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心理学家许金声
心理学家许金声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477,392
  • 关注人气:31,29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慧能与大我实现

(2018-02-19 16:50:37)
标签:

慧能

大我

分类: 与佛陀通心

慧能与大我实现

 

一、从飞鱼看人与神性的关系

 

后人本心理学(超个人心理学)、全人心理学,都认为大我实现(真我实现)是人类生存的最高状态。

那么,谁是大我实现的人?

这里要说一个人,他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他的思想也是全人心理学思想,乃至全人需要层次的来源之一。他就是慧能。

他的贡献之一就是说清楚了凡夫与成佛之间的关系,说清楚了人性与神性之间的关系。

为了解他在这方面的贡献,我们可以了解一下世界上一种奇特的动物——飞鱼。

俗话说:“鱼儿离不开水”。鱼是终生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用鳍运动,具有一个心房、一个心室的脊椎动物。但我们都熟悉“鲤鱼跃龙门”的说法,有许多鱼儿都可以跃出水面,不过最善于跃出水面的鱼类并不是鲤鱼,而是飞鱼。

飞鱼能够凭借自己流线型的优美体型,在海中以每秒10米的速度高速运动。它能够跃出水面十几米,在空中停留40多秒,飞行距离达400多米。

如果你有机会到我国南海,就有可能看到这种飞鱼。

有人曾在热带大西洋测得飞鱼最好的飞翔记录:飞行时间90秒,飞行高度10.97米,飞行距离1109.5米。位于加勒比海东端的珊瑚岛国巴巴多斯,以盛产飞鱼而闻名于世。这里的飞鱼种类近100种,小的飞鱼不过手掌大,大的有两米多长。据当地人说,大飞鱼能跃出水面约400米高,最远可以在空中一口气滑翔3000多米!

那些开发出自己神性的人,正可以用飞鱼能够跃出水面来作比喻。尽管飞鱼可以跃出水面,飞行时间能够达到90秒,但它们大部分时间还是必须生活在水中。

 

二、慧能论“人性”与“佛性”

 

禅宗六祖慧能对于“人性”与“佛性”的关系有深刻的洞见,它们之间没有绝对的、不可逾越的界限:

“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

“不悟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故知万法尽在自心。何不从自心中,顿见真如本性。”[1]

这种说法打破了成佛后是一成不变以及人与佛的绝对两分法等理解。

慧能说的虽然是佛性与人性之间的关系,也可以用来理解神性与人性的关系。为什么一念之间人可以是凡夫也可以是人呢?这正是由于人同时具有着两种性质,即“人佛二重性”或者说“神人二重性”。

     慧能的话,完全可以换成全人心理学的语言:

慧能:“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

翻译成全人需要层次理论的语言:“前面迷恋于低级需要、中级需要满足或者最多不过自我实现的都是凡夫,只要超越自我,进入大我实现就是佛。前面执着于大我实现需要以下境界皆有烦恼,后面超越自我,大我实现就是解放。”

慧能:“不悟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故知万法尽在自心。何不从自心中,顿见真如本性。”[2]

慧能关于人性和佛性的论述,支持了全人需要层次理论的说法。

这个理论,把马斯洛的需要层次一直扩展到成佛、成道……在自我实现之上,再加上自我超越、大我实现。

 

三、活出大我的次第:“十牛图”

   

我们挖掘自己的潜能,能够挖掘到什么程度?

我们发挥自己的潜能,能够发挥到什么程度?

    这些问题,在我们把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进一步完善以后,就可以得到相当满意的回答。

    大我实现就是人类的潜能的最充分发挥,迄今人性的终极呈现。

如果我们把走向大我实现的过程看成是一个修行的过程,那么修行将会经过哪些阶段呢?

廓庵是我国宋代的禅师,全名为廓庵思远,是大隋元静禅师法嗣。在法脉上,他属于临济宗。他的“十牛图”把修行分为十个阶段,通俗、生动地表达了走向大我实现的过程:

 

一、寻牛;

二、见迹;

三、见牛;

四、得牛;

五、牧牛;

六、骑牛归家;

七、忘牛存人;

八、人牛俱忘;

九、返本还源;

十、入廛垂手。

 

这十个阶段在一定意义上与需要层次论是对应的。特别是后面几个阶段。

一、寻牛;

二、见迹;

三、见牛;

四、得牛;

五、牧牛;

以上可以理解为归属需要、自尊需要的满足过程。

 

六、骑牛归家;

七、忘牛存人;

以上可以理解为自我实现。

 

八、人牛俱忘;

这可以理解为自我超越。

 

九、返本还源;

十、入廛垂手。

以上可以理解为大我实现。

 

 “返本还源”的“本”和“源”可以理解为大我。“返本还源”就是发现自己的大我。

十牛图的最后一图为“入廛垂手”,可以理解为做人的终极境界,也就是大我实现需要占优势的状态。

如何理解“入廛垂手”?

所谓“廛”是指人口密集、集中之处。它是指在得道之后,以“不住无为,不尽有为”的状态在入群中生活,所谓“大隐隐于市”。

 “何谓不尽有为?谓不离大慈,不舍大悲、深发一切智心而不忽忘记。……”[3]

 “何谓菩萨不住无为?谓修学空,不以空为证明,修学无相、无作、不以无相无作为证。……”[4]

“垂手”一词意味深长、生动形象。

       记得我曾经就“入廛垂手”请教过净慧老和尚。

      他当时还站起来,比划了一下,说:就是这样:双手自然垂下,有缘分有需要随时接引的状态。我当时听得很起劲,满心喜欢,心里在说:“这也不就是师父的样子吗?”

别小看这一双看似平凡垂下的手,到时候就会变成千手观音的无穷只手。它印证着一种人类所能够达到的神奇的境界:“无缘大慈、同体大悲,随喜功德、舍一切法”。

 “入廛垂手”的境界,也可以理解为“道成肉身”,也就是说,此时、彼时,人活着的一言一行都体现了道。

佛陀和耶稣都可以说是“道成肉身”,但他们实际上有一个差异:佛陀有一个详细的“肉身成道”的过程。他是肉身成道之后,然后再道成肉身的。而耶稣按照《圣经》的说法,似乎是直接“道成肉身”的。我对这一点持开放态度,所谓开放,就是不把话说死,不杜绝一切可能。当然,开放同时也意味着保留怀疑。我认为,即使相信“道成肉身”,也并不就得否定“肉身成道”的过程。其实,“肉身成道”和“道成肉身”并没有截然的区别。可以说,“肉身成道”本身也是一个“道成肉身”的过程,即人在道中,乃至按照道和规律逐渐地成长。我现在的看法是:耶稣也有一个成长的过程,只不过《圣经》没有详细记载这一过程而已。(常见《全人心理学丛书》之《与先知通心》)



[1] 以上两则均引自《坛经》。

[2] 以上两则均引自《坛经》。

[3] 《维摩诘所说经·菩萨行品十一》

[4] 《维摩诘所说经·菩萨行品十一》

慧能与大我实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洗礼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