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钟工作室外景
名山大川遍行踪,
风壑云泉存于胸。
黄钟不弃音洪亮,
挥毫泼墨自从容。
五一前夕,随金鸡湖美术馆组织的“走近艺术家”活动,近距离的接触了苏州著名画家黄钟。
之前听说有这个活动时,当时我并不熟悉他的人和画。但其响亮的名字却如雷贯耳,让我心底涌起一股莫名的冲动,脑海中不由得浮现出“黄钟大吕”这个成语,耳旁犹闻其洪大、响亮之声调。
那日,我们一行十几人在定慧寺巷西首的石牌坊处会集后,由美术馆工作人员带领,一起来到了位于“吴作人美术馆”内的“黄钟工作室”,一处清新雅致的所在。

《黄钟作品集》封面及画家黄钟先生像(翻拍于《黄钟作品集》)
初见黄先生的第一印象,颇具北方汉子的豪爽和豁达,粗犷和豪放写在脸上,但不知他为地道的苏州人。或许正是由于这个缘故,他所画的山水画除了北派的雄浑和大气外,还内蕴着一种江南的灵秀和神韵,故赏读时耐人寻味,不一览无余。

工作室内正在创作的山水画
当黄先生热情地招呼我们坐下后,便一一询问起各位的职业和兴趣爱好来,让彼此间一下子拉近了距离。拜访者中有从事美术宣教的,有习字练画的,带着一种请教的心情,将自己的想法和疑惑诉诸于老师。
黄先生不吝所惜,将自己的一大摞速写本摊了出来,记录着他在山水之间的跋涉和行旅,成为创作的灵感和源泉。又详细地介绍了一幅大型山水画的构思形成和创作过程,还当场挥毫泼墨,即兴创作了一幅写意墨荷图。让我们感受到了绘画的无穷魅力和乐趣。

黄钟先生即兴画的墨荷图
我感到,短短的一个小时,彼此的问答和交流是诚挚和愉快的。尤其是黄先生关于孩童学画之年龄、科班教育之优劣,绘画的大众审美情趣之差异,作品的个性和灵魂等见解,可谓精辟独到,切中肯綮。

黄钟先生介绍创作过程
苏州这个地方从古至今,向为文人墨客荟萃之地。在中国的绘画史上,明四家(吴门四家)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独步画坛,风靡天下,成为苏州人的骄傲。虽当时并不作为一个流派出现,但毕竟对近、现代苏州的“吴门画派”之形成起到了深远的影响,其丰富多彩、流传于世的绘画作品成为苏州,乃至人类的一笔宝贵财产。

黄钟先生即兴之墨荷正在挥毫泼墨中
作为一位当代著名的山水画家,黄钟先生无疑是成功者,同样也值得苏州人骄傲。其画作风格,笔墨情趣,苏州书法家流沙先生(笔名)在为其作品集写的序中已有精彩阐述(附后),让人从绘画艺术的角度,更深层次地了解黄钟先生的执着和追求。
兴致所至,情趣盎然,我此刻又想起了古代的另一则成语“黄钟毁弃,瓦釜雷鸣”。其出于屈原《楚辞·卜居》,意为“黄钟被砸烂并被抛置一边,而把泥制的锅敲得很响。比喻有才德的人被弃置不用,而无才德的平庸之辈却居于高位。”借以讽喻怀才不遇,世道不公。
而当我亲眼目睹黄钟先生之待人接物和艺术成就时,感觉其似乎又多了一层意思。社会上少有成就,老无所获者众矣,除机遇不佳外,不少为自身原因,即稍有成绩,崭露头角,便沾沾自喜,目中无人,不可一世,于是乎疏于笔耕,停滞不前,半途而废,终无建树。就像一幅山水画一样,最终没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之意蕴和境界。
黄钟并未毁弃,他那洪大、响亮的声音在艺术殿堂里萦绕,在山壑松涛中回响,而那些瓦釜,尽管一时雷鸣,其声亦响,但终究不能持久,便销声匿迹了。
以下七幅图片翻拍于《黄钟作品集》:
茅山农家

山空翠欲滴

峰顶黛色晴犹湿

纵老名山欲远寻

峰前千涧玉潺潺

太行山五龙口

一夜空山千丈雪

写于2013年5月5日
附:流沙为《黄钟作品集》写的序
《有一种笔墨叫执着》-著名山水画家黄钟作品印象
有一种笔墨叫老辣,有一种笔墨叫浑厚,有一种笔墨叫大气。这是苏州著名山水画家黄钟作品给人的印象。
绘画作为造型艺术,其实更准确地说是笔墨的艺术。以山川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中国山水画,自诞生之日起,笔墨便贯穿其中。古人所谓“有笔有墨谓之画”、“但有轮廓,而无皴法谓之无笔,有皴法而无轻重向背、云海明晦谓之无墨。”无不强调了笔墨的重要。山水画之妙,便是以用笔的轻重快慢和用墨的浓淡枯湿,使作品焕发出错落有致的节奏和动人心魄的意象。
一幅好的作品,其笔法和墨法必定是浑然天成的。黄钟于山水画有着颇高的学养,对传统笔墨有着深刻的把握,在四十年的创作实践中,他形成了一套自己的笔墨经验和理论,探索出了一整套特有的用笔用墨的方法。黄钟的山水以笔墨取胜,用笔厚重,融书法于绘画之中,追求以笔为筋骨,以墨为血肉。擅长以轻重缓急、方圆兼施的笔线,以疏密聚散、浓淡枯湿的墨色,以皴、擦、点、染的手法,塑造山水之形态,彰显山水之意趣。他的用笔变化多端,迟疾互用,巧拙相生,凝重而又苍劲,恣肆而又饱满。他笔下的山峦烟岚、深涧幽谷、飞瀑云泉,虚实相济,气象万千。作品重诗意、重境界,在视觉上有一种浑厚苍茫的美感,弥漫着雄浑朴茂之气。
黄钟对笔墨的精熟,源于他长时间对篆隶和行草书法的研习,源于他对传统古法和笔墨理论的探究。他从顾恺之的“以形写神”、谢赫的“骨法用笔”、张璪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石涛的“搜尽奇峰打草稿”、黄宾虹的“内美静中参”、齐白石的“似与不似之间”等前辈大师的感悟中,体会笔墨之道,领略到了大师们古籀意味的笔墨和绵里藏针的笔线,俱来自书法的中锋用笔。他清楚地知道笔墨对创作的意义,也清楚地知道笔墨不仅仅是功力,更是修养,坚定“好笔墨”是靠“养”出来的。他将外出采风写生当作是“养眼”,将朝夕的书法习练当作是“养心”,将每天在泳池的千米冲浪当作是“养势”,他相信水到渠成。
当不少人或别出心裁,或另辟蹊径,甚至不惜以牺牲笔墨为代价,试图超越传统和古人时,黄钟却依然不紧不慢地做着案头功夫和笔头功夫,在他心里,传统和古人便是艺术生活的“源头活水”,他愿意逆流而上,愿意沉浸其中。
黄钟就是这样,在当下多元并存的文化语境中,以四十年的固执和坚持,与山为邻,与水为伴,用执着的笔墨,挥写出自己心中的家园,着实令人感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