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用户1342454851
用户1342454851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220,437
  • 关注人气:44,98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反解中国古典成语(二十二)司马光砸缸

(2013-10-13 14:56:30)
标签:

杂谈

古典成语

古典文化

老北京

感动瞬间

分类: 杂文,散文,杂谈

          反解中国古典成语(二十二)司马光砸缸

    中国古代成语至今流传了两千年,这些古代成语言简意赅大都用四字成书讲述了一个又一个可歌可泣震人发聩的故事,这些成语浓缩了深明大义的道理或激励中华后辈勤奋向上或鞭策炎黄子孙戒骄戒躁,但是有些著名的古代成语却禁不住推敲与分析,如果仔细推敲起来确是另有一番有悖常理的谬误,容我一条条慢慢道来————

 

             *****反解中国古典成语(二十二:司马光砸缸)*****

    元末·阿鲁图《宋史》“司马光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光持石击瓮,水迸,儿得活。

    司马光生于宋真宗天禧三年,是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散文家。自幼嗜学,尤其喜爱品读左丘明编著的《春秋左氏传》。

    司马光从小就像成年人一样非常懂事,经常整日读书废寝忘食,因此养成了遇事爱动脑筋的良好习惯。

    司马光七岁的时候有一次跟小伙伴们在院子里玩耍,在打闹中邻家有个淘气的孩子爬到安放在阶下的水缸边上,这孩子眉飞色舞手忙脚乱正在高兴,突然身子一歪不小心掉进了装满水的大缸里,顿时噗通声响水花四溅,由于缸大水深这孩子再想爬出来已经不可能了······别的孩子见到这等险情一个个吓得大哭没了主张!

    眼看孩子快要沉底,司马光急中生智弯腰从地上拿起一块大石头用劲向水缸砸去,“砰!”的一声,水缸破了,一霎时缸里的水从破洞涌了出来,被淹在水里的孩子也从破洞爬了出来。孩子得救了,大家都夸赞小小司马光沉着机智遇事不慌,从此“司马光砸缸”的故事一直流传到今天!

    这个故事激励孩子们学会用变通的方法动脑筋解决问题。可是我总觉得“司马砸缸”故事情节有些离奇的令人怀疑。

    宋代距离今天一千多年,但不知宋代的水缸用什么材料制作?也不知宋代水缸的坚固程度?不过我想自古至今大缸不过是普通的日用品,很有可能古代与今天都是一个方法制作大缸。我们先来看看现代水缸使用的原材料和制作方法再研究其他。

    现代制作水缸的原材料是用一种含沙量很高的陶土,由于这种陶土富含化学元素“硅”和矿物质“石英”与“长石”才能使高温烧造的陶制品更加坚硬坚固。由于缸体很大塑造大缸陶坯的方法和制造其他陶器的方法不同,过去工匠们制作大缸先用陶泥塑出一个厚厚的圆饼做缸底,然后再用事先预备好的小陶泥饼依次塑粘在圆饼周围再用木板敲平粘实,这样一层层一圈圈直到把整个缸体塑造完整。在塑造缸体时必须做到下边厚上边薄,因为塑造完成的缸坯虽然重量很大但是只有下边厚上边薄才能做到陶坯不至于在还没干燥阶段因为重量的下沉会慢慢塌陷萎缩而变形,等到入窑烧制以后的成品大缸壁也只有下边厚上边薄才能站得稳放得牢,也只有缸壁下边厚上边薄才符合力学原理。(这一点可参照家里的日用陶盆、饭碗、酒杯等等陶瓷制品,家里一旦打碎了一只瓷碗请注意碗一定是下边厚上边薄。)

    知道了大缸的质地与制作方法我们再来分析司马光砸缸的故事。

    先不说这只大缸摆放的地方是否安全合理,也不管孩子们多么猴儿精淘气,也不论掉进大缸里孩子的家长该多么感谢司马光的救命之恩,也不议司马光的爹妈多么心疼失去一只漂亮的大缸······单单就说说“砸缸”!

    司马光砸缸的时候只有七岁是刚刚脱离幼儿时期的小孩童,尽管他头脑鬼精灵但身体还没有发育依然筋骨稚嫩力气不足,一个七岁的孩子能举起多大的石块?举起了石块又有多大力气能把石块扔出去击破水缸?

    水缸壁很厚很坚固,如果一个成年人想用石块砸碎水缸还要具备一定的力气,而且也不一定一次就能成功打破,更何况一个七岁小孩子能举起一块沉重的石头只用一次立刻成功击破坚硬厚重的大水缸。我想当年司马光砸缸的时候不一定是七岁,很可能是十七岁或二十七岁。

    上面已经说过水缸壁是下边厚上边薄,司马光砸缸的时候他举起了石头砸到了缸体的什么部位?

    一个小孩子突发奇想用石块砸缸救人,情急之下刻不容缓他不可能多加考虑,假如石块只砸到了大缸的缸沿当然缸沿就会破裂而大缸绝不会被整体摧垮,可是只有缸沿破了也只能流出很少一部分水,掉进缸里的孩子仍然被淹达不到救人的目的,而且有可能破碎的缸沿碎块划破被淹孩子的头造成出血过多或者被司马光扔出去的石头砸得昏迷呛水造成更大的二次致命伤害,可想而知掉进水里的孩子险上加伤必死无疑!

    假如司马光在慌乱之下举起的石头扔出去只砸到了大缸的下部,由于缸壁厚重会出现什么情况?根据“放射力学”原理:一个物体遇到外界撞击一定是在薄弱环节破碎而不可能在厚重坚固的地方开裂,更何况缸里还有很多水的充盈能把石头冲击缸体的力量分散开来,如果没有更大的力量撞击大缸是不可能破损的。这就得出答案:司马光扔出去一块普通的石头只砸到了大缸的下部这个大缸肯定岿然不动顶多砸掉一层缸体釉面,司马光砸缸救人也就无功而返,掉进水里的孩子当然就死定了!

    所以“司马砸缸”是作者臆想编造的故事,作者想当然石头碰缸缸必破,不承想破绽多多不能说服人!

    幸好编造故事的作者对“司马砸缸”做了一个比较完美的结局,说它“比较完美”是因为被淹的孩子得救了皆大欢喜;故事中不太完美的情节被作者隐匿了,这就是对淘气的孩子要多加管教,如果不是司马光砸缸的义举那孩子的爹妈不见孩子回家找遍所有也不会想到孩子会淹死在水缸里;司马光为救孩子把家里的大缸砸了是得到家长的赞许或者斥责我们也不知道,只知道故事中就说了这些,别的不得而知。

    “司马砸缸”说到底“砸缸”缸破了没有?不知道!被淹的孩子是否被救?不太清楚!古人编的故事已经流传了一千多年至今已经尽人皆知,权且这就是真实的故事。

    古代编故事为了得到社会认可还在继续编造奇迹以印证这个故事的真确,原来“司马光砸缸”被救的孩子“确有”其人。河南省光山县有个“上官岗村”,上官岗村有个孩子名叫上官尚光,这个尚光就是当年掉进水缸被司马光砸缸救出的孩子。尚光长成人后就修建一个“感恩亭”以报答司马光救命之恩。

    历史是任人编造的么?看来中国的历史资料不可不信也不可全信,有的史料要正面看;有的史料要反面看;有的史料要分析着看;有的史料要思考着看······!

    看来看去只看出一个真理,这个真理就是只有“缸”破水流人才能得救,不然等着被淹死吧!

 

   附:

  仝記

    此說也顯示了先生用現代眼光考慮古代問題的缺陷,您光想着現在的大水缸了,宋代儲水的缸是瓦缸,燒結溫度不會超過400度,只是多了一層防水的釉,極易破損,並不厚。清代以前園子裏儲水的缸是半埋土內的,擊破缸的中上部,水流出一部分,孩子孩子水裏泡着但不至於溺斃,所以寫爲“水迸,儿得活”。
 
我的回复
哈哈哈!您又犯了经验主义!
您如何知道宋代是瓦缸?有什么凭证?400度的低温能烧出大缸吗?防水的釉是什么物质?是烧结的还是涂上去的?
您所说的“清代以前園子裏儲水的缸是半埋土內的”指的是什么地区?
如果司马光砸缸是您所说的大缸半埋土內,真的如此司马光就不用砸缸了,跑过去直接把孩子从大缸里拽出来不就行了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