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苏州独墅湖高教区掠影(4):《斜塘土地庙》

标签:
文学/原创见闻摄影独墅湖高教区斜塘土地庙 |
分类: 心泊东吴 |
那日在独墅湖高教区入口处左侧景观带溜达时,耳边传来了阵阵音乐声,甚是闹猛,一听就是在庙宇中祭祀时才有的音乐。寻声望去,只见绿荫环抱中,隐约浮现着一座粉墙黛瓦,古意盎然的建筑群落,听当地人说,那是有些年头的斜塘土地庙,在建筑史上拥有极高的地位。
土地庙正门:消防警示牌高悬,替代了庙的匾额,总有些喧宾夺主
斜塘土地庙,位于原斜塘镇的王墓村,始建于南宋,为砖木结构房屋。至今,其建筑基础未作变动,结构依然完整,显得古朴端庄。坊间有“先造王墓土地庙,后修观前三清殿”“的说法。但有专家认为,相比于南宋前期建筑苏州玄妙观三清殿,斜塘土地庙地面以上部分已具有明初的风格,故年岁上略晚些。
土地庙碑记,在原有的石刻上复以有机玻璃碑记,据说是为了阻止旁人横刀夺爱
从河对岸拍摄,柳丝轻拂,绿色掩映
土地庙背影
庙的东立面
在去土地庙之前,我看到有不少当地人正在捉草(吴语除草之谓也)。当问及这土地庙和眼前永安桥来历时,他们神情诡异的告诉我,这庙、这桥可是工匠们一夜之间建成的,顿使我诧异和惊叹不已。这冥冥之中仿佛犹如神助一般,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东南角供奉着大城皇、二城皇
于是,我带着一种好奇之心,走向庙宇。待我到达土地庙时,祭祀活动已结束。那日正是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庙里除约定俗成的节日外,每逢农历初一和十五,都会举行规模不一的祭祀活动。
土地庙的大门朝东开着,不知是否意味着紫气东来?大门左右两边厢,右屋供应香烛、纸钱等祭祀用品,左屋为供奉之用。入门后环顾四周,见土地庙坐落在一方高出地面约五、六十公分的平台上,恍如一艘水墨江南的画舫,里面供奉着土地公公和土地婆婆,前来参拜者络绎不绝。庙前的平台上留有十只八角形石础,其中只有两只是老的,由青石制成,古朴浑厚。据说这平台上原有建筑,但不知何时毁了,实在可惜。
庙由一个U字形的廊庑环抱着,缺口朝北,门前濒河。廊庑的四角供奉着诸菩萨神像,东北方和西北方均为观音菩萨,东南方为陈王,西南方为玉皇。这种廊庑式的结构特别合理,祭拜活动可不受雨天的影响。绿树婆娑,曲廊廻折,使这座小庙环境幽雅,得神灵之庇护;结构紧凑,从小处见大观。
最引人注目和令人不解的是,土地庙违背了吴地建筑大多坐北朝南的常规,而采取了坐南朝北的方位,故显得标新立异,个性十足。民间流传的几个版本,当然富有传奇色彩,多少体现了人们的一些感情色彩。
而专家研究则是因为,南宋初年大批百姓避战乱南迁,小庙所在的旺墓村地处苏州近郊,又扼守水路要冲,是古代苏州到松江的重要水上驿站,所以不少北方百姓就把家临时安在这里。后来宋金议和,南宋朝廷偏安一方,搬迁到这里的百姓无法返回故里,只好永久定居在这里。为排解思乡之苦,在修土地庙的时候,他们就把庙门开在了北面,一则告慰远在北方的先祖,二则表达游子不忘故里之意。这与“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的现象颇有异曲同工之妙。
但不管你怀着怎样的目的来到这里,还是会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方土地养一方人,我们应常怀感激之情才是。出于对土地诸神和佛的敬畏,我没有把镜头直接对准他们。土地庙虽没有大庙之器宇轩昂,金碧辉煌,但它那古朴的身影,宁静的环境,让我们觉得更具亲近感和亲和力。来这里走一走,即便不参与祭拜,你的心亦会少一点喧嚣,多一点淡定;少一点索取,多一点付出,这已经足矣。
补记:
土地庙大门
隔河眺望,原平台遗址上搭起了与原风格不协调的铝合金构筑
西南角拍摄
东南角拍摄
土地庙西、南围墙粉刷一新,原来遮挡的法冬也被修剪得低矮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