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丛萌
丛萌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11,584
  • 关注人气:30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原创】心泊东吴(15)《吴门桥》

(2014-12-07 20:28:18)
标签:

原创见闻

苏州盘门

吴门桥

吴门印象

旅游

分类: 心泊东吴

【原创】心泊东吴(15)《吴门桥》
吴门桥西侧

 

    苏州古为吴地,在灿若繁星的古桥中,如从其名称来说,吴门桥恐怕是最直接了当,最能体现其地域特色的桥了。

    盘门景区,素以“盘门三景”著称,即“瑞光塔、盘门城墙、吴门桥”是也。然则三景中,前两者圈在收费范围内,而吴门桥不在此例,人们可随时的亲近它,抚摸它。

 

【原创】心泊东吴(15)《吴门桥》吴门桥东北侧

【原创】心泊东吴(15)《吴门桥》盘门横街南首

【原创】心泊东吴(15)《吴门桥》吴门桥南堍(七翘八裂的石阶应尽快修复)

【原创】心泊东吴(15)《吴门桥》吴门桥北堍
 

【原创】心泊东吴(15)《吴门桥》在吴门桥上俯瞰水关桥,远观盘门城楼


 

    在盘门景区规划扩建之前,那时儿子尚小,有时就带他去玩,吴门桥自然也是必到之地。盘门在苏州人眼中向为“冷水”之域,故桥之南北亦然。桥之南为长约两百米的盘门横街,显得破旧不堪,有零星的个体工艺品店铺参差其间,门庭冷清,生意惨淡。临此显得有些荒凉之地,徒有思古之幽情,很难想象其古代曾有的繁华之景。

 

【原创】心泊东吴(15)《吴门桥》盘门城楼东新辟的广场

【原创】心泊东吴(15)《吴门桥》广场中所立的王安石《泊舟姑苏》诗碑

【原创】心泊东吴(15)《吴门桥》广场中所立的范成大《晚入盘门》诗碑

【原创】心泊东吴(15)《吴门桥》矗立于城河北岸的《盘门胜迹图》雕刻

 

【原创】心泊东吴(15)《吴门桥》位于蟠龙桥北堍西侧的滨河走廊入口


 

    殊不知,早在南宋时,盘门内外就万窗灯火,市廛欣荣。诗人范成大《晚入盘门》中曾诗以描绘:“人语嘲喧晚吹凉,万窗灯火转河塘。两行碧柳笼官渡,一簇红楼压女墙。何处采菱闻度曲,谁家拜月认飘香。轻裘骏马慵穿市,困倚蒲团入睡乡”。有此繁华景象,吴门桥功不可没。可以想象,倘若无此桥,则凡从城南出入苏城之行人过客,须远兜远转,绕道灭渡桥,从城东南之葑门进出了。

    可是到了元代末期,常遇春所率明军破“苏州王”张士诚,兵入盘门,烧杀抢掠,自此人迹渐稀,市面萧条。有袁景澜诗为证:“一树垂杨一画楼,盘门烟户本来稠。自从元末遭兵劫,寥落居民冷水流”。

 

【原创】心泊东吴(15)《吴门桥》隔岸观望瑞光塔
 

【原创】心泊东吴(15)《吴门桥》兴龙桥西侧

【原创】心泊东吴(15)《吴门桥》兴龙桥南堍

【原创】心泊东吴(15)《吴门桥》兴龙桥北堍
 

【原创】心泊东吴(15)《吴门桥》兴龙桥上观望裕棠桥


 

【原创】心泊东吴(15)《吴门桥》位于兴龙桥东北侧的水马驿

    盘门之地,呈水陆萦迴之势。古京杭大运河自北而来,在此打了个急弯,扭头向东流去。而吴门桥就扼守在这河面开阔,水流湍急之处,与瑞光塔、古水陆盘门浑然一体,成为人们出入盘门的交通要道。

    吴门桥,始称新桥,又名三条桥,宋元丰七年(1084年)由郡人石氏出资兴建。形制为三桥相接(即北段两相连木构桥与南段一石桥连贯而成),横绝漫流,往来便之。北宋末年毁于战火。南宋绍定中重建,将“三桥”改建成三孔石拱桥,改称“吴门”。明正统年间苏州知府况钟重建,弘治十一年(1498年)工部水利郎中傅潮再修,清顺治三年(1646年)、雍正十二年(1734年)重修,同治十一年(1872年)壬申夏四月,“苏省水利工程总局重建”,被镌刻在桥身两侧的间壁明柱上。

【原创】心泊东吴(15)《吴门桥》

吴门桥东南侧,远处为盘门城楼

 

【原创】心泊东吴(15)《吴门桥》

 吴门桥西北侧,近处为水关桥


【原创】心泊东吴(15)《吴门桥》

盘门水城门

【原创】心泊东吴(15)《吴门桥》

 船娘手摇游船在水城门中穿梭

 

【原创】心泊东吴(15)《吴门桥》在吴门桥上东眺:右前方近为兴龙桥,远为裕棠桥;左前方近为蟠龙桥,远为人民桥


 

    吴门桥,为苏州目前留存的最高的单孔石拱古桥。用花岗石砌筑,杂有少量武康石。全长66.3米,中宽4.8米,净跨16米,矢高9.85米,拱券石10排,长系石11根,纵联并列砌置。因其南北雄跨,高大魁伟,中间拱峰高耸,据说,旧时行船,在苏州众多桥中,惟有经过吴门桥可以不落篷。又因其两端石阶相接,每端达四十九阶之多,既宽且缓,故人们上桥时并不感到吃力。

 

【原创】心泊东吴(15)《吴门桥》蟠龙桥西侧,透过桥洞可见人民桥

【原创】心泊东吴(15)《吴门桥》蟠龙桥,主体结构为枣市桥移建之石材

【原创】心泊东吴(15)《吴门桥》

蟠龙桥记,制作粗劣,十分搭浆,且首行末尾一字“园”为“圆”字之误,建议重做


【原创】心泊东吴(15)《吴门桥》在蟠龙桥上眺望廊式人民桥


 

【原创】心泊东吴(15)《吴门桥》蟠龙桥北堍,南北两端各为四十四级石阶

【原创】心泊东吴(15)《吴门桥》蟠龙桥桥面的龙形浮雕,顺石阶而下至南端为南门路

    我缓缓地走上桥面,登高远眺,四面风光尽收眼底。

    向东望去,视野开阔。碧岸苍水,游船穿梭。正前方的蟠龙桥与右前方的兴龙桥相映成趣。早些年由枣市桥脱胎而成的蟠龙桥大气沉稳,雄贯南北;而兴龙桥则小巧玲珑,静卧碧波;最远处廊式的人民桥亦清晰可见。

    向北观之,原盘门瓮城东出入口前已新辟一休闲广场,向东沟通了至蟠龙桥的滨河绿化走廊。以至于可以让人们再退步于东侧,较远距离地一观古水陆盘门之宏伟气势。

    转身回望,顺石阶而南,盘门横街已整饰一新,宽敞明朗,与两翼构成名为“吴门印象”的旅游观光,餐饮、会所的滨河休闲功能区,仿古建筑鳞次栉比,亭台楼阁熠熠生辉。

 

【原创】心泊东吴(15)《吴门桥》新建的“吴门印象”石牌坊

【原创】心泊东吴(15)《吴门桥》隔岸拍摄“吴门印象”石牌坊

【原创】心泊东吴(15)《吴门桥》吴门印象招商中心

【原创】心泊东吴(15)《吴门桥》吴门印象街区

【原创】心泊东吴(15)《吴门桥》吴门印象街区


 

    不知不觉间,太阳渐西。金黄而略泛血色的残阳,辉映在气势巍峨的盘门城楼上,杏黄色的“吴”字旗显得格外耀眼。哦,这就是遥远而真切的吴地之门。虽然眼前早已没了吴越交兵的战火,耳旁荡然无存金戈利剑的声响,然我们可以脉动到二千五百年来的世事苍茫,时代变迁,感受到历史的风云在这里际会,岁月的烟雨在此地氤氲。

 

【原创】心泊东吴(15)《吴门桥》夕阳照耀下的吴门桥东侧两岸景色

【原创】心泊东吴(15)《吴门桥》游船驶向吴门桥

【原创】心泊东吴(15)《吴门桥》游船穿越吴门桥

【原创】心泊东吴(15)《吴门桥》在吴门桥下静观夕阳之美


 

【原创】心泊东吴(15)《吴门桥》绚烂的夕阳,静静地辉映在河面上

【原创】心泊东吴(15)《吴门桥》夕阳无限好,何必叹黄昏


 

    此刻,我直面向西,默默地看着一轮夕阳。那金灿灿的光芒,给人以融融的暖意和希望。而后便慢慢地走下桥之北堍,静静地伫立于其东北侧,透过桥洞,看着这轮即将被暮霭紫烟吞没的夕阳,是那么的绚烂,如此的瑰丽,不仅生发出“夕阳无限好,何必叹黄昏”的人生感悟。

 

                                                                         写于2014年11月2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