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心理学家许金声
心理学家许金声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477,392
  • 关注人气:31,29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三摩地”并不神秘

(2019-06-07 10:41:32)
标签:

三摩地

分类: 通心
      《“三摩地”并不神秘》
  
      我提出的“通心”的概念,其内涵和外延,还没有发现有完全相同的其它的概念。所谓“还没有发现”,当然是指限于我的孤陋寡闻。尽管“还没有发现”,它并非空穴来风,从儒、释、道、基督教等,都可以发现与此相关的概念。例如,佛教就有诸多概念、典故、公案与“通心”有关。下面谈谈“通心”与“三摩地”的关系。
      什么是“三摩地”?三摩地是梵文Samdhi的音译,也翻译成“三昧”、”正定”等。对佛教、瑜伽不熟悉的人,“三摩地”可能有一些神秘感。其实,并不神秘,它与我们每个人都有关系。从通心理论来看,就比较容易理解了。

      “Samdhi一词中,sam意即‘一起’;意即’走向’’朝向’;词根dadhat意即’放置’,所以Samdhi的意思是’把......放在一起’,或‘把......结合在一起’。另外,sam有‘完美’’完全’的意思。Dhi意指’意识’。所以,Samdhi是一种状态,在这一状态,人、行动和行动对象之间的区别消融成了唯一者。”(王志成《三摩地的含义》)这种解释从构词来看“三摩地”,很有启发性。当我看到这些解释的时候,我体会到“三摩地”那种意蕴丰富的底气,有豁然畅通的感觉。我体会到,这些含义都与我提出的“通心”概念有关。例如,既然它意味着“走向”“朝向”,“通心”不正是有一个“通心对象”需要去“走向”、“朝向”吗?它的词根dadhat意即“放置”,所以三摩地的含义从构词上看就是“把......放在一起,或把......结合在一起”。另外,sam“完美”“完全”的意思。Dhi意指“意识“。所以,Samdhi是一种状态,在这一状态,人、行动和行动对象之间的区别消融成了唯一者。”所谓“通心”状态,正是我们交往中唯一“完美”“完全”的状态。而如果把“交往”的概念加以扩大,从狭义走向广义,例如,人可以与万事万物,以及与自己“交往”,“通心”仍然是一种完美、完全的状态。

      所谓“通心”,有”通心的黄金三要件”: 1、清晰自己,即清晰自己的情绪、立场与状态;2、换位体验,即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体验对方的情绪、立场与状态;3、有效影响,即通过对方能够接受,甚至乐意接受的方式来影响对方。(详见其他相关博文。)从“通心的黄金三要件”去体会“三摩地”,就会容易理解这个概念,并且找到一些实际的感受。或者说,什么时候,你自觉不自觉地运用了“通心的黄金三要件”,做事情、处世顺利的时候,你就多多少少,或者深或者浅地进入了三摩地。——注意,这里之所以说“自觉不自觉”,是因为并非只有学习了通心理论,才会运用通心的黄金三要件,恰恰相反,是先有通心的黄金三要件的行为,才有通心的黄金三要件的理论。通心理论,是人类成功行为和通心行为的一种理论的概括和总结。

     帕坦伽利告诉我们三摩地的含义:在冥想中,对象的真实本性放出光芒,不再受感知者的心的扭曲,这就是三摩地。(王志成《三摩地的含义》)在这里,只相当于“通心的黄金三要件”之“换位体验”所达到的理想状态。所谓换位体验,是指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体验到对方的情绪、立场和状态。这要求我们在做换位体验的时候,能够全然地放空自己,进入到当事人的内心世界,看到其本来面目。“对象的真实本性放出光芒,不再受感知者的心的扭曲”这句话说得非常好,对于一个咨询师、治疗师来说,是力争达到的境界。如果你能够看到当事人的“真实本性放出光芒”,这就意味着他不再受你作为感知者的“心的扭曲”了。也就是说,你看到了他真实的本性,看到了他之所以现在为何有种种不适,苦苦挣扎,这样,你应该如何帮助当事人,也就是迎刃而解了。这个“真实本性放出光芒”,也是你的真实本性发出光芒,你切实感受到了“众生皆有佛性”。

       艾扬格(B. K.S.Iyengar)先生是一个强调实修的瑜伽士,他对三摩地的理解值得一说。他说:“当专注的意识之流与冥想对象融合时,冥想者(主体)的意识似乎融化在对象(客体)之中。这种主体和客体的合一就是三摩地。当冥想对象不受冥想者自身意识的干预而显现时,冥想就进入三摩地。”(王志成《三摩地的含义》)在这里,所说的还是只相当于“通心的黄金三要件”之“换位体验”所达到的理想状态。“冥想者(主体)的意识似乎融化在对象(客体)之中”,在这种情况下,当然清楚地了解对象是什么情况了。这里的“似乎”一词不要忽视。所谓“融化”,只是一种象征性的说法。你是你,对象是对象。这种区别只是在体验中暂时消失而已。

          ”巴查曼(Nicolai Bachman)说,在三摩地中,私我(ego)放了个假。它已经从影响因素中排除了,因为私我只有在可以区分主体和客体的时候才发挥作用。”(王志成《三摩地的含义》)在这里,“放了个假”也是很生动的象征性说法。之所以要放假,是要让“大我”“真我”呈现。也就是说,私我仍然会回来的。这里的说法,也完全适用于“通心”的过程。在“通心”的过程中,在自觉或者不自觉地运用通心黄金三要件的过程中,都需要给自己的“私我”放一个假。它也尤其适用于咨询师、治疗师的工作过程。也就是说,什么时候你的咨询和治疗起作用了,你已经或多或少给“私我”放了一个假。

       “在吠檀多和数论中三摩地是有所差异的。一般的瑜伽人很难去区分,对他们来说区分的意义也不大。但我们还是需要做出一些区分:在帕坦伽利瑜伽的三摩地状态,是自我(原人)从不是自我的一切(原质)中撤回。宇宙依然保持原来的状态,无法消融于自我。在吠檀多的无余三摩地中,非自我消融于自我。这两个体系的实在观不同,帕坦伽利的体系是二元论的,三摩地的最终结果是自我(原人)和非自我(原质)的完全分离,达到独存之境。在吠檀多体系中,它是一元论的,最高的境界是非自我消融于自我,达到自由。帕坦伽利瑜伽似乎有一个消极的含义,即它是摆脱非自我的自由。吠檀多体系中,是要在一切之中获得自由,是积极的,它不仅终止苦难,也获得终极喜乐。吠檀多的无余三摩地和帕坦伽利的无想三摩地并不一样。在吠檀多中,探索者的心意和自我不分离,而是专注于自我,即专注于梵。”

       “通心”的概念兼容了帕坦伽利瑜伽的三摩地和吠檀多的无余三摩地。它们不是互相冲突的。帕坦伽利瑜伽的三摩地主要是指通心的黄金三要件之“清晰自己”“换位体验”之后达到的结果。吠檀多的无余三摩地则除了“清晰自己”“换位体验”之外,还包括了行为有“有效影响”之后达到的状态。那么,吠檀多的无余三摩地是否就等同于“通心”了呢?也不是。通心的概念更丰富。所谓“非自我消融于自我”,是否如此,要看通心者的需要。有的情况下,保持独立性即是通心的目的。

      “弗劳雷对三摩地的认识比一般人更为广泛深入。他认为,帕坦伽利的瑜伽所谈的三摩地以及吠檀多所谈的三摩地之前前提是人之萨埵占主导。但三摩地可以发生在不同的德性状态。也就是说,在愚昧之德、罗阇之德占主导的时候也会出现三摩地。关于这方面,我们下面继续探索。”是的。这与通心理论的看法完全相同,并非只有佛陀才能够通心。凡夫也能够,只是不能够经常,深度也不如佛陀而已。作为一般人,能够暂时避开负面情绪、心理情结,相对放空,至少可以一时一事短暂进入三摩地。这种看法与慧能的看法是接近:“前念迷则凡夫,后念悟则佛”。

      当一个人与另外一个人通心的时候,另外一个人不一定要与这个人通心。正如一个人在三摩地的状态中,能够深入了解其他的人。

    最为殊胜的境界是大家都进入三摩地的状态,正是“以心印心”“心心相印”所描述。例如,佛陀在灵山说法,拈花一笑,迦叶会意。他们都在三摩地。再如那些感情深厚的“神仙伴侣”,他们所体验到的那种“心有灵犀一点通”……

“三摩地”并不神秘
(人们描述三摩地,往往是在打坐时进入的三摩地。而通心,要求在交往时,也要进入三摩地。尤其是心理咨询师在做个案的时候。也就是说,三摩地不仅发生在独处中,也发生在交往中。)

“三摩地”并不神秘
(在海边,听着海潮的声音,有助于让我们安心。而安心,是走向三摩地的前提。)

“三摩地”并不神秘
(阿基米德高度专注,在浴室进入三摩地状态,发现比重原理。)

“三摩地”并不神秘
(拈花微笑。此时的殊胜在于:佛陀与迦叶都在三摩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