷德利《莎士比亚悲剧》的评论用电子邮件发给本文作者,因此只能这样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