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阳羡莱莱
阳羡莱莱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644,000
  • 关注人气:1,57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唱一段谐谑赠乡情——小热昏与梨膏糖

(2015-03-17 07:27:49)
标签:

小热昏

梨膏糖

民间曲艺

来玲玲

分类: 老行当

唱一段谐谑赠乡情——小热昏与梨膏糖

▲P1
“卖梨膏糖佬”和“做糖人佬”都是记忆深处的人物,属于童年。
桃红柳绿或秋风黄叶的季节,河埠边老榉树下的那片空地上,太阳刚落下西天,
欢快的莲花板和悠扬的二胡声就像召集令,在最短的时间内把人们从各个角落聚集起来。
婉转的唱腔,谐谑的唱词,夸张的表演,在那个文娱活动贫乏的岁月,不知为人们带来多少欢笑。
直到夜深露重,马灯昏黄的焰火也跳动微弱了,只是演员还在卖力吆喝着手中的梨膏糖,人群才自依依散去……
斗转星移,今天,我们已被层出不穷的便捷娱乐方式包围,小热昏、梨膏糖经年无人提及,
带着对这种民间曲艺传统文化探询的情结,踏上寻访的旅程,一起去重温那些几近消失的记忆。

唱一段谐谑赠乡情——小热昏与梨膏糖
▲P2
在宜兴徐舍镇南星村的一户普通人家,我们见到了这些——
当年的唱腔、当年的味道已然变成无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两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人任林海便是今天的主角。
先来说说这小热昏和梨膏糖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吧:“热昏”是吴方言中的一个普通词汇,《中国戏曲曲艺词曲》中谓:
“热昏”本义是贬义词,但有时也把故作胡言乱语的笑谈和匪夷所思的笑话称作热昏。
“小热昏”,广泛流行于江浙沪一带的汉族吴语曲艺谐谑形式,原为一种以唱新闻、宣传商品广告的说唱,
又名"小锣书",俗称"卖梨膏糖的",是一种马路说唱艺术,始于清光绪年间。很多艺人自己熬制梨膏糖,用这种说唱形式来推销。
“小热昏”本意是一个人因发高烧热昏了头而胡言乱语,以该词汇命名的曲艺则是“满嘴荒唐话”的说唱艺术。
清末民初,杜宝林等民间艺人据其唱调采用隐晦曲折的手法,以"说朝报"的形式,说唱时事新闻和笑话故事,
内容多讽喻当时社会黑暗现象,为避免遭迫害和麻烦,取艺名为"小热昏"。
后即以"小热昏"为曲种名,盛行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
唱一段谐谑赠乡情——小热昏与梨膏糖
▲P3
客厅长台上,摆放着一只老旧的木箱子,上面写着任林海的艺名“来玲玲”,
这只箱子叫做“买包”,是艺人每次演出时必带在身上的,内置二胡、莲花板及梨膏糖等器物。唱一段谐谑赠乡情——小热昏与梨膏糖
▲P4
每次表演开始前任老师都要先调试下胡琴,开开嗓,遂未成曲调先有情起来。
宜兴的“小热昏”自上世纪三十年代,由外地传入,其中的一支来自常熟,艺名是以“来”字开头,
开山鼻祖名叫周云良,艺名“来得乐”,而第二代便是路小马,艺名“来得松”。
任林海便是“来得松”的徒弟,艺名“来玲玲”,
任林海天生有着一副好嗓子,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就拜师学艺,由于悟性极好,一年后便满师开唱。
来字辈的“小热昏”主要以快乐调为主,唱腔多样,表情活泼,内容多以宣扬社会新风貌、新气象为主,
同时穿插了历史典故、神话传说等,让人耳目一新。
唱一段谐谑赠乡情——小热昏与梨膏糖
▲P5
过去的小热昏,多在露天演唱,形式简单,一张长桌铺上布,代表舞台,一人或二人一搭一档说唱,
以小锣、二胡或莲花板伴奏。一般先敲小锣,招徕观众,接着讲笑话,说新闻,最后唱长篇。
唱一段谐谑赠乡情——小热昏与梨膏糖
▲P6
从各地方言的模仿到地方戏曲的联唱,两人的表演幽默风趣、轻松自如,表情丰富又夸张,说唱则顺畅又诙谐。
又因为往往是一男一女表演,有时被戏称为“南方二人转”,唱时会化用多种当地语言,
走到哪儿就用哪儿的方言,所以很受老百姓欢迎。
唱一段谐谑赠乡情——小热昏与梨膏糖
▲P7
任老师的小热昏明显融入了时代元素。一首首带着各种腔调的曲目,轮番上场。
有以宣传与展示地方风土人情的唱词,也有以“济公调”为主的《交通安全》以及以“青年曲调”为主的《雷锋颂》。
有的唱词是任师傅的原创,朗朗上口,充满了浓郁的地方气息。
如以“杨柳青”为主调的《宜兴是个好地方》:
“ 宜兴是个好地方,山明水秀鱼米香,东靠太湖,西接溧阳,北靠常州南临浙江,一颗明珠在中央,
江苏宜兴美名扬,风水宝地人气旺,高速高铁穿境过,国道运河在两旁,交通便利通四方。
宜兴洞天胜天堂,美不胜收名有扬,善卷洞灵谷洞,张公洞慕蠡洞,中外游客游兴旺。
宜兴茶叶名气响,色香俱佳味道强,阳羡茶紫笋茶,毛尖茶芙蓉茶,吃了延年人健康”。
唱一段谐谑赠乡情——小热昏与梨膏糖
▲P8
也有以“九连环调”为主的《彩蝶双飞在故里》:
“彩蝶啊飞来又飞去,飞来又飞去,飞到东来飞到西,生死情相连永远不分离,
得儿……天上人间好夫妻,好夫妻,彩蝶啊,红的是梁山伯、梁山伯,黑的是祝英台、祝英台,
爱情成日月,忠贞动天地,得儿……永远活在人心里,人心里”。
这些唱词曲调虽非阳春白雪,也不比北方的“二人转”来得火热大胆,
但朴实无华的说唱以及特有的江南式幽默,却也能时时唤起人们对于旧时的回忆,
那些根植于乡村阡陌甚至有点土气的表演形式,把一份真切的情感发挥得酣畅淋漓,让人意犹未尽。
唱一段谐谑赠乡情——小热昏与梨膏糖
▲P9
几曲唱罢,夫妻俩把我们带到里间,翻出一些本子给我们看。这些本子,烙印着艺人流年中走南闯北跑江湖的足迹。
这本发黄的本子上,手写的字是“同意在我社说唱拾天”,
公章是“宜兴县元上人民公社元上供销合作社”,时间为“1983年2月15日”。
再看另一页,贴着另一张证明,“同意在李堡镇经营壹星期”,公章为“海安县工商行政管理局”,时间是“1982年4月24日”。
唱一段谐谑赠乡情——小热昏与梨膏糖
▲P10
 三十年前的老物事,夫妻俩还保存地很好。唱一段谐谑赠乡情——小热昏与梨膏糖
▲P11
几十本手写的唱本尤其显得弥足珍贵!
从经典的曲目,到当代时事,应有尽有。纸张的颜色有些泛黄有些雪白,透露着时间的流转。唱一段谐谑赠乡情——小热昏与梨膏糖
▲P12
面说过,小热昏这种曲艺形式原是为推销梨膏糖而生滴。那么,就来说说梨膏糖吧。

整洁干净的厨房里,任林海一家三口开始有条不紊地为我们展示梨膏糖的制作过程。

唱一段谐谑赠乡情——小热昏与梨膏糖

▲P13

厨房的一角放着事先早已准备好的数十种配方,有梨汁、川贝、冰糖、罗汉果、茯苓和紫苏等,

任老师把洗好的梨子洗净切碎榨汁,与中草药一起投入容器内,

加入适量的水,用火煎煮,每隔一段时间将汁液取出一部分,再加水继续煎煮。

这样连续取汁液数次至稠时,加入冰糖后不断搅拌至黏稠状。

唱一段谐谑赠乡情——小热昏与梨膏糖

▲P14

当用筷子可以挑起并能拉成丝时便倒入大方格内,这个动作必须快!

否则糖汁稍稍冷却就会粘在锅上。唱一段谐谑赠乡情——小热昏与梨膏糖

▲P15

到晚后迅速把板子上的糖汁晃平。
唱一段谐谑赠乡情——小热昏与梨膏糖

▲P16

接着用薄刀片划切成长宽均等的小块。

让任老师夫妻感到欣慰的是儿子今年28岁,早早学会了做梨膏糖的程序,现在在外地卖梨膏糖。

唱一段谐谑赠乡情——小热昏与梨膏糖

▲P17
切完后的碎屑倒回锅中。

过程虽不复杂,但任林海的每个动作、每个细节做起来都是信手拈来,有条不紊。

唱一段谐谑赠乡情——小热昏与梨膏糖

▲P18
据说,这梨膏糖对伤风咳嗽特别有效,

是民间早期流行的一味亦糖亦药的食品,很受百姓欢迎。
唱一段谐谑赠乡情——小热昏与梨膏糖

▲P19

我们看到任林海家一张保存了几十年的梨膏糖配方,这个配方也是一代代传下来的。

屋里的香气带着一点点苦味,新熬出的梨膏糖看上去像一块块巧克力糖,

暗棕色的,整齐划一,我们小心翼翼地掰下一块放在嘴里,立即有一种甜甜的麻麻的感觉,

而喉咙口瞬时便有了清凉凉的通透。

任林海说,这种带点苦的梨膏糖是专门用来治咳嗽用的,另一种百果糖没有中药成分,是专门当零食吃的。

——制作过程和带中药的一样。

唱一段谐谑赠乡情——小热昏与梨膏糖

▲P20
说不清他这是在劳作还是在享受,只是觉得那飘出的阵阵香气早已把观者的味蕾搅动得无处可藏,

这情形像极了小时候眼巴巴地等着发糖的那一刻。

唱一段谐谑赠乡情——小热昏与梨膏糖
▲P21

零食梨膏糖加了红黄绿丝、枣仁、瓜子,看上去更为诱人了!
唱一段谐谑赠乡情——小热昏与梨膏糖

▲P22

仔细切好。刀、框、尺都是特制的。
唱一段谐谑赠乡情——小热昏与梨膏糖

▲23
小心掰开。
唱一段谐谑赠乡情——小热昏与梨膏糖
▲P24
大功告成!装盒。 据说,最近任老师儿子把林海梨膏糖的网店也开出来了!
唱一段谐谑赠乡情——小热昏与梨膏糖
▲P25
时至今日,人们的文娱活动早已今非昔比,小热昏这样一个民间说唱已日渐衰微,青年人不爱听或者听不进去,
而头发花白的任林海也感到人近老年,体力各方面都不如以前,有种力不从心之感,已经不会再下乡了。
这些年,他们还活跃一些舞台上,以不同的扮相出现,或古或今。
唱一段谐谑赠乡情——小热昏与梨膏糖
▲P26

唱完后照例还是要推销下梨膏糖,只是这样的场合,更多是送给观众品尝的。
唱一段谐谑赠乡情——小热昏与梨膏糖

▲P27
因为唱的少,所以“小热昏”愈发珍贵起来,每到一地,总有媒体盯着采访。
59岁的任老师经常说起他第一次上台演出的情景:
那还是三十年前,在新庄乡的洪巷村,时年二十多岁的任林海听师傅“来得松”说可以上台演出了,
兴奋得一夜都没睡好,在床上翻来覆去地默唱,生怕有个闪失。

次日,一身青色中山装的他出现在乡亲们的眼里,那天观众很多,他反而平静了,像平时练习一样声情并茂地唱起来。

呵,效果还不错,乡亲们开心的笑容,热烈的掌声,让他备受鼓舞,也更坚定了他唱好小热昏的决心。   

唱一段谐谑赠乡情——小热昏与梨膏糖

▲P28
最令夫妻俩难忘的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时候,那时候可算是小热昏最受欢迎的时期。
那个时候没有电视,也少有电影可看,所以一听到说唱的艺人来了,乡亲们便会喜不自禁,早早地准备。
往往,在一些乡镇,百姓早早会搬了凳子,备上瓜子花生,等待“好戏”开场,一听到他们说唱,便会眉开眼笑,笑声不断。
有的热情的老人看到他们没时间吃晚饭,还会特地从家里端了饭菜,颤巍巍地送给他们。
不知不觉夜深了,他们又点上汽油灯,简陋的戏台子顿时明晃晃的。
得到乡人信任与喜欢的他们心里也暖洋洋的,说得唱得更带劲更顺畅了。

唱一段谐谑赠乡情——小热昏与梨膏糖

▲P29
一晃几十年过去了,当年的俊小伙俏姑娘转眼已到了做爷爷奶奶的年纪,
他们不光走遍了宜兴几乎所有的乡镇,还跑到远至上海、浙江、新疆等地演唱。

对于任林海夫妻俩而言走街串巷的苦倒不算苦,怕就怕有时会遇上不理解他们的观众。

因为一些不知情的人,以为小热昏唱得太低俗,以前又遇到过一些卖假冒伪劣梨膏糖的人,

不仅吹嘘自己的糖神乎其神,甚至包治百病,甚至还会强买强卖。

有的乡亲们看到他们来,也会误会他们也是这样的人,会故意刁难他们,

但越是这样,任林海越是想唱得好些,做得好些,所以那么多年下来,他们的口碑一直都不错!

近些年,相关文化部门也加大了对这些老艺人的扶持,经常能在在一些官方主办的晚会上见到他俩的身影。

唱一段谐谑赠乡情——小热昏与梨膏糖

▲P30

现在这汽油灯是用不上了,有时会被邹老师作为道具放在台前。
唱一段谐谑赠乡情——小热昏与梨膏糖

▲P31
任林海和邹玉英夫妻合作演出,一唱就是三十多年。
在他和邹玉英结婚的时候,师傅师娘教导他俩要相亲相爱,家和万事兴。
眨眼间,任林海的儿子都已结婚了,还有了小孙子,任林海夫妻俩一直很恩爱,甚至从没吵过架。
任林海觉得一天都离不开夫人,因为没有她,小热昏就演不起来,或者不完整,任林海的许多演出服也都是夫人亲自做的。
相亲相爱的生活让他们还获得了徐舍镇幸福家庭的荣誉。

唱一段谐谑赠乡情——小热昏与梨膏糖
▲P32
最近一次见他们是在元宵节的游园会上,天降瑞雪,台下观众和摄客都打起了伞,
夫妻俩兀自一板一眼,唱的认真到位!敬业精神令人侧目。
唱一段谐谑赠乡情——小热昏与梨膏糖
▲P33
听着诙谐幽默的小热昏,尝着苦中带甜的梨膏糖,
唱一段谐谑赠流光,似水年华在这悠悠的说唱声中及二胡伴奏中渐渐苏醒。
与很多老手艺一样,任老师的“小热昏”也遭遇后继无人的尴尬——儿子学会了梨膏糖,却不愿意学小热昏,
任老师很想收几个徒弟,将这古老的民间曲艺传扬下去,而且他希望徒弟一定要学得比他好。
希望任老师的心愿能早日实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唱一段谐谑赠乡情——小热昏与梨膏糖
本文P4的人物介绍、P7、P8的唱词、P27、P28、P29、P31的部分文字
来自2013年4月23日《宜兴日报》阳羡.人文,作者:张芸  许琦  雨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