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马经义
马经义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804,094
  • 关注人气:1,59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曹雪芹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2017-04-20 22:04:09)
标签:

曹雪芹

李白

陶渊明

苏轼

分类: 中国文化辨析

曹雪芹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曹雪芹”这三个字,在我的意识中,不是一个简单的生命符号,而是被赋予了一种精神色彩和生活色彩组合而成的立体感知。它像具备了一种理念和温度。这种温度是一种朴素的格调,可以让任何一个中国人去亲近

记得学生曾经问我说:“除了曹雪芹你还有喜欢的文人吗?”

当然有,而且不止一个。华夏文化,悠悠五千年文明,在浩瀚的历史宇空中,有无数的古圣先贤值得我们去追忆。

我喜欢陶渊明,因为在他身上,有中国式文人的那份淡定和飘逸:辞去功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是一份洒脱,更是对人生的一种反省。

陶渊明时常怀抱着一张“素琴”。这张素琴就是一段没有琴弦的木头。他家徒四壁,却常常呼朋唤友,对酒吟唱。那份“我醉欲眠卿可去”的洒脱,似乎不近人情,但“大音自成曲,但奏无弦琴”的这份境界却真实地发自内心。心灵深处自有一段天籁之音,那还有什么比“大音”更好听的乐曲呢?

曹雪芹身上也具有这份洒脱和飘逸。他“风雅游戏,触境生春,闻其奇谈娓娓然,令人终日不倦”的性格早已在朋友中口口相传。虽然到了“举家食粥酒常赊”的境地,但是他仍然快乐于心。他曾经和朋友们调侃:“有人欲快睹我书不难,惟日以南酒烧鹅享我,我即为之作书云。”曹雪芹要的南酒和烧鹅不是为了填饱肚子,而是求得一份与知己豪饮大嚼的畅快。

我喜欢李白,因为在他身上,有中国式文人的那份超迈与恣纵。千古文人侠客梦,手执书卷,腰配宝剑,仗剑天涯。在政治理想和仕途经济都不得志的李白身上,我们似乎领略到了这份豪情:衣袂飘飘,琴心剑胆。难怪余光中先生说:“酒入豪肠,三分化为了剑气,七分酿成了月光,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李白其实是一个最容易安顿自己而处处为安的人。他每走一处,可以说“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问何处是他乡”。所以在他心里并没有一个太清晰的故乡去追思,去怀念。李白的超迈和恣纵使他从来不会去纠缠“日暮相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当他略有孤独的时候,便是“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至此一刻“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这样的一种心境是与天地万物齐欢畅!李白的一生,明朗而率真。他的性情就是他一生最大的骄傲。

比起李白来,曹雪芹少了“走遍天下不要钱”的隆恩,所以仗剑天涯似乎不大现实,所以曹雪芹的这份超迈和恣纵更多的是化成血泪荡漾在了《红楼梦》的字里行间。史湘云醉卧芍药花丛中的画面,不正是对恣纵的诠释吗!她吟唱的“也宜墙角也宜盆”的洒脱,不正是那份随遇而安吗!贾宝玉“赤条条来去无牵挂”的参悟,不正是曹雪芹寻求的那份超迈吗!

我也喜欢苏轼,但是这种喜欢,与对李白、陶渊明的情感还不大一样。喜欢苏轼更多的是出于一种怜惜,是对中国式文人的苦难际遇的怜惜。苏轼的一生承载着太多的苦难,似乎成了中国式文人的标本写照:十年寒窗,金榜题名,少年得志,后来卷入新旧党争、乌台诗案,在风云变幻的政治舞台中心不能自拔,颠沛流离,最后撒手人寰。

苏轼的词,给我们最深的印象是豪放——“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种豪放,经过岁月的磨炼,历经人世沧桑、世态炎凉最后归结为内心的苍凉。看看他为亡妻而作的《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昨夜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每当我读到这首词的时候,就有一种苍凉、恐怖的感觉!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首词从作者的追思出发,最后定格在了一幅画面上:一轮冷清的明月,照在长满松柏的山岗上;一座孤坟,墓主人怀着无限的孤寂默默地躺在那里;一把黄土,淹尽一生的风流!一个人无论伟大还是渺小,功过是非最后不过是化为铅字定格在书本上,最后刻在石头上成为自己的墓志铭。正如《红楼梦》中林黛玉的《葬花词》一样——“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

在苏轼的生活阴影下,我似乎看到了曾经的曹家,窥视到了风雨飘摇中的曹雪芹。曾经的书香豪门,一夜之间“昏惨惨似灯将尽”;退居西山,想求得个温饱,却祸不单行、妻离子散。

我喜欢曹雪芹,不只是因为他留给我们一部旷世奇书《红楼梦》,更多的是因为他身上聚集了中国式文人的诸多特点与遭遇。

命运也好,性格也罢。这些都是注定了的事实。其实在陶渊明、李白、苏轼和曹雪芹身上,有一个共同点:无论是贫穷还是死亡,都不能剥夺他们内心的“骄傲”。与此同时,曹雪芹还有一个与众不同的地方,就是他最终给出了一个让我们去亲近生活、亲近心灵的方式。正如林黛玉流着眼泪对贾宝玉说:“我为的是我的心。”是啊!日月山河,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不都在我们的心中吗!怎么去对待自己的内心便成了人生永恒的哲学命题。

我们借着曹雪芹的《红楼梦》游走在“离恨天外”,乘物游心,因为它划破了一个时代的虚幻之美,同时又给世人一个做梦的机会。而在喧嚣的滚滚红尘之中,人们只有在梦中才能亲近最真实的自我。

曹雪芹在书中教会了我们如何善待内心。正如《菜根谭》中的境界:“风来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雁照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故君子事来而心始现,事去而心随空。”善待心灵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在有所担当的同时还要有一份“赤条条来去无牵挂”的淡然和笃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