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红楼梦》成书过程研究的主要学说观点

(2009-01-18 10:08:15)
标签:

红学

红楼梦

成书

过程

研究

马经义

文化

分类: 中国红学概论

《红楼梦》成书过程研究,历来是红学研究中的一大重要课题,但就这一“课题”而言,即不属于内学研究的范畴,也不属于外学研究的范畴。因为它所涉及的方面太多,例如作者的生平经历,创作的思想动机,小说的素材来源,故事情节的安排处理,人物形象是否有真人原型,作者与脂砚斋等批书人的关系,书稿的整理过程,全书是否写完,又如何成为残稿,哪种本子的文字最可靠,现存的后四十回事谁续写的,以及它与原作差别有多大等等。可以说要弄清楚《红楼梦》的成书过程,要用所有内学研究和外学研究来作支撑。

《红楼梦》成书过程研究可以说自“脂砚斋”时代就已经开始了,直至现在,前前后后两百余年,虽研究者们各有自己“清晰的成书流程图”,然图程不一,众说纷纭。究其原因,在于“证据”之间相互参杂,相互纠缠,甚至相互矛盾,最主要还在于“证据”本身还有待于进一步证实的,却用于大量的“论证”。由此可推,《红楼梦》成书过程恐怕还将作为一个学术难题而长期存在于红学研究之中。

 

《红楼梦》成书过程研究历来有两种学说观点并存——“一稿多改”论,“二书合并”论。

所谓“一稿多改”论是指曹雪芹在创作《红楼梦》之前,已写有一本旧稿,名曰《风月宝鉴》,后在此稿基础上多次修改而终成《红楼梦》一书。

所谓“二书合并”论是指曹雪芹曾有旧稿《风月宝鉴》和《石头记》(或不知名的“旧稿”),后将此二稿合并成《红楼梦》一书。

就《红楼梦》成书过程研究的两种学术观点而言,1954年之前都没有严格意义上的专篇论文。点评派、考证派的研究者们都只零星的提到,而没有系统的形成于文字。1961年 梁宗之先生在台湾《畅流》杂志上发表了《我猜想〈红楼梦〉成书过程》,这是红学史上第一篇集中讨论曹雪芹创作过程的专题论文。梁先生所持的学说观点为“一稿多改”论。1963年赵齐平先生在《北京大学学报》第四期上发表《关于〈红楼梦〉的成书过程》,全文三万余字,是大陆第一篇真正将“成书问题”作为独立的学术专题提出并加以集中讨论的文章。赵文说:“作者在创作《红楼梦》以前写过一部《风月宝鉴》。评语所说的,自然指新作《红楼梦》,’,自然指旧作《风月宝鉴》。曹雪芹是在《风月宝鉴》的基础上加工改写成《红楼梦》的……”可见赵齐平先生仍然持“一稿多改”论。1973年皮述民先生在新加坡《南洋大学学报》上发表了《脂砚斋与〈红楼梦〉的关系》,这是红学史上最早提出“二书合并论的文章。1979年戴不凡先生在《北方论丛》第一期上发表了《揭开〈红楼梦〉作者之谜》的文章,戴先生是国内最早提出“二书合并”论的学者。至1999年相关《红楼梦》成书过程研究的论文将近百篇,例如:周绍良先生的《曹雪芹旧有风月宝鉴之书》,吴世昌先生的《风月宝鉴的棠村序文钩沉与研究——对于〈红楼梦〉成书过程的初步探讨》,刘梦溪先生的《论〈红楼梦〉的书名演变》,薛瑞生先生的《关于两书合成〈红楼梦〉的思考》等等。“一稿多改”论曾在红学界占据着主流地位,随着“成书问题”研究者的与日俱增,相关领域的文献资料被发现,“二书合并”论的研究也越来越成熟,影响也越来越大。如今“二书合并”论与“一稿多改”论已经形成了“双峰并峙,二水分流”的局面。

此文摘录自:马经义著《中国红学概论》 四川大学出版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