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朋友
micui 问: 什么是坨工和解玉砂打磨?它们都是怎样的特征呢?很抱歉,拖至今天才作解答,希望多多原谅。在此不妨和酷爱玉石的朋友们一起分享。
(1)谈谈问题之一:“砣工”
是指古代至建国后七十年代前制玉的工具。在未有现代电动工具如电钻、电砂轮、电磨具出现以前,用皮带、木架、铁架支撑人制砂轮或磨具、及解玉砂组合而成使用的一种人工制作的半机械“砣具”,采用手把、脚踩并用。用此类工具制作的工艺就叫“砣工”。
研究古玉的专家通常会以观察是否“砣工”制作为鉴定一个标准。目前仿古玉器,可以模仿造型、纹饰、图案,甚至伪造人工沁色(其实沁色是无法仿造的,因仔细研究很容易发现破绽),说到砣工制作工艺,更是无法仿造。因为砣工制作需要花费时间、精力等成本,急巧近利的仿古玉者是不可能花费那如此多精力、时间去制作廉价的所谓古玉。
顺便谈谈如何辨别“砣工”?
砣工制作的玉器,会在玉器表面留下“痕迹”,研究专家通常采用高倍放(最好四十倍)大镜观察,有以下特征:
第一点: “线条柔顺”,因砣工制作是用脚工带动皮轮,工具转动速度慢;手工把玉用解玉
砂在砣轮下碾琢,线条是一点点形成,所以线条非常柔顺。
第二点: “线条形状两头尖、中间宽”,因砣具扁轮(砂轮)碾磨而成,就会出现此特征。
第三点: “线条边缘无毛碴崩裂”,因砣工制作速度缓慢,而现代电动工具以每秒约万转快速打磨使产生
高热和强力震动,线条就会出现“崩裂、毛碴”现象。不过,目前不少专业仿造师已经制作一种
可调慢速的电动工具,代替砣具制作琢玉,造出的工艺特征仿如砣工琢玉般,线条非常柔顺,玉
器也非常精美,当然也一样值得收藏。
第四点:
砣具随不同时代而有所改进,所制作出来的玉器砣工线条在每个时代也有所不同:
如“商西时代”的线条特征为“宽扁型”,仔细研究在其线条沟底还可发现“细密的线痕”,这
是其它时代所没有的;如“汉代时代”的线条就有“游丝雕,即若有若无’跳刀法”的线条;如
“明代时期”的线条,通常可发现“出毛头”、“宽窄不一”的现象,号称“粗大明”。
(2)谈谈问题之二“解玉砂打磨痕迹”
前述“砣工”介绍过,因砣工制作是采用砣具与解玉砂碾琢,或采用解玉砂碾磨玉器,其作用是碾琢线条和刨光玉器表面。于是就会留下自然的“解玉砂”痕迹。
专家通常采用高倍放大镜(最佳为四十倍至百倍)观察,就可发现其特征:一是解玉砂制作的线条沟底粗糙、模糊,但却手感光滑。二是玉器表面“打磨痕迹”存在不规则的“乱线如杂草状的痕迹”及“长短不一的不规则杂痕”,但手感同样是光滑。目前出现的仿古玉器通常会采用“砂纸”随意打磨仿“解玉砂痕迹”。
“鉴定古玉”是一项非常繁杂且需综合文化技术等含量的事情,还得仔细辨别研究 :
“砣工痕迹”、
“自然沁色”、
“玉器包浆与皮壳”、
“玉器穿孔痕迹”、
“玉器的玉质内部玉理变化”、
“时代特征的纹饰”、
“时代特点的器型”、
“时代采用的玉质”、
“时代文化特征”、
“艺术风格”也有人称之为“神韵”。
以我多年深入研究玉器的神韵所得:
商西时代玉器具有“神秘崇圣之灵”;
战汉时代玉器具有“威猛凶霸之气”;
唐宋时代玉器具有“富丽高贵之风”;
清代中期玉器具有“华丽豪大之韵”。
* 在此,白羽感谢朋友们的信任与支持!欢迎各位同好讨论和留言!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