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阳羡莱莱
阳羡莱莱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644,350
  • 关注人气:1,57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徐大宗祠——浸润于阳羡大地的云天之义

(2015-01-02 17:49:54)
标签:

徐溥

徐阁老

四朝元老

徐大宗祠

省保单位

分类: 故乡

 

徐大宗祠——浸润于阳羡大地的云天之义
▲P1
姓氏,从出身就跟随着每个人的家族密码。在宜兴,如果您是某几个姓——
譬如姓周,您可以说自己是周处的后代,或者是周培源的亲戚;
譬如姓蒋,您可以说是蒋澄、蒋默“一门九侯”之后,是蒋介石的则则亲(宜兴方言,很远的关系的意思);
譬如姓陈,你可说自己是高塍来的,“阳羡词派”的陈维崧是亲的太祖;
譬如吴姓、卢姓,可以在楠木厅或忠肃祠追思先祖的丰功伟绩……
嗯,没错,今天我们说的这个地儿——徐大宗祠,是能让徐姓倍感荣耀的所在。
徐大宗祠——浸润于阳羡大地的云天之义
▲P2
和许多老桥的拍摄一样,徐大宗祠的拍摄也前后历经了四年。第一次走近是2010年10月22日下午。
对了,还是看一下当时的官方资料吧:
徐大宗祠位于宜城镇溪隐村,始建于明弘治五年(1492)的汉族祠堂建筑,
属于汉民族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是邑人徐溥的家祠,为江苏文物保护单位。
徐溥(1428-1499),字时用,号谦斋,明景泰五年进士,
历任户部、吏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素有“四朝大学士”之称。
 徐大宗祠原有四进,现存有二、三两进。
第二进面阔3间,进深8架。第三进为宗祠正厅,歇山顶,面阔3间,进深8架,
其梁、房、掾及山墙上均施彩绘,色彩鲜艳,保存完好,显示出古代汉族民居建筑规划设计的高超水平。
 
斯时,宗祠所在的溪隐村已然变成了一个硕大的工地,到处是堆积成山的建筑垃圾,
普通市民压根不知道期间还有个历史久远、声名显赫的宗祠,
我们是根据在高处望见的两个中式飞檐寻摸到它的。
外面象征性地有个围墙,铁门洞开,无人看管,从里到外都不见省级文保单位的标志。
庭院里野草蔓延,只在角落里,一株美人蕉还蓬蓬勃勃地盛放着,
镜头再右移,院墙上还有个小洞,一只野猫瞄着我,似乎在责怪我侵犯伊的领地,
我走上前,它嘶叫一声忽地从洞中串了出去。
徐大宗祠——浸润于阳羡大地的云天之义
▲P3
只前后两进,正厅里居然满是地铺,角落里还有橱柜,煤气灶,
看来已经成为拆迁民工兄弟们的临时住所了(恕我不能把这照片放上来)。
徐大宗祠——浸润于阳羡大地的云天之义
▲P4
镜头抬高,厅内梁柱枋椽上均有彩绘,缠枝花卉、包袱锦、云鹤图案,
五百年前的色彩依旧清晰,无声地诉说着这里曾经的繁华。
而今,民工兄弟在这里生火做饭,围墙铁门敞开,万一……
我不敢往下想,带着对古物本能的心痛离开。
之后有媒体也专门撰文,表达对宗祠现状的担忧,有识之士纷纷呼吁加大保护力度。
之后打听得知,随着溪隐村建设的全面铺开,市里已开始考虑徐大宗祠的修缮问题。
再之后,一次次在一里外的大桥上坐车经过,看着那个飞檐依旧桀骜挺立在钢筋水泥的丛林中,倔强孤独。
终于,2012年9月,在媒体上看到一则消息:
9月3日下午,宜兴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召开了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徐大宗祠工程启动协调会议,
参与本次工程的设计、施工、监理等相关单位参加了会议。
该工程计划工期为8至9个月,由无锡园林古典建筑公司进行施工。
此时,距离我第一次去已经两年,周围的高档小区已经建的有模有样了。
徐大宗祠——浸润于阳羡大地的云天之义
▲P5
从2012年至2014年,去了N次,有时没带相机,只是经过时进去看看。
相片的编排基本按时间先后。一个古建筑从残破到修整的全过程,不是经常能看见的。
 片子不美,惟吾心仪。
于古建,本人终究是个门外汉,喜欢归喜欢,难免指鹿为马,贻笑大方,
倒是关于徐溥其人,明代四朝宰相,所留史料传说极多,是文脉厚重的宜兴值得夸耀的一位先祖,
所以咱就多说说他吧(以下相关文字内容多参考百度和本地储传能老师著的《宜兴传奇》)
徐大宗祠——浸润于阳羡大地的云天之义
▲P6
     徐溥(1428—1499),字时用,号谦斋,今宜城镇人。
徐溥少有大志,8岁时,就懂得抄一份圣贤语录随身携带,随时激励自己。
明景泰五年(1454)以“榜眼”入翰林院。成化年间任礼部右侍郎,弘治五年(1492)由武英殿大学士升任内阁首辅。
人称“徐阁老”。
徐溥爱惜人才,爱护百姓,克己俭朴、凝重有度,史称“天下荫受其福”,世称一代贤相。  
徐大宗祠——浸润于阳羡大地的云天之义
▲P7
徐溥自幼天资聪颖,读书用功。他8岁进私塾念书,就把圣言要语、经典法言抄录汇集成册,随身携带,供作平时阅读。
塾师见他口袋总是鼓鼓的,疑是玩物,便责他贪玩。
取出看时,原来是他抄录的“圣贤要语录”。塾师非常惊异,问明原委,颇觉自愧,
即对其父渔隐公说:“你儿乃是神童异才,我不能为其师。”遂请辞而去。徐大宗祠——浸润于阳羡大地的云天之义
▲P8
还有一个徐溥年少的故事广为流传。
 少年时代的徐溥性格沉稳,举止老成,他在私塾读书时,从来都不苟言笑。
徐溥还效仿古人,不断地检点自己的言行,在书桌上放了两个瓶子,分别贮藏黑豆和黄豆。
每当心中产生一个善念,或是说出一句善言,做了一件善事,便往瓶子中投一粒黄豆;相反,若是言行有什么过失,便投一粒黑豆。
开始时,黑豆多,黄豆少,他就不断地深刻反省并激励自己;渐渐黄豆和黑豆数量持平,他就再接再厉,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
而久之,瓶中黄豆越积越多,相较之下黑豆渐渐显得微不足道。直到他后来为官,一直都还保留着这一习惯。
徐大宗祠——浸润于阳羡大地的云天之义
▲P9
景泰五年(公元1454年),徐溥廷试一甲第二名(榜眼),授翰林院编修。
宪宗初,选拔为左庶子,再升太常卿兼学士。成化十五年(公元1479年)拜礼部右侍郎,不久转左侍郎,后改吏部。
孝宗即位(公元1487年)兼文渊阁大学士,参预机务(宰相),进礼部尚书。
弘治四年(公元1491年)晋升为太子太傅、户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
次年任首辅。弘治七年,加少傅吏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弘治十一年二月,加少师兼太子太师华盖殿大学士。
徐大宗祠——浸润于阳羡大地的云天之义
▲P10
徐溥入阁为相十二年,忠于王朝,尽心尽力,对朝政多所匡扶,被誉为明朝贤相之一。
徐大宗祠——浸润于阳羡大地的云天之义
▲P11
修缮现场到处都堆积着拆下的门当、柱础、石磉、瓦片。
徐大宗祠——浸润于阳羡大地的云天之义
▲P12
也有很多这样目测都在二十年以上的原木,师傅很认真地凿击,没有看见铁钉之类,
一律传统制作,榫卯结构。
徐大宗祠——浸润于阳羡大地的云天之义
 ▲P13
新与旧,全然不同的完成方法。徐大宗祠——浸润于阳羡大地的云天之义
▲P14
旧的柱础,新的木柱。
徐大宗祠——浸润于阳羡大地的云天之义
▲P15
仔细看,砌墙的石头不是平素见到的“红色八五砖”,而是灰白的细砖,不知是不是拆下的。
徐大宗祠——浸润于阳羡大地的云天之义
▲P16
有些重的木料是用最原始的方法,用粗麻绳吊上去的。
徐大宗祠——浸润于阳羡大地的云天之义
▲P17
老师傅在下面看着,叮咛着。
徐大宗祠——浸润于阳羡大地的云天之义
 ▲P18
也经常看到使用这个来垂直,学建筑的应该知道学名吧:)
徐大宗祠——浸润于阳羡大地的云天之义
▲P19
地上堆放着一些加工好的角柱、椽、簇梁、雀替等,散发着木质的清香,
形制各不相同,不能尽数说出名字,很多都写着编号,静等安放在对的位置。
徐大宗祠——浸润于阳羡大地的云天之义
▲P20
东面,雪白簇新的中式外墙,是当地一个电缆大亨开发的楼盘,名曰——溪隐府。
徐大宗祠——浸润于阳羡大地的云天之义
▲P21
2013年4月去,除了原有的两进尽数修复好,历史中被破坏的另外三进也都复建好了,
只是没有正厅那精美绝伦的彩绘,不管怎样,都觉得寡然无味。
徐大宗祠——浸润于阳羡大地的云天之义
▲P22
铺的地砖是特地从苏州拉来的,据说故宫的金砖就是苏州制,不知这砖是不是也是这家做的:)
徐大宗祠——浸润于阳羡大地的云天之义
▲P23
门上的花纹也已经雕琢好,老人也是古建工程队的,看我拍东拍西,一脸茫然。
徐大宗祠——浸润于阳羡大地的云天之义
▲P24
此刻蓦然有了庭院深深深几许的感觉。
好吧,宜兴历史上当朝为相者不止徐溥一人,为何乡民对徐阁老尊崇有加呢,
我们到时光的深处去找找故事。
徐大宗祠——浸润于阳羡大地的云天之义
 ▲P25
弘治十一年(1499年),皇太子出阁,加授他少师兼太子太师,进华盖殿大学士。
徐溥已经被推到了权力与荣誉的巅峰。
这一年他的眼睛坏得厉害,基本上不能看文件了;写字的手老是哆嗦。
又去跪见皇上乞准回乡。皇上叹了一口气,用他的朱砂笔极不情愿地画了一个圈。
徐大宗祠——浸润于阳羡大地的云天之义
▲P26
自由了。把泰山一样沉重的朝服放在一边,徐溥一定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轻松。
用我们今天的话说,他终于平安地降落;画这个圈,用了毕生的精力,画得好累啊。
总是在断断续续的残梦里隐现的故园江南,就在眼前了;
古城宜兴郊外的溪隐村,那陌上青青的老家,一直在他灵魂的深处招摇着还乡的旗幡。
从此可以悠游于竹篱茅舍,有泉石天籁伴随着桑榆晚景,那才是皇帝也过不上的神仙日子呢。
这一天黄昏降临的时候,被别人尊为“阁老”的徐溥,以他颤巍巍的老迈之身,终于扑进了故乡的怀抱。
徐大宗祠——浸润于阳羡大地的云天之义
▲P27
在朝为官多年,徐溥没有在京城建造府第;回家了,该有个安身之所吧。
平生积蓄的银子不多,阁老大人只在县城东南的溪河畔建造了一座住宅。
里人以他祖辈累世积德,将此宅定名为“世德堂”。他跨进门去的时候没有喧闹的乐队和震天的鞭炮。
当地迎候的官员也被劝回去了,接风洗尘的宴席也被取消。
天色微暗,阁老目力不济,基本上看不清什么东西。只觉得宅院深深,好像过于奢华了些。
老人家在两个小童的搀扶下,沿着宅第转了一圈,并用双手抚摸着每一堵墙壁和每一根楹柱。
他向着北方喃喃自语:“皇上,臣罪该万死,栖身之所茅庐即可,如此奢华则寝食不安矣!”
家人说,“好歹也是个四朝的宰相,人家当个三年穷知府,还十万雪花银呢!”
“不可妄言!”阁老把一张饱经风霜的老脸绷得紧紧的。
“从今日起,老夫就是一个普通百姓。”还说了一些司马温的家训之类,下人听得半懂不懂。

徐大宗祠——浸润于阳羡大地的云天之义

▲P28
第二天清晨他起得很早。江南的秋天没有北方寒冷,湿润的空气里还带一点清香;
缓缓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比走在宫殿里的青砖地上要舒坦得多。
虽然视力模糊,他依稀能感受到秋天丰富的原色与万物生命的蓬勃。脚下那无拘欢快的溪流消解了太多的清规戒律;
林丛中那些晃动跳跃的树叶述说着生命的欢愉;绸缎般的阳光平均地撒在每一个人的身上,尘世间的富贵在这里变得脆薄。
一路走去,在田塍上劳作的农人们看见他纷纷一头跪下了,原来这里是他的“义田”,
早在弘治二年,他的二弟复斋先生就进京和他商量置办义田,以赡宗族之事。他把自己名下的800亩良田作为“义田”,
分与族里村人耕种。如遇饥荒,则开义仓赈济,凡乡里族人,遇有婚丧大事或遭受意外灾难,均有补急救济。
徐大宗祠——浸润于阳羡大地的云天之义
▲P29
庄稼成熟的香气扑面而来,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阁老在这里有些陶醉了。
一日,徐阁老在家门外散步,四野悄然,不似往常,这里原是蜀山、大浦等地乡民上城必经之路,今日为何这般静寂?家人答曰:为了能够让相爷安静休息,所以把大路改道到河对面去了。阁老闻之大怒,既令恢复原路。乡民们无不为之赞叹。

徐大宗祠——浸润于阳羡大地的云天之义
 ▲P30
接下来的日子,他去了古城东门外的溪河口,这里河水汹涌,河面宽阔,过往行人殊多不便,
他出银子设置了一条能坐8人的摆渡船,这里便有了“徐氏义渡”的美称。
徐大宗祠——浸润于阳羡大地的云天之义
  ▲P31
还有一件事:早年京城的一位同僚曾经送他一幅画,是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那可是国宝级的极品。
他多次戴上老花镜,细细端详这幅画,每次都会一阵阵地激动而沉浸在画的氛围之中。
但今天他想到的是,应该把它送回京城,物归原主了。所谓“原主”,是他原来的同僚李东阳,画上有李东阳的叔祖李祁的题跋。阁老命他的孙子专程携画赴京,此后一个多月,他一直耿耿于心。
有一天傍晚,孙子终于风尘仆仆地回来了。看了李东阳充满感激和挂念的亲笔信,他才放下一颗心。
今人大约不会知道,《清明上河图》原来一直在这位退休的宜兴籍宰相手里藏着。在徐阁老博大的胸怀里,
不属于他的东西,哪怕金山银山,他也不会染指。
徐大宗祠——浸润于阳羡大地的云天之义
  ▲P32
义田,义渡,义学,义仓,义庄……一个帝国体制外的温情的阁老,在他生命最后的岁月里,尽情释放着他的人格魅力。
他一生不喜欢钱,每日吃素,穿布衣,最后的银子都用在他的诸多义举上了。
洗尽铅华的人生,生命将尽的人生,就是每天做一件好事。
原来,一个读书入仕的书生,他的一生就是在自己的道德碑上添砖,一支精神的蜡烛于风雨飘摇中燃到尽头,何其不易啊。
江河浩荡,谁解心怀?
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年)九月十一日,徐溥病逝,享年72岁,葬宜城东南山林村瑞云山荷花荡,背山面氿。
卒后特赠太师,加特进左柱国,谥文靖。著作有《谦斋文集》4卷、《文靖疏稿》2卷。
徐溥卒后,经朝廷批准,在宜兴城内闹市区的蛟桥南堍建“柱国太师”坊,
宜兴地方人士为纪念徐溥,还在学街东、洑溪、小东门外分别建有“榜眼”坊、“及第”坊、“义庄”坊等。
因年代久远,现已荡然无存。
徐大宗祠——浸润于阳羡大地的云天之义
▲P34
故事说完,回来看看此时的徐大宗祠,时间到了2014年,修缮复建均已完工。
徐大宗祠——浸润于阳羡大地的云天之义
▲P35
用长焦拉了几个不同的飞檐,龙凤造型做得也还算精致。
徐大宗祠——浸润于阳羡大地的云天之义
▲P36
徐大宗祠——浸润于阳羡大地的云天之义
▲P37
徐大宗祠——浸润于阳羡大地的云天之义
▲P38
站在修缮好的正厅里,很容易被巨大的空旷与孤独包围,会傻傻地去看哪些是新的,哪些是旧的。
目光一点一点挪移,试图从坚固的木石中找寻曾经的沧桑与优雅。
徐大宗祠——浸润于阳羡大地的云天之义
▲P39
绘有彩绘的梁柱枋椽等没有出新,只在某些部位加固了木条,木条甚至都没有油漆,
斗拱看上去唯美又时空交错了起来。
徐大宗祠——浸润于阳羡大地的云天之义
▲P40
整个五进,只一二进之间的地面用的是老石条(是P11)。
徐大宗祠——浸润于阳羡大地的云天之义
▲P41
其他地面是这样的。
不禁想到冯骥才在一篇文章离说起他参观凡尔赛宫的感受:
一间尚未开放的皇后内宫的休息间,不足20平米的房间,竟然修复了近30年!
连窗帘、椅子的面料及壁布,全是仿照昔日残存的布料的图案复制的,
不仅豪华地再现昨日的奢侈与辉煌,而且连古老物品的那种历史久远的风韵也全然仿制出来。
宫中的维修人员,都是毕业于文化遗产学院的高等人才,他们不但要对古物清洁、加固、维修,
关键要整理出那种历史的味道,这种维修,往往比创造这件物品用的时间还要长……
历史物品更重要的价值是一种精神,一种美。
这种美往往与它的沉默、斑驳和残破同在,
而修复古物的关键,不仅是技术高超,更要理解历史和懂得美之所在。
他们的一张老椅子的修复都需要一位专家工作一年。谁会这样照料自己的城市的历史?
这段文字每每读来都让人艳羡,法国修缮古物竟然都专科学校毕业的高等人才!
徐大宗祠——浸润于阳羡大地的云天之义
▲P42
离开时,看门的老伯送我至门口,我说为什么修缮结束了还不对外开放呢?
老伯说谁知道呢,围墙什么的都还没收工,今天这个领导一个主意,明天那个领导一个主意,
做做歇歇,不定什么时候开放的,话语间,眉头紧蹙。
回望簇新的大门,依旧不见“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的牌子,只有两个红灯笼兀自飘摇着。
我收好相机,沿着洑溪河回去了。
徐大宗祠——浸润于阳羡大地的云天之义

▲P43

结束博文时,徐大宗祠依旧紧锁着没有开放。

还是视古老文化为生命的冯骥才说过的话:

 珍视城市精神文化的人,一定会精心保存自己城市的历史,

因为,城市的灵魂在它的历史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