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马经义
马经义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804,094
  • 关注人气:1,59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浅论汉字的结构对管理的启示

(2015-02-08 22:03:10)
标签:

马经义

汉字结构

管理学

其实

分类: 中国文化辨析

浅论汉字的结构对管理的启示

我们常说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从上古的神话,到两周的诗歌;从先秦的散文,到汉代的辞赋;从唐宋的诗词,到明清的小说可谓熠熠生辉,光彩夺目。然而成就这一切荣耀与光芒的“功臣”,当属中华民族所独有的汉字。汉字是中华文明的根茎,之所以华夏五千年延绵不断,其中最为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汉字始终活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汉字的起源,学术界说法不一,一般认为最早的创造者叫仓颉。《淮南子·本经训》中就记载着仓颉造字的故事。传说“颉有四目”,可能正是因为仓颉有四只眼睛,他才能上观茫茫宇宙,下察浩浩尘世,天地人伦,花草树木,神灵鬼怪因为文字的创立而“天雨粟,夜鬼哭”。当然这些都是神话,然而无论怎么演义其中的故事,有一点是真实的,那就是文字的创造让处在洪荒混沌中的人类开始慢慢走向了文明。那种天地振动,悲喜交加,难以名状的心情似乎只能用“天雨粟,夜鬼哭”这样怪异荒诞的文字来表达。

汉字也会随着岁月不断地演变,从甲骨文到金文,从大小篆书到繁简字体,这一路走来已经几千年过去了。然而无论汉字字形如何变化,其中一以贯之的精神与最原始的意义都在它千百年的流变中得到沉淀与聚集。这里面藏着先民的思想,烙印着历史的痕迹,包含着理念相通的智慧,正因为如此,从汉字的结构中发掘管理的启示才是有章可循的。

管理与汉字谁出现得早?这很难用现代学术的视角和具体的文献资料去考证它们的先后。如果从常理推测,管理应该在汉字之前就出现了,因为管理活动的本身是伴随着人类诞生的,当然那时的管理并非现代的管理学,而文字是伴随着文明而诞生的,它见证并记录着中华先民们的智慧,一切伟大的理念,例如中华的价值观念,哲学视角,法制思想,管理方略都成了造就文字的要素。这样一来,汉字结构成了融合先民们思想的最好最简单的线条容器。从这一点切入,站在当代文明的角度,去论析汉字结构对管理的启示就有非常重大的意义了。

何谓管理?不同的学者,不同的学派,不同的民族都有着属于自己的诠释,很难从表达方式上去统一。管理是“管”和“理”二字的叠加组合,华夏的先民们赋予了它什么样的内涵,我们首先从汉字的构成上来解析。

“管”字是上下结构,由“竹”和“官”构成。先说“官”的含义。“官”字上面是一个“”它代表的是房子,下面一个字是表示两大群人的意思,二者结合起来派生出“官”的含义,它是指管理控制坐在房子里的一大堆人的人。而“管”又在官字上面加了一个“竹”头,“竹”指管乐器,这种乐器上面有很多的空洞,人们一边吹气一边用手对空洞的控制才使得乐器发出美妙的乐声。多方面结合引申从而组成了“管”的原始含义,是指坐在竹席上的官员,对一群人进行指挥,同时负责处理相关事务。因此派生出保证、负责、管教等含义。

“理”字是左右结构,左边一个“王”,右边一个“里”。王的甲骨文字形如图一:

浅论汉字的结构对管理的启示(图一)

它是一把大斧头的象形,根据象形文字的构成原理推测,所谓王,就是可以用大斧头这类工具去制服人的人,王用砍断别人的肢体来达到统治的目的。到了篆书时代,王被简化成了现在的三横一竖。汉代的大儒董仲舒曾说:“三者,天地人也,而参通之者,王也。”意思是说,三横从上至下代表着天地人,一竖是指贯通天地的能力,一个人有如此威力,他就可以称王。“里”是“田”和“土”构成的。“田”字表示着一群整齐的建筑物,被四四方方的围墙围了起来。“土”是“十”和“一”的组合,“一”代表着大地,“十”是交叉的示意图,意思是说房屋整整齐齐地修建在大地之上,相互之间有宽阔的道路连接。在周朝,五家人为一“邻”,五邻为一“里”。所以“里”可以理解为有着二十五家人的小社区。

    有了上述的拆分解释,我们可以理解“理”的最原始意思了,王让劳作在自己国度的居民们按照一定的数量聚居生活在一起,相互之间可以帮衬,有围墙作为防御,可以抵挡野兽和敌人的攻击。王这样的安排是有道理的,是通过深思熟虑的,是方便他实施管理的,所以在我们的词库中就有了“道理”“理性”“管理”等一批词汇。

“管理”二字,从书写结构上看,就有“上下左右”全方位管理控制的意蕴。不参考任何现代管理学的解释,仅从汉字的结构上看,我们的祖先在几千年前就定义了管理的含义,它是指一个人或者少数的人,对一群众多的人,在生活工作上进行安排、指挥、协调、控制的实践过程。其实我们不难看出,无论是“管”还是“理”都是围绕着“人”在作为,人成了管理活动、管理主体,管理客体的三维核心,这一核心,从古至今都没有变过。既然如此,我们重点查看汉字中有关“人”的字,并挖掘其中的管理思想。

“人”的甲骨文字形如图二:

浅论汉字的结构对管理的启示

(图二)

这个字形非常简单,然而却把人所独有的特征表达得淋漓尽致。它是人行走的象形。虽然现在的人字在写法上稍有不同,但是一撇一捺的简约似乎永恒不变。怎么来理解人字的两笔呢?

从生命的角度看,一撇一捺象征着两股气息的集合。庄子认为:“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意思是说,人的生命就是从天地之间聚集起来的阴阳二气,二气的融合孕育了生命,人就此诞生了。从行为的角度看,一撇一捺有相互支撑的意思,也有相互纠缠殴打的意思。这表示人与人之间既有互助互利,也有恶性竞争。从人性的角度看,人字的象形是取自于一个人的侧面像,如图三:

浅论汉字的结构对管理的启示

(图三)

为什么不取人的正面像呢,这里就涉及到了人的本性是趋利避害的问题,换而言之,一个人不通过学习和修为,是很难去面对惨淡的人生的。如果敢于直面人生的人,必定是真的勇士,这时“人”就会变成“大”,如图四:

浅论汉字的结构对管理的启示

(图四)

“人”看似简单,却异常复杂,这就如同管理本身,从计划到目标的实现因为人的参与而变得难以控制和实施,单从一个趋利避害的人教化引导成一个敢于直面苦难的人都是不容易的,这就势必导致了管理的难度。可以绕开人说管理吗?当然不能,因为绕开“人”的管理,其实质已经不能称其为管理了。那么如何从人入手,做管理工作呢?以下六个与“人”有关的文字,可以给我管理的启示。

第一,“从”字。“从”是前后两个人,它的甲骨文字形如图五:

浅论汉字的结构对管理的启示

(图五)

从甲骨文的字形上看,两个人行走的方向是向左的。为何不向右?这里涉及到了中华礼仪的问题,在古代是以左为尊的。向左代表着走向光明,此乃正道。所以“从”这个字我们就可以解释为:一个具有正能量的人,带着另外一个人学好,一起走向光明和幸福。因此在我们的词库中才有了“从善”“从良”等词汇。

“从”这个字能给我们什么样的管理启示呢?作为一个群体的领导而言,首先必须正其身,规范其行,让自己充满正能量。正如孔子所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只有如此你才能带着下属达到既定的目标。并且这个目标方向一定是合乎法律和道义的,不能让下属跟着自己走向黑暗。如果管理偏离了正大光明的方向,那就已经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管理了。

第二,“比”字。“比”的甲骨文字形,刚好和“从”的字形相反,如图六:

浅论汉字的结构对管理的启示

(图六)

在我们汉文化的词库中有“比拼”“攀比”等词汇,这些词汇暗含着贬义,因为无论是比拼还是攀比势必带来恶性竞争和不良心态,这对于一个团队的管理是非常不利的。所以在“比”的甲骨文字形中,两个人行走的方向违背了正道,开始向右,这一方向性的改变必定会给整个团队带来灭顶之灾。所以在我们当下的管理实践中,排在第一位的不是具体项目的“计划”而是确定团队未来的整体方向,只有方向正确了,实施计划、组织、协调、控制、指挥等管理职能才是有意义的。

第三,“化”字。在管理实践中,一个团队有了正确的方向,有了一身正气的领导,还需要有齐心协力的团员。然而,人的复杂性就在于他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物件或工具,他是一个有血有肉,有个性特点,有独立思维的人。怎样才能使众多的人在观念上达成一致呢?在管理的过程中就需要“化”。“化”的甲骨文字形如图七:

浅论汉字的结构对管理的启示

(图七)

从甲骨文字的图形上看,仍然是两个人的组合,一个正立着的人,一个倒立着的人。这是什么意思呢?它是指,一个具有正能量的人,把另外一个人彻头彻尾的改变了,这就是化的本意。需要注意的是,“化”一定是向好的、正确的方向上引导,而不是化坏。所以我们的“教化”“潜移默化”都包含着这个意思。在团队的管理活动中,“化”是一项贯穿始终的事务。作为一位领导者,能不能带领下属实现既定的目标,条件之一就是看领导把下属“化”得好不好,能不能将众多而又各异的观念整齐划一。需要特别提醒的是,这里的“整齐化一”绝对不是抹杀创新性思维,而是在目标方向上的整齐划一。允许在具体事项的操作上有不同意见的存在,和保有目标方向上的一致并不矛盾。

第四,“仁”字。绝大多数的汉字,在书写方式的演变下,外形也在不断的变化,然而“仁”这个字的形状,从甲骨文一直到现在的简体字,其变化甚微。“仁”的甲骨文字形如图八:

浅论汉字的结构对管理的启示

(图八)

从甲骨文的字形上看,左边是一个“人”,右边是“二”。“二”可以理解为天和地,人处于天地之间,于是就有了“天地人”三才的概念。因为“人”处在天地构成的空间中心,所以“仁”又有了核心的含义,我们常说的“核桃仁儿”、“杏仁儿”就是这个意思。“二”代表着相同的两横,这是“完全一样”的象形,由此可以解释“仁”的意思,是指人与人之间都是一样的,有着相同的权利和义务。可以引申表示,在团队中领导对待下属的态度不能因人而异,需要一视同仁。“仁”还象征着两个人面对面的交流,由此产生了感情,这就是“仁爱”。词库中的“麻木不仁”用的就是这种含义。

中国儒家管理,核心也就是这个“仁”。对于领导者来说,只有做到仁爱,一视同仁,才能使团队团结一致。对于下属成员之间,相互沟通,互为协助,才能实现目标。“仁”在管理实践中既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方法,儒家主张的人本管理其核心要旨就在“仁”。《论语·雍也》中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矣。”意思是说,自己想要立于世,就要先让自己周围的人立于世。自己想要达到目标,就必须先让周围的人达到目标。这些话语可谓是对领导者最忠诚的劝告和提醒。

第五,“北”字。它的甲骨文字形如图九:

浅论汉字的结构对管理的启示

(图九)

从甲骨文的字形上看,是两个人背靠着背的象形,有相背的含义,可以引申为逃跑,面对困难不敢正视而逃离,于是在我们的词库中就有了“败北”的出现。在图形中,一个人向左,一个人向右,从上面的阐述可以得知,人向左代表的是正途,人向右代表的是歧途,这也意味着正邪不两立,从此分道扬镳。

    那么从“北”字的形状上看,能给我们什么样的管理启示呢?一个团队的组建一般而言需要经历四个时期——组建期,不满期,磨合期,成熟期。在组建期里,用“从”的含义来指导我们的管理。在不满期里,可能会出现“比”的情况,于是我们需要用“化”来指导我们的管理,这就到了磨合期。但是磨合并不能完全按照我们的意愿实现,有些人是磨合不了的。此时管理者就需要作出决定,无法融合在一起的人,就让他离开,和组织分道扬镳吧。对于一个团队而言,我们需要的不是最优秀的人,而是最适合我们团队发展的人。这一点极为重要,一位领导者能通晓取舍之道,对于管理是大有益处的。

第六,“众”字。它的甲骨文字形如图十

浅论汉字的结构对管理的启示

(图十)

三人成“众”,这在简体字形上就能看出来。从甲骨文的字形上看,三个人排列整齐,方向一致,向着正途与光明整装待发。三个人头顶上还有一个眼睛的象形。它代表着法度,也代表着天地良心,做事做人既要遵守法律也要合乎道义,对得起良心才能成就大业。在管理活动中,如果一个团队已经组建磨合成了“众”,这就意味着距离成功不远了。

中国的文字数以万计,瀚如烟海,博大精深。我们从中挑选的这六个和“人”有关的字,连起来看就是一个完整的团队管理方略。从“人”的复杂性到团队组建期的“从”,从团队进入磨合期的“化”,到成熟期的“众”都给了我们实实在在的启示和提醒。“管理”是一个复杂而又笼统的词汇。说它复杂是因为管理没有一个标准的定式,可以说千变万化,无论是西方管理还是中国式管理,皆是如此。说它笼统是因为如果不根据一个具体的环境和人群去做出诠释的话,管理活动的本身是很难去界定和描述的。从汉字的结构上去发掘管理的启示,追寻中华先民们的管理之道,对于我们承袭着华夏文化基因的炎黄子孙来说是不无裨益的。

 

参考文献:

[1]窦文宇,窦勇汉字解说[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8

[2]申明国学管理 [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

此文发表于《经营管理者》2015年2月(上)

浅论汉字的结构对管理的启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