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八达岭—十三陵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修编(2007 年-2020 年)》(2)

(2008-01-13 18:03:22)
标签:

八达岭

景区

总体

规划

旅游

分类: 关于八达岭长城
 《八达岭—十三陵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修编(2007 年-2020 年)》(2)
 

第三十七条 十三陵陵寝文化景观规划
1、保护规划
规划通过多层次、分级别对十三陵景区各景观要素进行整体保护。主要包括山水风貌整体格局保护、文物古迹保护、特色村庄保护等措施。
①山水风貌整体格局保护
山水风貌格局是十三陵赖以生存的基础,是十三陵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十三陵进行整体保护,首先就要保护好其山水环境。加强对十三陵景区内山体的保护,严禁一切破坏山体、破坏山体自然景观的建设形为,加强山林植被的培育、养护,加强植树造林,提高林木覆盖率。加强对十三陵景区内水体水系的保护。恢复历史水系,疏通整理溪流河道,恢复自然水体景观,展现历史风水格局。
②文物古迹保护
十三陵景区内的文物古迹包括:陵寝十三座、妃子坟七座、太监墓一座、主神道、各陵监监墙、陵区十口处的陵墙、九龙池、至各陵寝的分神道及神道上的古桥、以及陵区内所有石雕碑刻、围栏等。规划按照国家文物保护和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要求,不仅保护文物本体,还要保护其所依托的整体环境,确保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不被破坏。
③特色村庄保护
十三陵景区内大部分村庄都由陵监、陵园演变而成,是景区重要的景观元素,是十三陵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历史及风貌进行保护。
2、展示规划
八达岭-十三陵风景名胜区在充分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前提下,通过合理的交通以及游览组织方式,整体展示陵寝景观 。
①充分挖掘各景点特色,提供多样化的游览内容
针对目前存在的游览过于集中,缺乏整体性和连续性的问题,规划中充分挖掘各景点的特色,进行系统展示。如长陵是十三陵陵区内建造最早的陵寝,也是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陵寝;而景陵规模最小;定陵及永陵最为奢华;而献陵最简朴等。规划在现有开放景点的基础上,逐步选择开放其它陵寝,满足人们不同观景需求。
②合理组织交通及游览方式,充分展示十三陵完整景观序列
-- 调整过境交通昌赤路线位,降低道路等级,最大限度减少其对主游览线、主景区的影响。
-- 在景区南入口处,结合新镇区建设综合交通枢纽,景区内根据不同车辆提出相应管理措施。通过分时段、分车型等方式严格控制过境交通车流量及行车路线。
景区内居民生活交通车辆定期核发出入证,并加强对农用车的管理。景区旅游交通全部采用旅游巴士,景区内设停靠站,不设停车场。
-- 设置旅游环线,满足至各个景点的交通需求,避免单一游线和往返交通,全面展示十三陵景观特色。
-- 提供多样化的特色游览方式。结合游览线路沿线绿化带的设置,规划林下自行车游览线,形成深度自行车游。结合十三陵风水特色,形成陵寝风水探源游。结合十三陵陵寝建筑特色,形成陵寝建筑科考游。结合景区南部保留村庄及果园,组织田园风情体验游。
③ 规划将石碑坊及龙山、虎山作为整体进行视线影响分析,对景区入口地区以及外围相邻地区提出建设控制、环境整治等要求。
-- 景区入口地区
清理整顿村庄及各类与风景名胜区保护无关的建设,加强绿化建设,营造陵区肃穆、庄严的氛围。结合村庄及各项建设的搬迁,对该地区进行重点绿化建设,恢复自然生态环境。沿京张公路两侧各设100 米绿化隔离带,减少过境交通对景区的影响。沿神道两侧各项100 米重点绿化保护区,通过绿化种植营造陵区氛围。100 米以外至山前主要进行生态环境恢复。
-- 外围地区控制
新镇区的建设尤其是虎峪沟以东的建设将直接影响到景区入口的整体环境景观,对该地区的建筑高度、建筑形式、建筑色彩应当进行严格控制。
第八章 风景游赏规划
第三十八条 景区规划
1、景区划分
规划确定八达岭-十三陵风景名胜区包括八达岭长城景区、居庸关长城景区、十三陵景区、银山塔林景区、黄土梁景区、沟崖自然景区、虎峪自然景区、双龙山自然景区、碓臼峪自然景区、蟒山森林公园、大岭沟自然景区等十一个游览景区。规划确定八达岭长城景区、居庸关长城景区、十三陵景区、银山塔林景区以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和自然山水与文物古迹的完美结合为主要特色,游览内容突出历史文化展示;黄土梁景区、沟崖自然景区、虎峪自然景区、双龙山自然景区、碓臼峪自然景区、蟒山森林公园、大岭沟自然景区等七处自然景区以优美的自然山水、良好的生态环境为主要特色,以生态旅游、休闲游憩为主要功能,除黄土梁景区可为八达岭景区游览者提供主题舞台剧及音乐表演等,其余景区主要针对北京市本地居民及周边地区。
2、景区规划
八达岭长城景区:包括八达岭长城、水关长城,残长城、土边长城及两侧山体区域,总占地55.02 平方公里。以世界文化遗产八达岭长城、水关长城、残长城等人文景观、原生性地带植物群落和森林公园等自然景观为主要特色,以长城观光、历史教育、领略文化、科学考察、登高览胜、山林游憩为主要游赏内容。规划重点内容为:
①在现状基础上进行完善和提升,清理改善景区入口及周边环境,严格保护现有历史人文古迹和山林、地形,对游览体系加以完善,恢复部分历史景点。
②将景区的入口(滚天沟)调整至黑龙潭,在黑龙潭建设交通枢纽和服务点,外部机动交通禁止进入景区,景区内现有停车场及商业设施逐步外迁至黑龙潭,拆迁后建设用地改造为风景绿地。通过黑龙潭设施景区专用游览车辆首末站运输游客至各主要景点,在关城南北设置公共交通停靠站,禁止机动交通穿越关城。
③新增土边长城游览线路,道路建设在原有小路基础上改善条件,不得硬化,除特殊情况外,严禁机动车辆进入。
④规划严格保护岔道城——八达岭长城——水关长城等现有主要景点,在现状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整体环境和游览设施,改善并重新组织游览路线,突出步行游览,创造怡人的观赏环境。逐步拆除熊乐园、野生动物园、滑道、索道等影响长城风貌的设施。
⑤规划改善残长城——八达岭森林公园——关沟等地区的自然环境,保护培育原有植被,创造良好自然景观。将林场场部迁出风景名胜区,拆除残长城地区的蒙古包,改善地区环境。
居庸关长城景区:包括居庸关长城、上关城,南口城及关沟两侧山体区域,总占地36.02 平方公里。以长城人文景观及关沟两侧山景(居庸叠翠)、水景等自然景观为主要特色,以长城观光、遗址怀古、领略文化、登高览胜、山林溪水游憩为主要游赏内容。规划重点内容为:
①改善居庸关的游览环境,逐步取消现有全部停车场,在南口设置交通枢纽,禁止过境机动车通进入,机动车原则上不得进入关内,保护关内文物景观,保证游人安全。结合北关停车场的改造,复建北察院、旗纛庙、北总衙门、隆庆卫衙门,恢复关内古道景观,建设步行街,设置餐饮、茶座、小卖等服务设施。
②恢复关沟地区山青水秀的历史景观风貌,改善植物景观,突出“居庸叠翠”的自然美景。
③恢复上关城、南口城等历史景点,以观城为主要游览方式,设置观城点和局部登城点。
十三陵景区:以十三座帝王陵寝为主的景区,景区范围以陵寝为中心,与原陵墙相结合局部向南扩展,包括天寿山、虎峪山、蟒山、龙山、虎山及其所包围的平原地区,总占地83.60 平方公里。以世界文化遗产十三陵的规模宏大、布局独特、保存完整、环境优美为主要景观特色,以陵寝观光、科学考察、农家体验、生态休闲为主要游赏内容。规划重点内容为:
①继续完善修葺陵寝建筑;全面清整神道、碑亭石刻、陵区水系和防洪设施及桥涵等,根据清整修葺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保护与展示方式,全面展示陵区整体环境与文化风貌。
②恢复12 座陵监建制,保留陵监内部分居民,适当发展为景区服务的民俗游览、住宿接待等,陵监内各项建设应统一管理,与十三陵整体建筑风格相协调。
③陵监外的居民除泰陵园村外全部外迁至新镇区,原村址通过植物造景和工程修复等手段恢复自然风貌。
④拆除明皇度假山庄、小人国大酒店等位于文物保护范围以及核心景区范围内的非文物古迹建筑。
⑤取消景区范围内所有的停车场,统一规划设置在镇中心区服务基地内,恢复陵寝周边肃穆、庄严、宁静的景观氛围。景区内游览交通通过设置多条专用游览巴士环线以及沿线游览停靠点予以解决。
⑥通过开辟新线分流、时段控制、发放居民专用通行证以及设置标志标线等多种方式严格控制过境车辆穿越核心景区,保护陵区整体环境。
⑦对核心景区以及主要道路两侧进行全面环境绿化建设,其它地区进行山林绿化、农田果园等。恢复陵寝周边林木葱茏的景观特点,营造陵区独特氛围。
银山塔林景区:由古墓塔、寺庙遗址以及银山构成的景区,总占地3.61 平方公里。以群塔林立、怪石突兀、林木葱茏为主要景观特色。以古塔欣赏、休闲游览、登高远眺为主要游赏内容。规划重点内容为:
①整治入口区,拆除不协调的简易建筑和设施,加强停车场的绿化环境建设,种植高大乔木,改善入口景观环境,避免登高远眺的视觉污染。
②合理组织游览路线,在景观较好的地方设置观景、休息设施。
③加强道路两侧植物景观的营造。
④在琢磨顶修建观景亭,为游人提供休憩观赏、蔽日挡雨的场所。
黄土梁景区:总占地面积3.19 平方公里。以音乐文化展示、优美的自然景观为特色,以自然观光、休闲、娱乐为主要游赏内容。规划重点内容为:
①规划结合观景点组织游览路线,在景观较好的地方设置观景、休息设施。
②地区内的建筑应通过采用本地天然材料,控制建筑高度等方式,充分考虑对长城景观及自然景观的尊重。
③加强对游览区域的管理,避免游人活动对生物多样性及地区环境造成破坏。
④设置防火路及防火塔等设施,保证森林安全。
沟崖自然景区:由德胜口水库、沟谷及玉虚观遗址等组成,总占地4.19 平方公里。以山高、景美、路险、庙多形成其自然风景与道教文化相结合的独特景观,以游览自然山水,探寻道家文化为主要游赏内容。规划重点内容为:
①加强对玉虚观、斗姥宫、碧霞宫等遗址的保护,对周边环境进行适当整理,强化道家文化特色。
②加强游览道路建设。改造沟谷简易路,采用石块等天然材料铺砌,同时加强道路两侧绿化建设,多种植乔木,注重林相改造和树种搭配,力求塑造出曲径通幽、步移景异的景观效果。开辟多条山林游览线,强化道路系统,丰富游览内容,减少重复线路。
③加强服务设施建设。结合沟谷及山林游览线路,沿途设置必要的休息场所、观景平台。将沟谷中现有服务建筑进行适当改造,设置茶室、小买等配套设施。
虎峪自然景区:是以沟谷、水库为主的景区,以虎峪沟谷两侧山脊线围合而成,总占地面积9.43 平方公里。以奇峰峭壁、潭池湖泊、洞景深遂为主要景观特色。以徒步山野探险、观赏风景为主要游赏内容。规划重点强化其沟谷自然风光,结合奇峰潭湖,加强植物景观建设,突出山野、沟谷景观特色。
碓臼峪自然景区:位于十三陵西北约4 公里处,以碓臼峪沟两侧山脊线围合而成,总占地面积2.87 平方公里。以峻峰怪石、山石壁立、溪水淙淙为主要景观特色,有京北“小三峡”之称。以游览山水风光为主要游赏内容。规划重点内容为:
①对景区入口处进行综合整治,拆除与环境不协调的设施与构筑物,保留必要的游览服务设施。
②突出景区自然特色,改造局部简单粗放的人工化处理方式,拆除破坏自然景观的设施。
双龙山自然景区:位于长陵镇,与碓臼峪自然景区毗邻,总占地面积3.56 平方公里。以森林繁茂,瓜果飘香,奇花异草为主要景观特色,以采摘、赏花为主要游赏内容。规划重点内容为:
①结合森林培育,丰富树种,增加阔叶林比例,改造景区内的自然景观,增加必要的游览服务设施。
②结合采摘、观光开展民俗游览,为城市居民提供游览休闲等活动。
蟒山森林公园:位于十三陵水库东侧,是北京面积最大的国家森林公园,总占地面积3.48 平方公里。以山林美景、高山天池、石雕大佛为主要景观特色,以登山探险、自然观光、游湖飞舟为主要游赏内容。规划重点内容为:
①设置入口服务区、景观植被观赏区、特色橡树林观赏区、登高揽胜区4 个功能区,开展森林游览、登山、娱乐等活动。
②对景区内的植物景观进行逐步更替,形成秋观叶春赏花的自然景色。
大岭沟自然景区:位于长陵镇大岭沟村北部,总占地面积1.83 平方公里。以桃林野果、溪泉瀑布、抗战遗迹为主要景观特色。以休闲度假、生态观光、红色游览为主要游赏内容。
第三十九条 景点规划
八达岭-十三陵风景名胜区的规划景点共计144 处。各景点具体规划内容按下表要求控制(略)。
第四十条 游览项目组织与游线规划
1、游览项目组织
八达岭-十三陵风景名胜区的游览项目组织包括了观光旅游、生态旅游、文化旅游、城郊假日休闲旅游、体育建设旅游、农业观光旅游等多方面内容。
2、游线规划
八达岭-十三陵风景名胜区游览规划组织了多种游览线路,主要包括半日游、一日游、两日游等游线。各种游览线路应按照以下要求组织:
半日游线路
(1)黑龙潭停车场——八达岭长城——好汉碑——望京石——长城博物馆——黑龙潭停车场
(2)林场停车场——八达岭长城——好汉碑——望京石——天险石刻——林场停车场
(3)水关停车场——八达岭水关长城——石佛寺——长城碑林——水关停车场
(4)居庸关停车场——居庸关长城——云台——城隍庙——白凤冢——半宫——居庸关停车场
(5)十三陵停车场——石牌坊——大红门——神路——长陵——定陵——十三陵停车场
(6)银山塔林停车场——懿行塔——晦堂塔——佛觉塔——圆通塔——虚静塔——无铭密檐式塔——无铭覆钵密檐式塔——其他11 塔——琢磨顶——银山塔林停车场
(7)虎峪停车场——虎峪山秀——天桥石洞——握云洞——亮阴洞——中国百仙神洞——通天池——羊尾巴湖瀑布——红房子——虎峪停车场
(8)碓臼峪停车场——琴曲迎宾——高峡平流——金峡盛景——龙潭幽谷——碓臼峪停车场
(9)沟崖停车场——古刹遗址——玉虚观——碧霞宫——斗姥宫——瑞峰庵——中国百仙洞——沟崖停车场
一日游线路
(1)黑龙潭停车场——八达岭长城——好汉碑——望京石——长城博物馆——分界碑——岔道古城——土边长城——黑龙潭停车场
(2)林场停车场——八达岭长城——好汉碑——望京石——詹天佑像——天险石刻——金牛洞——猴面壁——六郎影——林场停车场
(3)十三陵停车场——石牌坊——大红门——神路——德陵监——东井——德陵——永陵——永陵监——景陵监——长陵监——景陵——长陵——定陵——昭陵监——昭陵——九龙池——万娘坟——神宗五妃坟——贤妃坟——世宗妃太子坟——悼陵监——悼陵——王承恩墓——西山口——榨子口——十三陵停车场
(4)银山塔林——琢磨顶——石牌坊——大红门——神路——长陵——定陵——明皇蜡像馆
(5)石牌坊——大红门——神路——长陵——定陵——居庸关长城——云台——城隍庙——白凤冢——半宫
(6)石牌坊——大红门——神路——长陵——定陵——居庸关长城——八达岭长城
二日游线路
(1)林场停车场——詹天佑像——天险石刻——望京石——八达岭长城——好汉碑——长城博物馆——分界碑——岔道古城——和平论坛——黄土梁——(第二日)土边长城——古砖窑——采石场遗址——八达岭残长城——黑龙潭停车场
(2)银山塔林——琢磨顶——石牌坊——大红门——神路——长陵——定陵——(第二日)居庸关长城——云台——城隍庙——白凤冢——半宫——八达岭长城
(3)十三陵停车场——石牌坊——大红门——神路——德陵监——东井——德陵——永陵——永陵监——景陵监——长陵监——景陵——长陵——定陵——昭陵监——昭陵——九龙池——万娘坟——神宗五妃坟——贤妃坟——世宗妃太子坟——悼陵监——悼陵——王承恩墓——西山口——榨子口——(第二日)银山塔林——琢磨顶
第九章 游览设施规划
第四十一条 游览设施规划原则
八达岭-十三陵风景名胜区的旅游服务设施规划必须服从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确定的目标,有利于保护风景名胜资源和环境,遵循“依托城镇,区域共享;景区游览,区外住宿;以需定量、渐进调整;合理布局、绿色高效”的基本原则。
第四十二条 游览设施分级规划及布局
规划确定旅游镇2 处,分别为八达岭镇旅游综合服务区及长陵镇及定陵镇行政调整后的镇中心。旅游村19 个,分别为岔道城、石佛寺村、长陵村、泰陵村、康陵村、昭陵村、永陵村、德陵村、庆陵村、悼陵村、德胜口村、上口村、下口村、花果山村、望宝川村、果庄村、碓臼峪村、居庸关村、湖门村等。服务点17 处,分别位于滚天沟、八达岭关城、水关、残长城、帮水峪、居庸关、长陵、定陵、胡庄、银山塔林景区、八达岭森林公园、沟崖自然景区、虎峪自然景区、碓臼峪自然景区、蟒山森林公园、双龙山自然景区、大岭沟自然景区等主要景区及景点的入口附近。此外,还应设置一定数量的非固定服务站分别位于一些重要的游览点及游览线附近,根据实际需要设定。
八达岭-十三陵风景名胜区的住宿床位主要设置位于风景名胜区外围的旅游镇内,规划住宿床位2000 床,其中每个旅游镇设置床位1000 床。
第十章 道路交通规划
第四十三条 交通发展目标
建立大众运输方式主导、内外分离、层次清晰、选择多样的风景名胜区综合交通系统。区内区外无缝衔接;对外联系畅通;区内相对独立、生态环保、景色宜人。提升风景名胜区“世界文化遗产”的形象,促进风景名胜区的永续利用。以“高效便捷、公平有序、安全舒适、节能环保”为发展方向,增加旅览全过程的舒适性、安全性、可观赏性以及可选择性。
第四十四条 交通发展策略
(1)隔离风景名胜区内区外交通,避免过境交通对风景名胜区环境的影响。
(2)在风景名胜区核心景区外围建立新的交通通道,引导过境交通避开核心景区。
(3)提升铁路列车和公共交通的服务水平,降低使用费用,建立与风景名胜区内交通良好的接驳换乘环境,提高换乘效率,增强大众运输方式的吸引力,以铁路、公路为基础建立多元化的对外旅游交通体系。
(4)严格禁止在核心景区内新建或改建与资源保护无关的各类交通设施;拆除风景名胜区内社会停车设施,在核心景区外围建立适当规模的停车设施,调整风景名胜区内社会道路功能,建立相对独立的风景名胜区内部环保游览交通系统,净化风景名胜区内交通。
(5)提供丰富的、选择多样的游览线路,关注游线与景点的视线关系,尽量避免折返线路,提高游线的可观赏性和吸引力。
第四十五条 交通近期改善措施
(1)在核心景区外围建设京包高速公路并将其作为北京西北方向主要货运通道,减少核心景区内八达岭高速公路、京张公路等公路的过境货运交通。
(2)增加八达岭过境线,引导机动车交通完全避开八达岭关城。
(3)改善京包铁路运输服务水平,建立京包铁路沿线各车站与景区内部旅游系统的联系,增强铁路运输吸引力,减少风景名胜区旅游对于公路资源的依赖,降低公路交通对核心景区环境的影响。
(4)逐步拆除核心景区内停车场,减少核心景区内停车场数量和规模。长城景区内压缩滚天沟停车规模;取缔长城博物馆停车场、八达岭关城停车场、熊乐园停车场;保留林场、水关、居庸关等停车场;改扩建黑龙潭停车场。依托黑龙潭、林场停车场在八达岭关城的南、北两侧分别设置环保型的内部旅游交通系统。压缩十三陵核心景区内停车场数量和规模,在景区南侧入口处新建停车场,依托停车场在景区内设置环保型的内部旅游交通系统。
(5)保留风景名胜区内所有现状道路。消除八达岭路黑龙潭至林场停车场路段、原昌赤路十三陵路段等道路局部路段过境交通功能。取消核心景区内八达岭路关城段机动车行功能,改为旅游步行专用路。
第四十六条 交通远期改善措施
(1)根据景区发展情况,进一步研究风景区内封闭管理的可能性,择机取缔核心景区内所有停车场,将停车场设置于核心景区之外。长城景区北端设置于黑龙潭,南端设置于南口镇镇中心区。依托南北两个停车场分别在景区内八达岭关城的北侧和南侧设置环保型的内部旅游交通系统。取缔十三陵景区内所有停车场,将停车场设置于景区南侧入口,依托停车场在景区内设置环保型的内部旅游交通系统。
(2)在十三陵核心景区北侧以外建设昌赤公路与京丰公路的联络线,引导北向过境交通使用京丰公路。
(3)保留风景名胜区内现状道路。消除核心景区内所有道路过境功能,调整部分道路为旅游专用路。
第四十七条 风景名胜区内部车行路规划
风景名胜区内车行路可分为过境公路、主要车行游览路以及景区内专用车行游览路。
(1)过境公路
保留风景名胜区内八达岭高速公路等主要过境公路,调整昌赤公路等穿越核心景区的过境公路的线位,抑制八达岭路的过境功能,在景区外围建设京包公路、八达岭过境线、昌赤-京丰公路联络线等新的过境通道。风景名胜区内规划过境公路总长度98.3公里。
(2)主要车行游览路
利用风景名胜区内部分现状路,限制过境交通使用,主要服务于各景区的旅游交通,但同时应满足景区内保留居民点的出行需要。风景名胜区内规划主要车行游览路48.6公里。
(3)风景名胜区内专用车行游览路
利用风景名胜区内部分现状路,非特殊情况下,禁止社会交通使用,专门服务于各景区的旅游交通。风景名胜区内规划专用车行游览路39.2 公里。
规划车行游览路一览表(略)
第四十八条 风景名胜区内部步行路规划
根据核心景区的划定范围和保护要求,风景名胜区内景点布局情况以及景区内道路的现状条件,在风景名胜区内规划步行游览路,总长度为64.2 公里。
规划主要步行游览路一览表(略)
第四十九条 停车系统规划
(1) 强化需求管理,适度满足停车需求。在风景名胜区设置规划11 处停车场,总停车位7088 个。
(2) 注重停车场绿化,在停车场周边种植高大庇荫乔木,并种植隔离防护绿带,在停车场内应结合停车分隔带种植高大庇荫乔木。尽可能绿化停车场地面,减少停车场硬化表面面积。
规划停车场一览表
编号  名称  所处地点  面积(m2) 停车位(个)
1 黑龙潭停车场 黑龙潭  75000  3000
2 南口停车场  南口镇中心,八达岭高速公路北侧 37500  1500
3 陵园停车场  八达岭陵园  1200  48
4 虎峪自然景区停车场  虎峪自然景区入口  2500  100
5 沟崖自然景区停车场  沟崖自然景区入口  2000  80
6 双龙山自然景区停车场  双龙山自然景区入口  1000  40
7 碓臼峪自然景区停车场  碓臼峪自然景区入口  2000  80
8 大岭沟自然景区停车场  大岭沟自然景区入口  1000  40
9 银山塔林景区停车场  银山塔林景区入口  1500  60
10 天池风景名胜区停车场  天池风景名胜区  2500  100
11 蟒山森林公园停车场  蟒山森林公园  1000  40
12 十三陵景区入口停车场  昌赤路与神路相交西北侧  50000  2000
合计  177200  7088
第五十条 景区内游览公交系统规划
(1) 在长城景区北侧的黑龙潭和南侧的南口镇各设置一处交通枢纽,在十三陵景区的南侧十三陵镇中心区设置一处交通枢纽;
(2) 依托长城景区南北两侧的交通枢纽,在长城景区、关城两侧分别设立独立的游览公交线路,运行于关城和交通枢纽之间;
(3) 依托十三陵景区南侧的交通枢纽,设立游览公交线路,该线路起自交通枢纽,经神道、长陵等各陵寝,自京张公路回到交通枢纽。
第十一章 基础工程规划
第五十一条 目标与原则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生态环保、城乡统筹、适当超前、安全高效”的原则安排布置市政基础设施,为风景名胜区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保障。
第五十二条 供水规划
规划保护区范围内供水水源主要为地下水,有条件地区进行地表水与地下水联合调度使用,对于现有景区服务区及村庄原则上保留现有供水设施,对部分陈旧设备进行改建。供水能力不满足要求的,优先考虑由附近城镇水厂供水管网供给,如需新建水源井,则应先进行当地水资源论证。规划在八达岭镇中心区修建一座地下水厂,八达岭景区供水主要通过该水厂供给,该水厂管网供给不到的地方,根据地下水源情况,新建水源井供水。十三陵景区供水主要通过现状十三陵地下水厂、锥臼峪地表水厂、黑山寨地下水厂联合供水,管网服务不到的地方,规划考虑新建水源井供水。
第五十三条 防洪规划
规划景区内保留村庄的防洪标准为20 年,一般旅游景点地区的防洪标准为50 年,核心景区以及国家级保护文物防洪标准为100 年以上,特殊重点建筑,应根据其重要性,进行特别防护。规划景区范围内,河道水质应达到国家地表水体III 类水体标准。景区建设原则上不改变山洪沟的自然状态。在规划景区范围内河道治理要与景区景观需求相一致,对于影响防洪、排水安全的村庄及景点建设要进行整治。根据景区内河道以及防护对象重要性,规划考虑八达岭景区内帮水峪沟、西拨子河、岔道河治理标准为20 年一遇;十三陵景区内德胜口沟、锥石口沟、老君堂沟治理标准为50 年一遇,上下口沟、德陵沟、献陵沟治理标准为20 年一遇,其它河道、沟渠治理标准为10 年一遇。
第五十四条 雨水排除与利用规划
规划景区范围内,采用雨、污分流制进行排水。规划主要通过雨水管道以及路边沟,将流域范围内雨水就近排入河道内,规划雨水管道设计重现期标准为1~3 年。有条件地区,建设蓄水池,收集雨水,进行雨洪利用。规划建设区范围内,尽可能利用透水铺装,以增加入渗,减少地面径流。在非建设区,结合流域的综合生态治理,加强水土保持工作,防止景区范围内水土流失,涵养水源。
第五十五条 污水排除与处理规划
在景区范围内规划考虑采用集中与分散的原则收集处理保护区范围内污水。保护区内景点、村庄优先考虑通过附近规划城镇污水处理厂收集处理,其次是对部分距离较近、分布较集中景点、村庄集中修建污水处理厂(或小型污水处理站),对于部分距离远、规模较小的景点、村庄,因地制宜建设小型污水处理站,或自然净化等进行处理,保证景区内村庄及服务区的污水全部达标排放。处理后的退水,用于当地的农田灌溉、景观绿化和补充河道景观用水。根据景区景点布局以及村庄调控规划,规划在八达岭景区修建3 座分散污水处理站,在居庸关景区修建2 座污水处理站,在十三陵景区内修建11 座污水处理站。
第五十六条 能源供应原则
景区能源供应以电为主,以气为辅,充分利用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
第五十七条 供电规划
1、规划原则
根据风景名胜区的设置,妥善处理区域电网空间布局与景区的关系,架空线避让核心景观区。通过整合现状及规划高压走廊,减少对风景名胜区的消极影响。同时,进一步完善区内高压配电系统,确保电力供应充足,满足风景名胜区内旅游服务区和居民生活的发展需求。
2、设施规划
风景名胜区所需电力主要由北京电网统一供给,为满足景区用电需求,结合全市供电总体规划要求,规划扩建十三陵35 千伏变电站,同时在八达岭配套服务区新建一座110 千伏变电站。整合完善区内的500 千伏、220 千伏、110 千伏高压走廊。
第五十八条 城市供热规划
为了保护景区生态和景观,应严格控制区内燃煤。规划景区内的旅游服务区采用以电为主的清洁能源供热方式,农村居住区发展被动式太阳房、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采暖方式。
第五十九条 城市燃气规划
1、规划原则
加大景区燃气供应力度,替代区内燃煤,提高区内生活便利程度。
2、设施规划
近期以液化石油气为主,确保用气方便安全,规划在十三陵和八达岭的旅游服务区各设液化石油气换瓶站一座。对于景区外围的旅游服务区,积极发展压缩天然气或液化天然气供应,在条件成熟时接入周边城镇的天然气供应管网。
第六十条 城市信息基础设施规划
1、发展目标
2020 年实现景区电话主线普及率70%;实现全网交换机数字化,全网中继光缆化,光缆入户。2020 年实现景区有线广播电视网络家庭用户入网率达到100%。
2、电信、有线电视规划
根据信息需求,布局信息机房。风景名胜区的各种架空线路要逐步迁至地下,结合区内道路改造建成地下光缆管道。部分信息线路若必须采用架空线路,则应通过敷设形式的调整,与景区的风格相协调。
第六十一条 环境卫生规划
1、规划原则
保持景区环境卫生整洁,按照生活垃圾处理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和产业化的原则,建成城乡兼顾、布局合理、技术先进、资源得到有效利用的现代化生活垃圾治理清除体系。进一步完善风景名胜区内的环卫配套设施,改善景区的环境卫生水平。
2、垃圾处理与利用
旅游服务区的垃圾及时清理,统一收集,运至周边的垃圾综合处理厂进行处理。农村垃圾采取“村收、镇运、区处理”的原则,建立完善的垃圾清运体系,改善村庄的环境卫生水平。
第十二章 居民社会调控规划
第六十二条 常住人口规模
规划根据经批准的《昌平新城规划(2005 年-2020 年)》、《延庆新城规划(2005 年-2020 年)》和《八岭镇镇域规划》,结合风景名胜区保护的需求,确定2020 年十三陵片区内人口规模控制在1.1 万人以内,其中八达岭片区内人口规模控制在0.1 万人以内,景区常住人口控制在1.2 万人以内。
第六十三条 居民点调控类型
为保护风景名胜区内的历史环境风貌,结合不同功能分区内的村庄分布情况,确定风景名胜区内居民点的调控类型分为搬迁型、控制型和缩小型三种类型。
为保障实施,规划建议成立村庄搬迁整治专门机构,统一协调风景名胜区内村庄调控,在风景名胜区内优先提供村民各种就业渠道,解决村民长期生活保障。加强风景名胜区保护的宣传与引导,协调解决村庄近期建设与远期发展控制的关系。严格控制风景名胜区内村庄进一步的发展建设,逐步缩小村庄规模。对于规划搬迁型村庄,应综合考虑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要求以及规划的可操作性等因素,在条件成熟以后,分期分批地逐步实施搬迁。
第六十四条 建设方法
风景名胜区内村庄建设的选择应满足居民社会调控规划和相关村镇规划,规划根据居民调控规划将不同类型的村庄民居景观风貌建设按照保护、控制、改造、搬迁等四种方法进行建设,并提出建设对策。具体见下表(略)
 不属于上述条件的执行以下保护方法:
1. 登记建档;
民居外观、格局可保持现状或按现状特点进行建设;对于屋顶、门窗和贴瓷砖的外墙可采用更换材料的方法进行改造;
2. 不应随意改变具备传统风貌景观特征的建筑外观、格局;将建筑外观、格局中非传统风貌部分恢复为传统风貌景观;对于红机砖的清水砖墙可使用外表喷涂青色涂料的方法进行改造;加勾缝做法。
3. 建筑修缮维护时,应该按照原来的风貌结合地方传统工艺来进行。对于装饰性抹灰(水刷石面、水磨石面、斩假石面、干粘石面、喷涂面)易按一般性抹灰处理,后喷涂青色涂料画出白色砖缝线。
依据国家及地方相关政策及村镇规划、居民社会调控规划要求执行。
村庄名录
历史文化保护区岔道城 帮水峪村等控制型村庄
除岔道城外的缩小型村庄 石峡等搬迁型村庄
第十三章 经济发展引导规划
第六十五条 经济发展方向
针对八达岭-十三陵风景名胜区的现状条件及地位特点,规划提出其经济发展方向是:
1、第一产业
主要以观光农业和生态农业为主。重点发展特色种植业,以游览为依托、以服务为导向、强调参与和体验的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生态农业、特色农业和高效农业。
2、第二产业
区内不得发展第二产业,应通过置换等方式将现有的第二产业(如轴承厂等)逐步迁出风景名胜区外。
3、第三产业
通过发展旅游文化创意产业,提升地区旅游文化内涵,积极发展旅游服务产业,主要以旅游村等形式提供第三产业发展平台。根据旅游服务设施规划中确定的旅游村发展民俗接待和旅游服务活动,主要设置在核心景区内保留的村庄;结合布局在景区、景点的旅游点和旅游站,进行旅游纪念品及其它旅游商品零售业,保障当地村民的就业。
第十四章 土地利用协调规划
第六十六条 用地规模
八达岭-十三陵风景名胜区规划用地类型分为风景游赏用地、游览设施用地、居民社会用地、耕地、园地、林地、交通与工程用地、水域用地、滞留用地等九类用地。规划景区内绿色空间用地占整个景区用地约98%。应按照下表控制各类用地规模:
八达岭-十三陵风景名胜区土地利用规划平衡表
用地性质名称 用地面积(公顷) 占总用地(%)
风景游赏用地 21003.63 64.36
水域 8.8 0.03
耕地 315.29 0.97
园地 1574.92 4.83
林地 9397.48 28.79
滞留用地 125.09 0.38
旅游设施用地 48.78 0.15
居民社会用地 53.8 0.16
交通与工程用地 109.21 0.33
区域总用地 32637 100.00
第六十七条 用地布局
风景名胜区内主要为风景游赏用地和风景游赏用地以外的林地、耕地、园地和滞留用地。
1、 风景游赏用地
风景游赏用地主要是指欣赏对象集中区并向游人开放的用地。包括风景点建设用地、保护、恢复用地以及野外游憩用地。应逐步扩大风景游赏用地面积,使其用地比例达到风景名胜区总用地的60%以上。作为游人开展游赏活动的区域,不仅包含景点,还包括景点周边的环境。因此,规划风景游赏用地内也包含居民社会用地、交通工程用地、林地、园地、耕地、水域等用地。林地主要分布于景区周边的山体,长城、陵寝及其它文物古迹周边,规划要在保护现有林地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进行绿化建设,尤其是一类建控地带内应加强林木种植;园地、耕地、水域及居民社会用地主要分布在景区南部平原地区,应按规划要求加强管理监督,与景区风貌相协调。
2、 旅游设施用地
指直接服务于风景名胜区的设施用地。主要集中布局在风景名胜区外的镇中心和旅游综合服务区,少量分布于景区内。对于景区内的旅游设施用地不得出现大面积成片集中布局的情况。而应该结合自然地形、在适当地段,因地制宜的点状、团状分散布局。
3、 其他用地
主要是分布于山区和浅山区的林地、耕地、园地及滞留用地等,规划基本保留现状。根据调查,风景名胜区内存在一定的违法建设项目,并对风景区的整体风貌造成了破坏,应由风景名胜区及规划建设管理部门对其依法进行拆除。对于与风景名胜区风貌不相符的滞留用地,要严格控制规模和逐步调整使用性质,使其与风景名胜区风貌相协调。
第十五章 分期发展与近期建设规划
第六十八条 分期发展目标
1、2010 年近期发展目标
满足奥运环境整治的要求。
提高景区交通及环境质量。
确定风景名胜区的范围界线。
核心保护区的界线并钉桩。
完善八达岭—十三陵风景名胜区保护办法,提高管理水平。
2、2020 年远期目标
改善地区产业结构,加强旅游服务业,发展特色高效农业及观光林果业。
成立八达岭—十三陵风景名胜区管理局,对整个风景名胜区进行统一管理。
全面完成风景名胜区内各项景点及旅游服务设施建设,年游人规模达到1400 万人次。全面保护和恢复风景名胜区内的长城及十三陵世界文化遗产地区的历史风貌。
第六十九条 近期建设项目近期建设项目包括基础设施、旅游服务设施、景区景点和环境建设与保护、居民点调控五个方面。
1、基础设施:
(1)滚天沟停车场外迁。
(2)完成黑龙潭交通枢纽的建设。
(3)完善自然景观区的游览道路和指示标牌。
(4)完成景区内垃圾临时存放设施的设置。
(5)完善主要景点的市政设施
2、旅游服务设施:
(1)完成黑龙潭交通枢纽地区的游客中心及有关服务设施的建设。
(2)完善自然景观区的服务设施。
(3)完成景区内保留设施的整治和改造。
3、景区景点:
(1)在八达岭地区:完成黄土梁景区内探戈坞的建设;恢复水关长城历史水系,改善金鱼池等景点的环境;对现状及未来开放游览的破损长城进行维修。
(2)在十三陵地区完成陵寝的修缮;完成部分水系、桥涵及神道的清整、保护和展示;完善自然景观区及主要游览路线两侧绿化建设等。
4、环境建设与保护:
(1)完成奥运会铁人三项赛在风景名胜区沿线的环境整治。
(2)综合治理主要景区景点游览环境。
(3)逐步拆除滚天沟内及关城外的商业设施。
(4)逐步拆迁胡庄地区和十三陵水库沿岸地区部分影响景观和游览环境的建筑。
(5)逐步完成关沟沿线地区的景观培育工程。
(6)核心景区内的村庄进行风貌保护及环境整治。
5、居民点调控:
(1)根据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要求,完成景区内村庄规划(包括搬迁、整治、建设)。
(2)现有村庄岔道西、岔道东拆迁到八达岭镇中心。
(3)尽快搬迁石牌坊村及大宫门村,彻底改善景区入口地区整体环境风貌。
(4)完成与各陵寝关系密切的十二座陵监村庄的搬迁整治,恢复陵监原有形制,恢复十三陵陵寝核心地区整体景观风貌。
(5)加强对其它村庄的控制和引导。
第十六章 实施规划的措施建议
第七十条 理顺管理机构,健全管理体制
由于历史原因,风景名胜区内的用地处于多家管理机构的管理之下,整个风景名胜区内的建设不能得到很好的控制和协调,造成了风景资源难以统一管理和合理有效利用的问题。因此,规划建议成立适合八达岭—十三陵风景名胜区具体情况的管理机构,加强对风景名胜区的统一管理。规划采取管委会模式,依托昌平区、延庆县分别成立八达岭景区管理委员会、十三陵景区管理委员会。景区管理委员会负责管理风景名胜区内的所有一切关于风景保护、管理建设和旅游开发活动;各乡镇负责管理风景名胜区内的居民社会、生产和生活。远期建议风景区管理委员会逐步对风景区内的生产、生活、建设等活动进行全面管理。
第七十一条 健全法律法规、依法进行管理
随着新的八达岭—十三陵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的批准,原有的《北京市人民政府
关于加强八达岭—十三陵风景名胜区规划管理的规定》也将进行修改。建议相关管理部门依据国家及政府的相关法律法规对北京市风景名胜区的管理进行立法并制定细则,确保风景名胜区得到保护,有效的控制风景名胜区内的各类建设活动。风景名胜区内的各类建设都应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依据《八达岭—十三陵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进行审查。所有建设项目均应进行环境影响评价(EIA)和视觉环境影响评价(VIA)。对于重大建设项目(建设部《风景名胜区建设管理规定》中规定的项目)必须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并报市政府审批。风景名胜区内的建设项目要认真做好可行性研究和论证,提高规划设计质量,严格按照规定程序履行审批手续;严厉查处景区内的违法违规用地,严格控制在景区内新建度假村、培训中心及其他商业设施,禁止别墅建设。总体规划中未明确的重大建设项目,确须建设的,必须调整规划,并按规定程序报批。对未经批准擅自开工的建设项目,管理部门有权责令其停工并依法予以拆除。
第七十二条 深化规划编制、实施动态维护
八达岭—十三陵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经审批后,应尽快编制各景区的详细规划及专项建设规划,以落实总体规划的要求。此外,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应定期对风景名胜区内的保护和发展情况作出监控和评估,对规划及管理制度中制约景区发展的问题进行合理的调整,实施动态维护。
第七十三条 实行政企分开,落实管理权责
按照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风景名胜区尚未实现国家统一拨款的单纯行政管理模式。为保证行政管理的公正性,风景名胜区的行政管理职能与经营管理职能应完全分离。对于属于风景名胜区行政管理的项目主要包括:①规划实施与监督执法;②土地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执法;③科学考察和科学实验活动的组织开展;④景区内各类经营项目和从业人员的特许(在风景名胜区内经营宾馆、饭店、旅游纪念品和消费品、文化艺术表演、交通运输、信息中介咨询等经营活动的企事业单位和从业人员,除须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取得合法营业资格和执业资格外,还必须获得风景名胜区管理部门的特许);⑤景区门票管理和游人数量控制;⑥景区基础设施骨干管网和骨干道路网的控制等应由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执掌,不得以任何形式将相应的管理职权转让或委托给经营者。对除上述内容外的其他管理内容,如基建项目的设计施工、基础设施的维护保养、环卫以及交通服务、宾馆、饭店、商店、文化表演等经营管理,可以在准确界定责任、权利、义务的前提下,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公开招标,公平竞争,择优授权、特许经营。
第七十四条 加大资金投入,逐步实现搬迁
政府应逐步加大对风景名胜区的资金投入,保证风景名胜区内的各类不利于环境设施的搬迁。对于现有村庄的搬迁应通过公开征询意见等方式,采取自愿加补偿的方式逐步实现村庄搬迁,此外,还应在同等条件下通过相关政策保证当地居民的优先就业权,保证村民的生活出路。
第七十五条 加强森林保护及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保护人文及自然环境资源。良好的生态环境是风景名胜区最基本的自然资源,切实保护生态环境是八达岭—十三陵风景名胜区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道路交通、给排水、电力电信、环卫工程等。此外,还应采取切实可行的保护措施,全面保护景区内两处世界文化遗产地的整体环境和文化价值。
第七十六条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科学管理风景名胜区的水平
规划建议制定人才培养和引进计划,建立有效的人才竞争机制,充分调动广大风景名胜区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为保护建设八达岭—十三陵风景名胜区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第七十七条 实行科学管理
建立风景名胜区信息管理系统,包括风景资源管理检测系统、风景名胜区规划管理监察系统、风景名胜区旅游服务信息系统、风景名胜区灾害预警监控系统。
第十七章 附则
第七十八条 本规划由规划文本、规划图纸、规划说明书和基础资料汇编四部分组成,规划文本和图纸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第七十九条 本规划的解释权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
附:《八达岭—十三陵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07 年—2020 年)》评审意见2007 年6 月15 日,北京市城市规划委员会、北京市园林绿化局邀请风景名胜区、城市规划、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的有关专家对《八达岭—十三陵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07 年—2020 年)》进行了评审。专家组听取了项目组汇报,审议了规划的全部内容,经过认真评审,意见如下:
1、 八达岭—十三陵风景名胜区规划实事求是地对92 年版规划进行了评价和回顾,总结了该版规划在指导风景名胜区建设与利用方面的重要作用,分析了风景名胜区现状存在的问题、现有的规划政策、技术规范、相关的各类保护要求、实施与管理的可操作性等方面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对风景名胜区的范围进行了合理的调整,基本符合当前世界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2、 规划从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角度出发,确定了遗产本体保护和环境保护的原则,准确地提出了风景名胜区的性质,明确了发展目标和规划对策。同时通过对长城防御体系及十三陵帝王陵寝群的历史发展、山水环境等进行深入分析,提出了系统的保护及展示要求。
3、 规划总体结构清晰、规划分区明确、功能布局合理、人口容量及发展规模等符合风景名胜区保护与发展的综合需求。并结合八达岭-十三陵风景名胜区的资源特色重点针对保护与培育、风景游赏、典型景观、专项保护等十一项专项规划内容进行了研究,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并具有很好的可实施性。
专家组认为,该规划目标明确、工作思路清晰、现状资料详实、题分析准确、规划内容完整,符合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的编制要求和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专家组一致通过评审,同时建议规划方案按照以下意见进行修改和完善。
1、 进一步深化文化遗产和风景资源评价;
2、 核心景区的范围应采用91.07 平方公里的方案,建议南口地区保持92 年版规划风景名胜区边界;
3、 支持过境交通与风景名胜区内部交通分离的方案,逐步把社会车辆控制在风景名胜区核心景区入口外,拆除核心景区内的现状停车场,保留适当的应急场地;
4、 强化对风景名胜区内村镇规划的指导;
5、 对于规划范围内违法建设、破坏遗产真实性和完整性的项目和设施(例如:滑道、熊乐园、野生动物园等)争取在奥运会之前拆除,不符合规划的建设项目限期拆除,严格控制规划区内的建设项目;
6、 要改革管理体制、成立统一的八达岭—十三陵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
7、 市政府应加大对八达岭—十三陵风景名胜区的财政投入;
8、 加快北京市风景名胜区立法步伐。
专家组成员:
二○○七年六月十五日
规划图纸目录
1、区位分析图
2、规划范围变迁图
3、行政区划图
4、限制性要素分析图
5、综合用地现状图
6、游览服务设施现状图
7、景观资源现状分析与评价图
8、GIS 分析图
9、总体空间结构图
10、总体规划图
11、分类保护规划图
12、文物保护规划图
13、道路交通规划图
14、风景游赏规划图
15、旅游服务设施规划图
16、居民点整合搬迁规划图
17、十三陵景区水系现状图
18、十三陵景区水系规划图
19、供电规划图
20、市政站点布局图
21、土地利用协调规划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