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裴钰
裴钰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6,586,579
  • 关注人气:19,12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澳门老城,不拆也能保

(2011-01-06 22:24:32)
标签:

裴钰

文化遗产

楷体

澳门大三巴牌坊

文化旅游

澳门

文化

分类: 文化遗产开发

 

2010年12月,我对澳门历史城区进行了全面考察,不仅仅是文物保护,还有城区的规划模式,以及文化遗产和文化旅游的关系。我在内地第一次提出了“澳门模式”这个概念,在遗产保护和文化旅游方面,澳门走过的路,是全新的,也长期以来为我们所忽视。内地总有一些“纠结不清”的问题,在澳门都得到了实践层面的有效解决。这是《世界新闻报》对我此次澳门之行的报道,本文是第一部分。

澳门老城,不拆也能保

澳门大三巴牌坊,世界文化遗产,居民楼林立,这有些影响“视觉效果”,但这些“碍眼”的居民楼却符合世界文化遗产的标准,教科文组织希望世界遗产和社区居民和谐相处,利益协调一致,我们不能过高追求“视觉效果”。

 

澳门老城,不拆也能保

澳门的市政厅广场,原为停车场,经过功能置换和场景元素创造,形成了艺术审美和文化审美的统一





观点选粹:

1,不进行大规模拆迁,大大降低了政府的政策性投入,保证资金投入到文物的保护和修缮中去,受到影响的只是文化遗产地的“视觉效果”

2, 有的地方提出,不搞拆迁就是为了文物保护放弃经济发展,其实这是个伪命题。
   3,历史街区本来就包括生活系统,这是里子不是面子。像澳门这样生活水平的城市都敢于保存这样的里子,内地经济发展水平明显不如澳门的城市为什么不行呢?

4, 文化遗产要按系统保护,而不是孤立的保护,也不是“玻璃罩”中的保护,保护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区域的发展。澳门没有把文化保护的资金成本浪费在拆建上,反而以较小的代价,促进城市民生的和谐,成为一个“人情友好型的城市”。

5,澳门依托文化遗产发展文化旅游,通过旅游促进区域经济结构的调整。旅游服务业的兴起,同时带动了遗产地区域的发展。这证明了世界遗产的保护和经济发展是一致的。

 

 

澳门,“东方的蒙特卡洛”,有关它的想象都与光怪陆离的博彩业联结在一起。有人这样戏说澳门,走在路上,一个招牌砸下来,能压死十个荷官(赌场发牌员)。自从2005年澳门历史街区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以来,澳门给世界亮出了一张新名片——“一座文化的城市”。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澳门与内地的思路截然不同,付出的成本和代价也小得多,其中的奥妙就是不大拆大建。

 

老房不是非拆不可

中西文化在澳门交融碰撞的400多年,在3平方公里的澳门老城留下了密布的历史遗迹。澳门的城市化进程较为缓慢,1999年回归祖国后,人们看到的是一座“百废待兴”的城市。按照内地城市规划者的逻辑,一场轰轰烈烈的拆建运动是不可避免的。但2001年澳门历史街区开始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以来,十年间澳门没有大规模的动迁和拆迁。数据显示,为申报世界遗产和维护、改造历史街区,澳门共投入约1.2亿元人民币,与内地动辄十几个亿的申遗保护投入不可同日而语。

刚从澳门调研归来的文化旅游学者裴钰说,“不进行大规模拆迁,大大降低了政府的政策性投入,保证资金投入到文物的保护和修缮中去,受到影响的只是文化遗产地的‘视觉效果’。”

澳门对老房的“容忍度”超乎我们的想象。距离闻名遐迩的大三巴牌坊不出800米就是居民区,牌坊旁边的哪吒庙与居民楼仅一墙之隔,澳门人没打算拆掉这些老房。事实上,在整个澳门老城,文物景点都与老街小巷交织在一起,新老建筑共存,华洋共处。

老房并不必然有碍观瞻。据裴钰介绍,澳门旧城改造,主要依靠有效的和深度的功能更新、场景置换。

议事亭前地(也叫市政厅广场)处于人口稠密、道路繁忙的市中心,从前这里是通车的,周边的市政厅大楼、邮政局、仁慈堂等建于19世纪末的历史建筑遭受了严重的污染,广场也被挤占成一个停车场。现在,经过改造的广场变成了步行广场,按照欧洲古典主义风格修建了喷泉、座椅,铺设了欧式的波浪形鹅卵石地面,对周边商铺广告牌等外观也进行了改造。

在澳门的文化遗产保护中,没有重建、新建和扩建项目。澳门议事亭前地从前就是城市广场,鹅卵石地面、喷泉、座椅等微观的场景置换,并没有改变遗迹的面积和规模。在澳门旧城改造中,没有一座孤立而突兀的建筑拔地而起——就像内地屡见不鲜的“埃菲尔铁塔”或“白宫”那样。澳门老城的场景置换,又与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空间和欧陆风情的气质相吻合,“实现了艺术审美、建筑审美与城市文化的融合统一”。裴钰说。

 

老城也有吸引力

微观调整给澳门带来了奇迹般的变化。议事亭前地改为步行广场后,成为旅游落脚地和市民休闲地,每到夜晚,很多市民在广场上聊天、发呆,闲适而惬意。有了人气的集聚,文化遗产地的商业效益也呈数倍增涨。

一直以来有一种观点认为,文物保护与经济发展是一对矛盾,“有的地方提出,不搞拆迁就是为了文物保护放弃经济发展,其实这是个伪命题。”裴钰说。
    澳门遗产保护独辟蹊径,恰恰证明发展与保护是可以兼容的。澳门申报世界遗产最初的项目名称是“澳门历史建筑群”,包括妈阁庙、港务局大楼、郑家大屋等12个建筑,后来演变成通过相邻的广场和街道,连接成一个以澳门旧城区为核心的历史街区。

改造后的历史街区,原本的生活系统和居民生活状态得到了完整的保留。“历史街区本来就包括生活系统,这是里子,不是面子。像澳门这样生活水平的城市都敢于保存这样的里子,内地经济发展水平明显不如澳门的城市为什么不行呢?”裴钰说。

澳门历史街区没有进行大规模的人口疏散,街区保留了不同消费档次的商铺,吸引了各层次的旅游消费人群,街区人气兴旺,区域的经济活力也明显增强。

在澳门旧城的大三巴、岗顶前地等历史遗产附近,既有葡京酒店、新威尼斯酒店等高档店面,也保留了农贸市场和小摊小贩,人们很容易便能找到售价2澳元的水和10澳元的实惠小包。反观北京的前门大街,改造前也是高中低档店面俱全,有商业街也有农贸市场,现在却都换成了较高档的店面,买不到5元钱的商品或是1元钱的水,人气自然不旺。

裴钰告诉记者,文化遗产要按系统保护,而不是孤立的保护,也不是“玻璃罩”中的保护,保护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区域的发展。澳门没有把文化保护的资金成本浪费在拆建上,反而以较小的代价,促进城市民生的和谐,成为一个“人情友好型的城市”。

“澳门依托文化遗产发展旅游,通过旅游促进区域经济结构的调整。旅游服务业的兴起,同时带动了遗产地区域的发展。这证明了世界遗产的保护和经济发展是一致的。”

 本报记者/傅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