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 源 性 头 痛
四川康骨医院 陈关富(论文节选)
临床资料(回顾)
自2000年7月至2002年6月,四川康骨院颈椎病门诊记录完整的257例颈椎及其相关疾病治疗观察表中,以头痛为主诉就诊的病例共80例。性别:男41例,女39例。年龄:<40岁10例,40-50岁15例,51-60岁40例,>60岁15例。职业:会计、教师、绘图员共27例。平均病程:2年零6个月。头痛部位:后枕部30部,全头痛、定位模糊者22例,左颞侧17例,右颞侧、双颞侧、前额部各4例,头顶痛1例。伴随症状:眩晕、头昏45例,颈僵痛、肩痛38例,眼胀、视觉障碍7例,耳鸣、平衡障碍7例。压痛点:颈2棘突、横突28例,颈3及以下棘突、棘间、棘旁29例,枕神经压痛18例,寰枕间隙6例,肩背部5例。80例病历均摄颈椎五位片(正、侧、双斜、开口位),74例有异常影像征,阳性检出率达92.5%。经颅彩色多谱勒(TCD)检查15例均提示椎一基底动脉痉挛或供血欠佳。颅脑CT21例全部排除颅内器质性病变。
颈源性头痛是世界医学界古老的新课题,近十年来已经普遍专家学者们接受。
1988年国际头痛分类将头痛分为十三类,冠以头痛的病因名计达80余个,没有颈性头痛的概念。过去称之为“神经性头痛”、“神经血管性头痛”、“耳神经痛”而忽视了颈椎病因,其重要原因之一是对颈椎X线影像的认识过于传统和粗略。国内游国雄(1978)报告6例颈性偏头痛,提出了与一般偏头痛的6个鉴别点。山东威海颈椎病研究所潘之清对100例颈性头痛的病因病机及治疗进行研究,认为寰枢椎损伤及失稳是颈性头痛的首要因素。1995年Boduck指出颈椎退行性变和肌肉痉挛是颈源性头痛的直接病因,他认为颈源性头痛也可称为颈神经后支源性头痛。近来有学者将颈源性头痛称为高位颈神经根性颈椎病。
颈源性头痛的病因病机
颈源性头痛根据受累部位可分为神经源性、肌源性和血管源性头痛。高位颈神经后支包括颈1 —
4与颈源性头痛关系密切。第2颈神经从椎板间隙中出来,其后支分出内侧支、外侧支、上交通支、下交通支和头下斜肌支。内侧支与来自第3颈神经的纤维共同组成枕大神经、枕小神经和耳大神经,这些神经是导至颈源性头痛的主要神经。解剖中发现颈神经后支发出处穿行的头半棘肌以短平的腱起于颈椎横突根部,其腱性部分与头最长肌等颈部肌群在颈椎关节突关节的上点纤维交叉,部分纤维向后止于关节突关节囊,颈神经后支自颈神经发出后即在上述交叉纤维间穿行,继而通过由颈部肌群在颈椎关节突关节的交叉纤维、上下关节和内侧椎板四者行成的骨性纤维管,并发出关节突关节支,然后以一定角度穿过头夹肌、半棘肌、头最长肌及斜方肌等,沿途发出肌支、皮支分布在颈部及枕部皮肤。因此如果颈部肌群的痉挛、挛缩或关节突关节紊乱,均可使颈神经后支及其分支在通过骨性纤维管或在颈部肌群腱性交叉纤维中转折走行处受到卡压或刺激。颈椎间盘退行性改变继发的骨质增生、椎体移位及非菌性炎症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椎一基底动脉的血液供应。
诊断:
三步循证逻辑推导诊断——耐心倾听患者叙述并病史,仔细做体格检查,详细综合影像学检查资料,排除其他疾病,确定诊断。
治疗:康骨五联疗法——“针刀松解、手法矫正、颈围固定、内外用药、功能锻炼”治疗法则。
康骨五联疗法强调的是五个步骤的先后顺序和彼此连贯,前一步骤为后一步骤打下基础,创造条件,后一步骤进一步发挥前一步骤的治疗作用,巩固疗效。,而在治愈后采用“颈部肌群调衡保健操”,以达到防止再次粘连结疤、平衡肌力、锻炼颈神经及椎动脉,巩固疗效的作用。
上网请点击:www.sckg.cn
或:陈关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