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阳羡莱莱
阳羡莱莱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644,000
  • 关注人气:1,57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六百年前墅龙窑——火与土浇铸的古老图腾

(2010-08-05 19:12:50)
标签:

老龙窑

前墅龙窑

老窑工

烧窑

宜兴

陶都

佳能原创

杂谈

分类: 老行当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P1

世人皆知,宜兴是陶的故都,尤以紫砂名闻天下。可在俺的博客里,却极少提及这方面的东东。

也有朋友问过为啥,可能是因为一种类似于近乡情怯的东西吧,对我来讲,越是丰厚的物事越是难以描绘清楚。

况且,写的人太多赞的人太多,似乎也不用我再来画蛇添足了,

尤其是前一阵子喧嚣受冤的“紫砂门”事件,更令我无意涉及这方面内容。

身在宜兴,与真正制陶中心丁蜀仅仅20分钟的车程,一年里不知要跑N趟,上课,会友……

就像眼前的老龙窑,细数起来,几年间,也已经去了五六次了,几次都没有找到感觉,颇有有鸡肋之感。

从来也没有想把片子结集的念头,直到这一次……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P2

2010年7月25日,周末。林子阿敏相邀拍摄丁蜀沈宅,这是我向往已久的老宅子,

便不顾难以忍受的燥热天气,盎然前往。天倒是异常滴蓝,偶尔还很悠闲滴飘过几块棉花糖。

沈宅没有让我失望,只是感觉得选个下雨天再去一次,阳光灿烂的日子总不能把老院子的风味尽现出来,

由于时间尚早,阿敏提议去龙窑看看,既然已经在眼前了,就再跑一趟吧。

下车,视线穿越土坯瓦房,蓦地看见龙尾正冒着呼呼黑烟!

登时兴奋起来!那么多次了,还没遇见工作着的龙窑呢,看来今天有拍头!!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P3

这是一个空旷的场地的门,也是从停车场到龙窑必经之地。每次都要咔一张——

只几条简单的木框,以陶盆做门板,除了丁山,其他地方也不多见吧。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P4

透过门缝拍得这张。一个堆放陶器成品的场地,高高低低,各种器形,错落有致。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P5

有龙窑的地方必定有河,前墅龙窑最为典型,窑前就是一条直通太湖的河。

原来这条河比较宽,可以行比较大的船,用来运输烧好的缸罐等陶器。

后来路修好了,汽车普及了,货物运输就不用船了,于是河流被截留被填充,就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但河还是通太湖的,河里依旧有鱼虾,住在附近的居民很幸福,

饭前从厨房窗子里探出鱼竿,一盘鱼菜或汤就解决了。

——此段摘自才子林子博客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P6

瓜苗菜叶,纠缠的藤蔓,恣意生长的野草——这一眼葱茏的绿包裹着龙窑的外墙——

红色的砖块,褐色的陶缸陶盆,构成了最具特色的丁山符号。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P7

这就到了大名鼎鼎的老龙窑的大门口了。来自官方网站的简介:

墅龙窑,位于宜兴市丁蜀镇前墅村。 该龙窑创烧于明代,延烧至今。

    前墅龙窑通长 43.4米,窑身外壁宽约3米,内壁底部宽约2.3米,高约1.55米。

窑身左右投柴孔(俗称鳞眼洞)42对。西侧设装窑用壶口(窑门)5个。

燃料主要为煤、松、竹枝等。现产品主要以盆、瓮、罐、壶等日用粗陶为主,间烧少量紫砂器,

是宜兴地区目前仍以传统方法烧造陶瓷的唯一一座龙窑。

   2006年由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P8

几位老窑工挥汗如雨,塞柴火,把位置,封鳞眼洞,所有工序有条不紊进行着。

我们到时,由下而上的烧窑已经接近顶部了,龙窑呈32度斜坡,让火自下而上自然升温,非常节能。

窑尾还在烧着,窑头就可以出窑了,出空的窑位又放入新的泥坯,利用余热进行干燥加热。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P9

这是我春天和朋友去的时候拍滴。

安放在龙窑上的方形陶石是烧窑时候搁放陶器的脚石,因为窑内是倾斜的,所以需要脚石来平整。

烧制有些贵重时还需要在脚石上放置木板,以平衡、安全。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P10

一直很想见识拍摄装窑、出窑,但始终没有机会,龙窑老板和咱不熟哎。

只好从网上下载这几张他人的成果,也让大伙儿见识一下吧。

右面两张可以看见那些小石块。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P11

龙窑的外壁敷以块石和太湖边特有的白土,窑身内壁则以耐火砖砌成拱形。

经年的流火把砖块烧成了琥珀的颜色,无数结晶体在鳞眼洞透射进的微光下熠熠生辉。

我从最下面的窑门钻进龙窑的体内,仰视龙窑,

似乎能听见这600年老龙均匀的呼吸声,感觉到他鲜红血液的流动,甚至能看见他体内火焰的飞舞……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P12(春天拍)

龙窑窑背两侧相隔50厘米左右开一对火洞(俗称鳞眼洞),

作为投放燃料和观察火温的窗口,一条龙窑从装坯到烧毕、到开窑取货一般为一星期左右。

龙身上42对鳞眼洞以约摸50公分的间距凹陷排列,使颀长的拱形窑顶像极了龙的脊梁,苍劲有力。

龙头下面还有一潭深水,传说此水供龙饮用,常年不竭,只有在烧窑前根据需要才把它抽干。

右上——我就是从这个窑门进入拍得上面一张的。

这次去碰上烧窑,这最下面的窑门自然已经被封上了,还可以看见用煤封掉的鳞眼洞。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P13

烧窑工正在向熊熊燃烧的窑洞内有节奏地填着柴。他们淡定的神情,与古龙窑是那样的和谐。

几位烧窑工都已经有50年左右的烧窑史了,他们是600年长河中陪伴这座古窑一起变老的无数烧窑工的几位,

那种骄傲自得的神情从他们娴熟的动作和从容的介绍中表露无遗,

填多少柴、烧多长时间、火焰达到什么颜色封口,都深藏在他们那双慧眼中,他们的价值和古龙窑一样重要。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P14

透过镜头,鳞眼洞内的熊熊烈焰明亮热烈地跳跃着。

那些土色的陶坯制品,经了这座大熔炉的陶冶锤炼,经了1000度烈火的舔舐洗礼,

火与土在窑内经历凤凰涅槃般的锻炼,大概需要一个星期左右,

就能把色彩灰暗的泥坯,演绎成金光闪闪的大龙缸,把平淡无泽的泥壶,炼成了姹紫嫣红的紫砂壶……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P15

尽管帽子袖套手套全副武装,老窑工在几十度的高温前还是会蹙起眉头……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P16

 塞进一把竹枝后,大叔面对镜头腼腆地笑着低下了头。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P17

这便是窑工手中塞柴火的棒棒,那椭圆形的,不用说您一定知道了,鳞眼洞的塞石。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P18

封鳞眼洞的煤缸。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P19

 老窑工搁置在鳞眼洞边的牛盖洋桶壶,

“老师傅,这把壶卖吗?多少钱啊?”一位女观光客在一边半开玩笑半认真滴询问,

“不卖!”大叔头也不抬蹦出俩字。

想来这把壶也是老龙窑烧制的吧,不一定出自名家之手,只是老窑工对它定然是有感情了呢!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P20

每天都有游人如织,摄影采风的,窥奇探秘的,对于老龙窑和老窑工老说,都已经见怪不怪了。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P21

活儿差不多了,这位大叔爬上了龙身坐在木梁上歇息。左下可以看见林子同志在创作。

我说,我也要上去俯瞰几张!

老窑工很认真滴对我说:“女人不能上窑!”

“为什么呀?”

“女人低微的!”——老人用宜兴话回答我!声音很轻但语意坚决。

我只好在下面看着他吐了吐舌头。旧时造房子时女人都是不能上梁的,想不到这种封建思想在这儿也“顶用”!

这倒让我对龙窑之“老”理解更为深入了!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P22

上面很热,但也很通风,窑工们上下热闹着唠着忙活着。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P23

西侧的这些小平屋是堆放陶器用的,通着各个窑门,是窑工进出取放陶制品的通道,

窑身上方的窑棚用花岗石柱支撑着,上覆以木质梁架及小板瓦。

间或有几级台阶一直通到龙头,脚下有些滑,都是散落的竹叶。

听说现在古龙窑困难的不是老陶器的销路而是烧柴,古龙窑每烧一回就得一百多担松枝竹枝,

这些柴火都来自苏浙交界的山区,不仅路远运输成本高,人家要保护山林还不让多砍……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P24

散落在门边一些烧坏了的陶器。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P25

特地拍了这张,大小两个龙窑的陶制小模型。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P26

鹿禄谐音,中国百姓就好这口,所以常见这样的图案。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P27

门口伫立的九龙大缸也是烧坏了的。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P28

在老龙窑边的前墅村里,有无数的制陶艺人,就是这座窑,养育了前墅村祖祖辈辈29代人;

窑火升起,化土成金,全村人做坯,做成坯拿来烧制,烧成器拿去卖,代代延续,窑火不断,直到今天。

无意间,我们闯入了龙窑百米外的这个小屋。

低矮晦暗的平房内,堆放了一些生陶土和一些积灰的陶器,最显眼的,是眼前这只大陶瓶。

显然,这是一只均陶大瓶,做工精致大气,传统的鸳鸯荷花图案象征的是“夫妻和气”。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P29

一会儿,它的主人周师傅出现了!演示中……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P30

均陶是宜兴陶瓷的“五朵金花”(紫砂、均陶、精陶、青瓷、美彩陶之一,讲究的就是堆和贴,

是大拇指上的艺术,拇指翻飞,花鸟鱼虫,飞禽走兽,各种吉祥图案就活龙活现了……

周师傅向我们介绍起他的绝活时,眉飞色舞,抵不住内心的自豪和骄傲!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P31

更让我们惊喜的是,周师傅还很带我们参观了之前一直没有注意的一个地儿——火神庙!

说是庙,其实也就是一间低矮的平房,门口一幅当地书法家查元康书写的对联:

“掌烈焰为民造福,烧龙窑化土成陶。”

“里面供的是火圣,每月的初一、十五,附近村民都会来求神拜佛。热闹着呢,

龙窑“点火”、“开窑”仪式,也都要在这里进行!前不久市里申报历史文化名城,这里还来了好多领导呢!”

——老周生怕我们看不上这小屋子,热心地介绍着。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P32

进得庙来,两张画像,一张是“火神像”,一张是“造缸先师范蠡像”。

范蠡在宜兴被尊为“陶祖”,有着很多美丽故事,以后有机会专门讲吧。

两旁挂着些纸衣服,都是进贡给“仙人”们穿滴。

前面的特大号“陶埙”是放在这儿晾干等待入窑烧的,和拜神没有关系,呵呵~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P33

经过承包龙窑的主人吴永兵的办公室,简陋杂乱,可惜没有遇见本人,听说过很多关于他的故事,

当年就是他,面对日渐颓败的古龙窑,先自掏了3万多元修葺塌坍的窑炉头、残破的窑棚、鳞眼洞、窑门等,

忙乎了近一个月才使古龙窑恢复无气。当下各种现代窑炉烧的陶器赚头大,

这个汉子在种种压力下,肩负着传承责任,坚守着老龙窑。

下次专程来看他。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P33

谁家的丝瓜谁家的花,攀援在古老的窑墙之外!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P34

老龙窑有过光荣的历史,“大集体时代”,一年中曾经烧制73窑,

平均五天烧面一窑产品,为农民“填饱肚子”立下了汗马功劳。

且因为窑体坚固,骨架硬,子孙们大加保护,几百年来没有受过损伤,平平稳稳地过到今天。

据悉,国内目前仅存两座还在烧制陶瓷品的明代古窑,一处是广东佛山石湾的“南风古灶”,

另一处就是宜兴的前墅古龙窑。毫无疑问,“前墅古龙窑”已然成为国宝了。

它给人拍了多少照片、多少影视作品,已经无法统计了。可是,又有几人知道其中的艰辛呢?

而今,这样青烟袅袅的场景,真好——证明这条600岁沧桑的巨龙依然活着,

他默默履行着遥远的明代制陶人赋予的使命,吞吞吐吐中奉献着它生命的价值。

离开,最后一张。

眼前,紫砂花盆中一株明黄的太阳花向着龙窑的方向芬芳摇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