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化 |
摘要:宾语前置是古代汉语较为突出的特殊语序,与现代汉语形成颇大的差异.本文从宾语前置的五种情况,分别阐释各种情况的产生条件,并举例加以论证,并适当写出各种情况的发展变化.
关键词:宾语前置;形式;条件;类别
汉语句子成分的次序是比较固定的,主语在谓语之前,谓语在宾语之前,定语在中心词之前.这些从古到今都是一致的.但是在古代汉语中,有些句式的宾语以放在动词谓语前面为常,形成“宾语——动词谓语”结构.这种结构,我们叫它“宾语前置”,由于这种语法现象在古文中常有出现,如果对这种特殊语序辨析不清,就会妨碍正确理解古书文意.所以笔者在前修时哲的基础上,对古代汉语宾语前置的问题加以归纳综合,现依宾语前置的情况分述如下:
(一)疑问句疑问代词宾语前置
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这个宾语要前置,也就是说这一类宾语前置须具有以下两个条件: 1.宾语必须是疑问代词“谁”“孰”“何”“安”“奚”“恶”“焉”等. 2.全句必须是疑问句.前置的代词宾语放在谓语动词的前面.例如:
(1) 乡人长于伯兄一岁,则谁敬? (《孟子·告子上》)
(2) 臣实不才,又谁敢怨? (《左传·成公三年》)
(3) 吾谁欺,欺天乎? (《论语·子罕》)
(4) 孔、墨不可復生,将谁使定世之学乎? (《韩非子》)
(5) 齐景公谓子贡曰:“子谁师?”曰:“臣师仲尼.”(《说苑·善说》)
(6) 王曰: “大王此言,将何谓也?”(《战国策·楚策》)
(7) 齐侯曰:“室如悬罄,野无青草,何恃而不恐?”对曰:“恃先王之命.”(《左传·僖公二十六年》)
(8) 孟尝君曰:“客何好?”曰:“客无好也.”(《战国策·齐策》)
(9) 既富矣,又何加焉?(《论语·子路》)
(10)然则曷称?称诸文兄师友.(《公羊传》)
(11)缚者曷为者也?(《晏子春秋》)
(12)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论语·子路》)
(13)曰:“奚冠?”曰:“冠素.”(《孟子·滕文公下》)
(14)晏子立于崔氏之门外,其人曰:“…归乎?”曰:“君死,安归?”(《左传》)
(15)赵孟曰:“匪交匪敖,福将焉往?”(《左传·襄公二十七年》)
以上各例,疑问代词作宾语皆放在谓语动词的前面(其中例(1)至例(5)都是含有疑问代词“谁”的例句,例(6) –(9)是含有疑问代词“何”的句子;例(10)-(11)是含疑问代词“曷”的例句,例(12)-(13)是含疑问代词“奚”的例句, 例(14)是含疑问代词“安”的例句, 例(15)是含疑问代词“焉”的例句) 如:例1“谁敬”就是“敬谁”,例3 “谁欺”就是“欺谁”, 例6“何谓”就是“谓何”,其余的例句依次类推.
(16)王曰:“子归,何以报我?”(《左传·成公三年》)
(17)学恶乎始?恶乎终?(《荀子·劝学》)
疑问句代词宾语前置的规律虽然比较严格,但在先秦时却已经出现宾语后置的情况.例如:
(18)礼起於何也?(《荀子·礼论》)
(19)子张曰:“子夏云何?”(《论语·子张》)
(20)伤未及死,如何勿重?(《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21)文公为之奈何?(《公羊传·僖公二十八年》)
“如何”死“何如”的倒言,两者在先秦已经是凝固结构,意思是“怎么样”例如(20)或“怎么了”,它们都没有“像什么”的意思,事实上是不能拆出来分析的.
(22)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汉乐府·涉江采芙蓉》)
(23)如此卓卓,犹不得免,其他则又何说?(韩愈《张中丞传后叙》)
(24)东野之书,耿兰之报,何为而在吾侧也.(韩愈《祭十二郎文》)
(二)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
(1)既见君子,不我遐弃.(《诗经·周南·汝墳》)
(2)居则曰:“不吾知也”《论语·先进》)
(3)岂不尔思?远莫致之.(《诗经·卫风·竹竿》)
(4)遵先王之法而过者,未之有也.(《孟子·离娄上》)
(5)晋国之命未是有也,余马首欲东.(《左传》)
(6)北方之学者,未能或之先也.(《孟子·滕文公上》)
(7)以吾一日长乎而,毋吾以也.(《论语·先进》)
(8)汝念哉,无我殄.(《尚书·康浩》)
(9)无违,朕不敢有后,无我怨.(《尚书》)
(10)故作事不以礼,弗之敬矣;出言不以礼,弗之信矣.(《礼记·礼器》)
(11)绰非弗之知也,禄胜義也.(《墨子·鲁问》)
(12)丧三年以为报,亡则弗之忘矣.(《礼记·檀公上》)
(13)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
(14)吾有老父,身死莫之养也.(《韩非子》)
(15)及其闻一善言,见一善行,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也.(《孟子·尽心上》)
以上各例句皆是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例子(例(1)-例(3)是含有否定词“不”的例句, 例(4)-例(6)是含有否定词“未”的例句, 例(7)-例(9)是含有否定词“无”的例句, 例(10)-例(12)是含有否定词“弗”的例句,例(13)-例(15)是含有否定词“莫”的例句).如:例1. “不我遐弃”应为“不遐弃我”,例4.“未之有也”就是“未有之也”,例(7) “毋吾以也”就是“毋以吾也”.
(16)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17)未绝鼓音.(《左传·鞌之战》)
如果述语之前有助动词,代词宾语还要位于助动词之前,例如:
(18)三岁贯女,莫我肯顾.(《诗经·硕鼠》)
(19)楚君之惠,未之敢忘.(《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这里例(18)的我要放在助动词“肯”之前,“之”放在助动词“敢”之前.
(20)知我者,谓我心,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王风》)
(21)有事不告我,必不捷矣.(《左传·襄公二十八年》)
(22)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论语》)
(23)今君居,太子行,未有此也.(《论语·晋语一》)
(24)以天下之民莫为之也,然而事子独为之.(《荀子·君道》)
这种现象说明,先秦时代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已经开始由前置发展形成了两种句式并行的现象.到汉代,这种发展已经成熟,不过,在后代仿古的文章里,也出现许多前置的形式.如:
(25)古之人不余欺也.(苏轼《石钟山记》)
(26)未之敢从也.(黄宗羲《原臣》)
(三)介宾结构宾语前置
介词在语言结构中不单独使用,须组成一种结构,叫做介词结构.介词结构就是介词后面加上宾语.无论是名词、代词还是数词及偏正词组等都可以作介宾结构中的宾语.但介宾结构的宾语是对介词而言,而不是对整个句子而言的.介词结构就是介词后面加上宾语.例如:
(1)汝颍以为险,江阴以为池.(《荀子》)
(2)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史记·项羽本纪》)
(3)问何以战.(《左传·庄公十二年》)
(4)何由知我可也.(《孟子》)
(5)许子奚为不自织?(《孟子》)
(6)一言以蔽之.(《论语》)
(7)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 《史记·项羽本纪》)
例(6)中的“一言”为偏正词组,正常语序应为“以一言蔽之”,例(3)中的“何以”逐渐成为固定结构,古文中经常使用,在现代汉语的书面语中也经常看到这种用法,但却只把它用作“为什么”的意思,而取代了古代汉语中“用什么”或“凭什么”的意思。
(四)以是,之等结构助词为标志的宾语前置
以上例句皆是含有结构助词的宾语前置的句子。如:例 (1),含有结构助词“是”,正常语序本来应为“膺”“容狄”其余例句依次类推,当然我们如果不明白上述例句中的结构助词的用法和作用,那么在阅读理解古书时就会产生误差。
(五)无条件的宾语前置
于述语之前,其宾语可以是代词,也可以是名词。这种宾语前置主要包括介词“以”的宾语前置和代词“是”的宾语前置,如:
(2)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论语》)
(3)江汉以为濯之,秋阳以暴之。(《孟子》)
(4)是剥是
(5)君子是以知桓王直失郑也。(《左传》)
(6)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左传》)
例(1)——例(3)是介词以的宾语前置,例(4)——例(6)是代词是的宾语前置。在此,要注意区分好“是”是作前置的宾语,还是作宾语前置的标志。
在上古文献中,部分代词,名词或名词性成分等也可以不借助结构助词而后置,如:
(7)今翼日民献有十夫予翼,以于
(8)禹,汝平水土,惟时
(9)王惟德用,各择民后迷民。(《尚书》)
(10)惟日我民迪小子惟土物爱,厥心臧。(《尚书》)
总之,宾语前置的情况在古代汉语的应用中是十分复杂的,但由于各种宾语前置的情况在不同历史时期是的发展情况是不一样的,在阅读上古文时,我们也常常看到异例或不符合宾语前置规则的例子,到汉代宾语前置的情况开始减少,但宾语前置的情况却并未因此而销声匿迹,而为后代的古文学家所传承。因而,宾语前置在中国古代的应用是广泛的,对宾语前置现象的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古人的思想文化状况,故宾语前置十分值得并应一直研究下去的。
参考文献:
[1]张文国,张能甫.古汉语语法学[M].巴蜀书社,2004
[2]陈换良,古汉语宾语前置辨义[J],语文研究,1997(3)
[3]郭锡良,唐作藩.古代汉语[M].天津教育出版社,1994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