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略述利玛窦对中国天文学的影响

(2008-02-08 13:48:57)
标签:

星座

天文

天文学史

利玛窦

日晷

月偏食

钦天监

鸡鸣山

日食

瞻礼

崇祯历书

分类: 学术性比较强的文章
 

 

 

略述利玛窦对中国天文学的影响

 

   利玛窦(P.Matthoeus Ricci)字泰西,意大利人,生于1552年12月6日。1571年8月15日入耶稣会,1580年7月25日晋铎,1582年8月7日抵澳门,1583年9月10日到肇庆,成为教士入中国内地传教之始。1601年1月24日至北京,于1610年5月11日卒于北京享年57岁。葬于现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园内车公庄滕公栅栏墓地。

利玛窦在罗马学院攻读神哲学时,接触到了当时最为先进的科学。第一年的哲学课程中就有天文学原理,第三年的课程就全部是天文学了,包括普尔巴哈(Purbach)的《行星理论》,托勒密(Ptolemy)的《天文学大成》,米勒(Johannes Regiomontanus)的《天文学纲要》,《阿尔方斯天文表》(Alfonsine Tables),星盘(Astrolabe)的原理和使用。罗马学院教受的是纯正的天文学课程,没有掺杂任何占星术的内容。其间,利玛窦还学习了天文仪器的制作,掌握了天文仪器和钟表的制作技术。这些都为他到中国来后福传的开展大有裨益。

利玛窦在中国内地开展天文测量和研究,是首先在广东肇庆开始的。他在那里观测过两次月食,一次是在1583年11月27日,一次是在1584年的5月24日。并在刻印世界地图后制作了一批天文仪器,包括地球仪、天球仪、浑仪、日晷,作为馈赠当地官员和名流的礼品。后收又瞿太素为学生,向他传授西方天文学知识,制作出星盘、罗盘和象限仪等天文仪器。他把各种天文仪器陈列在居所中供人参观,并向中国士大夫讲解推算日历的方法。利玛窦用传介西方近代先进的天文和其他科学技术的方法来吸引人,引起士大夫对他的兴趣和好感,借以传教。客观上他对西方天文学知识的传播和实践活动,却为其赢得了“托勒密第二”的盛名,以致于人们简直要忘记他作为耶稣会神父的身份,以为他就是一名天文专家了。这也使得南礼部尚书王弘诲表示要带其进京,参加修改历法。因为明朝“自成化以来,交食往往不验,议改历者纷纷。”(《明史,历志一》)。

当时中国只有赤道日晷一种,不分经纬度一概作36°,无发准确反映北纬36°以外地区的准确地方时间。利玛窦在南昌时根据当地经度,制作了“地平日晷”可以准确反映出南昌当地的地方时间。他还制作“卧式时钟”受到人们的极大赞赏。他后来甚至称为中国苏州制钟手工业者供奉的“祖师爷”。

1592年9月22日,发生一次月偏食,人们发现朝廷钦天监所发布的月食甚,与实际观察不符。利玛窦借此机会向人们介绍了月偏食在不同地区出现大小不同的现象的原因,这是中国学者从为解释过的。

后来,利玛窦在南京收了三名学生向他们教授历算知识,并一同制作了各种天文仪器。又考察了当时位于鸡鸣山上的南钦天监观象台。此间他正式向在罗马的耶稣会总部要求派谙熟天文历算的教士来中国服务。

在他抵达北京后于1601年6月15日,12月9日和1602年7月4日三次观测月食,并推算出1603年5月11日的日食时间,他的推算比钦天监的时间更为准确,这又为他赢得更大的声誉。

同时为了让中国信友过瞻礼,他在小范围内介绍和推广部分《儒略历》。

利玛窦对中国天文学更大的影响是通过与他交游过的向他学习过西方天文学的中国士大夫,如徐光启、李之藻等人参加崇祯朝修订历法而产生的,《崇祯历书》可以反映出利玛窦传播西方近代天文学在中国传播和实践的成果。

《崇祯历书》采用了当时先进的第谷天体体系和几何计算方法,清晰地引入了地球概念和地理经纬度概念,以及球面天文学、视差、大气折射等重要的现代天文学概念和有关的计算方法。采用了把圆周划分为360°;一昼夜分为96刻24小时;度、时以下采用60进位制的方法。使中国天文最早与国际“接轨”。甚至可以这样说,我们现在仍旧在广泛使用的农历,就是该历书的延续。由于利玛窦所作的这些,以至清朝人还把本朝修订的历书称为“利氏之学”。

《明史,徐光启传》中对徐光启与利玛窦的交往是有记载的,徐光启利用1605~1607三年的“馆选”(准备被选拔为翰林院编修的预备期)期间,“他们一直在一起工作,翻译数学、水利学、天文学、地理学各类书籍”(《清代名人传,一代伟人》100页)。其中影响最大,最有意义的是《几何原本》前六卷的翻译出版。它的出版改变了中国数学以实用计算的《九章算术》的经典地位,这是对中国传统数学的革命,因而1607年《几何原本》的刊印出版,成为中国近代科学史的起点。

天文和数学,中国传统科学中的两大主流学科由此改变了面貌。著名的中国科学史家李约瑟博士这样说“在耶稣会士进入中国后,中国的科学便和世界的科学汇成一体了。”

利玛窦本人的身份一直是一名耶稣会的神父,他没有得到中国朝廷的任何封号,他不是天文学家,他的天文学造诣和科学素养较之后来的汤若望、南怀仁、宋君荣、戴进贤等教士也有不足。但以他为开端,继之其他教士的到来,开创了包括天文学在内“西学东渐”局面,使明末清初的社会风气发生很大的变化。“西法”的经世之用风气在一些士大夫中开始出现了。

梁启超先生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论及西学在中国学术史上的地位时说:“我们只要肯把当时那班人的著译书目一翻,便可以想见他们对于新知识之传播,如何努力,只要肯把那时候代表作品-如《几何原本》之类择一两部,细读一过,便可以知道他们对于学问如何的忠实。”

 

附:利氏著有与天文学(因数学与天文学关系紧密,此目录中包括部分数学著作)有关的著作目录

几何原本

同文算指十一卷(讲述笔算方法)

测量法义一卷(测量学)

勾股义一卷(三角法)

圜容较义一卷(克拉维斯《天球论注释》中论述等圆周形的部分,《天球论》是〔英〕萨克罗博斯科所编写的当时欧洲标准的天文学教科书)

浑宪通盖图说二卷(讲解星盘坐标投影法)

经天该一卷(步天歌)

万国舆图(即世界地图,该图的文字说明部分,阐述有亚里斯多德的宇宙观的内容)

乾坤体义二卷(克拉维斯《天球论注释》的摘译)

这些著作往往是利玛窦口述,中国学者(如李之藻、徐光启)润色笔录而成,大多收入《天学初函》丛书之中,《四库全书》亦有收录。

鉴于利玛窦,一个非专业人士对中国天文学的影响如此巨大,建议在2010年纪念他逝世四百周年之际,能有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小天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