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庾信道士步虚词十首东晋南北朝北周文化 |
一
浑成空教立。元始正图开。赤玉灵文下。朱陵真气来。中天九龙馆。倒景八风台。云度弦歌响。星移空殿回。青衣上少室。童子向蓬莱。逍遥闻四会。倐忽度三灾。
二
东明九芝盖。北烛五云车。飘飖入倒景。出没上烟霞。春泉下玉溜。青鸟向金华。汉帝看桃核。齐侯问枣花。上元应送酒。来向蔡经家。
三
归心游太极。回向入无名。五香芬紫府。千灯照赤城。凤林采珠实。龙山种玉荣。夏簧三舌响。春钟九乳鸣。绛河应远别。黄鹄来相迎。
四
凝真天地表。绝想寂寥前。有象犹虚豁。忘形本自然。开经壬子世。值道甲申年。回云随舞曲。流水逐歌弦。石髓香如饭。芝房脆似莲。停鸾燕瑶水。归路上鸿天。
五
洞灵尊上德。虞石会明真。要妙思玄牝。虚无养谷神。丹丘乘翠凤。玄圃御斑麟。移棃付苑吏。种杏乞山人。自此逢何世。从今复几春。海无三尺水。山成数寸尘。
六
无名万物始。有道百灵初。寂绝乘丹气。玄明上玉虚。三元随建节。八景逐回舆。赤凤来衔玺。青鸟入献书。坏机仍成机。枯鱼还作鱼。栖心浴日馆。行乐止云墟。
七
道生乃太乙。守静即玄根。中和炼九气。甲子谢三元。居心受善水。教学重香园。凫留报关吏。鹤去画城门。更以忻无迹。还来寄绝言。
八
北阙临玄水。南宫生绛云。龙泥印玉策。大火炼真文。上元风雨散。中天歌吹分。灵驾千寻上。空香万里闻。
九
地境阶基远。天窗影迹深。碧玉成双树。空青为一林。鹄巢堪炼石。蜂房得煮金。汉武多骄慢。淮南不小心。蓬莱入海底。何处可追寻。
十
麟洲一海阔。玄圃半天高。浮丘迎子晋。若士避卢敖。经飡林卢李。旧食绥山桃。成丹须竹节。刻髓用芦刀。无妨隐士去。即是贤人逃。
庾信《道士步虚词十首》
一
浑成空教立。元始正图开。
赤玉灵文下。朱陵真气来。
中天九龙馆。倒景八风台。
云度弦歌响。星移空殿回。
青衣上少室。童子向蓬莱。
逍遥闻四会。倐忽度三灾。
二
东明九芝盖。北烛五云车。
飘飖入倒景。出没上烟霞。
春泉下玉溜。青鸟向金华。
汉帝看桃核。齐侯问枣花。
上元应送酒。来向蔡经家。
三
归心游太极。回向入无名。
五香芬紫府。千灯照赤城。
凤林采珠实。龙山种玉荣。
夏簧三舌响。春钟九乳鸣。
绛河应远别。黄鹄来相迎。
四
凝真天地表。绝想寂寥前。
有象犹虚豁。忘形本自然。
开经壬子世。值道甲申年。
回云随舞曲。流水逐歌弦。
石髓香如饭。芝房脆似莲。
停鸾燕瑶水。归路上鸿天。
五
洞灵尊上德。虞石会明真。
要妙思玄牝。虚无养谷神。
丹丘乘翠凤。玄圃御斑麟。
移棃付苑吏。种杏乞山人。
自此逢何世。从今复几春。
海无三尺水。山成数寸尘。
六
无名万物始。有道百灵初。
寂绝乘丹气。玄明上玉虚。
三元随建节。八景逐回舆。
赤凤来衔玺。青鸟入献书。
坏机仍成机。枯鱼还作鱼。
栖心浴日馆。行乐止云墟。
七
道生乃太乙。守静即玄根。
中和炼九气。甲子谢三元。
居心受善水。教学重香园。
凫留报关吏。鹤去画城门。
更以忻无迹。还来寄绝言。
八
北阙临玄水。南宫生绛云。
龙泥印玉策。大火炼真文。
上元风雨散。中天歌吹分。
灵驾千寻上。空香万里闻。
九
地境阶基远。天窗影迹深。
碧玉成双树。空青为一林。
鹄巢堪炼石。蜂房得煮金。
汉武多骄慢。淮南不小心。
蓬莱入海底。何处可追寻。
十
麟洲一海阔。玄圃半天高。
浮丘迎子晋。若士避卢敖。
经飡林卢李。旧食绥山桃。
成丹须竹节。刻髓用芦刀。
无妨隐士去。即是贤人逃。
【步虚词】
步虚词,又称步虚洞章,步虚歌、步虚子,简称“步虚”,是道家斋醮时娱神的乐章,《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说:“其章皆高仙上圣朝玄都玉京,飞巡虚空所讽咏,故曰步虚”。步虚犹言飞升,道家指神仙飘渺虚步轻举之状。步虚词所配乐曲,由模拟仙人步行虚空诵经声而来。《山堂考肆·征四》引《吴苑》:“陈思王(曹植)游鱼山,忽闻崖里有诵经声,清远寥亮,因使解音者写之,为神仙之声。道士效之,作步虚声。”这种声曲为汉魏乃至唐乐府所采纳。唐吴兢在《乐府古题要解》卷下载:“步虚词,道观所唱,备言众仙缥缈轻举之美。”《道臧》洞玄部赞颂类收有《玉音法事》(此书编纂于北宋时期)三卷(第333册)卷上、卷中收有以曲线记谱的步虚词,每字下便注有音符腔调。曲线记谱是一种古老的记谱方式,《汉书艺文志》称其“声曲折”,一唱三叹,衬词较多,具有南曲风格。后世道士斋醮,散花烧香、绕坛吟诵的多是步虚词章。步虚词为道教重要声乐之一,据任半塘考证:它在最初它曾吸收一部分佛曲,后演化为独立的声乐系统,“《唐会要》于林钟宫(即道调)列《步虚》而个宫调之所属显然为道曲者,不下二十曲。其声一部分仿梵呗,用云璈、笙、磬诸器,以缥缈清远、纡徐寥亮为主,有别于一般俗乐。然歌者由道士而女冠,而女伎,则仍然与俗乐混。清《九宫大成谱》犹以七绝之辞传其声。”(《唐声诗》第十三《步虚辞》)
步虚词起源一说起于东晋,一说起于南北朝时期。据《崇文总目》四“道家类一”列《灵宝步虚辞》一卷、《步虚洞章》,其中的《步虚词》为东晋道士陆修静所撰。署名陆修静所撰的《太上洞玄灵宝授受》,也收录此《步虚辞》,故有人据此认为《步虚词》成于东晋时期。另一种说法认为步虚词成于唐之前,约在南朝梁、陈时期。这由《洞玄灵宝玉京步虚经》收有《洞玄步虚吟十首》(又称《灵宝步虚》)、《空洞》一首(见《道臧》330册“养”字门上,引《玉音法事》)可证。《步虚词》的文字体式与北周时庾信《步虚词》相一致。每句五个字,句数不定。内容是对天上仙宫以及道士举行法事的描绘,如:
唐代道教因皇室的重视,道教音乐诗歌得到进一步发展。唐玄宗曾令宫内乐工以及道士、大臣作道曲与歌词,如令太常卿纬绦制《景云》、《九真》、《紫极》、《承天》、《顺天乐》、《小长寿》六曲等;他自己也亲创道曲并教授于乐工、道士。《册府元龟》卷五十四载:(天宝十年)“四月,帝于道场亲教诸道士步虚声韵。”由于他的努力,使《步虚词》“平上去入,则备体于正声;吟讽抑扬,则宛仍于旧韵。使咏之者审分明之旨,闻之者无伪舛之嫌。”(元辨:《谢亲教道士步虚声韵表》,见《全唐文》卷九二七)步虚声首先作为宫廷乐曲之一,渐遍及当时全国的道观,而后则及女冠、女伎,普及民间成为俗唱。据刘复辑《敦煌缀琐》记载:唐时“观内有妇人,号名为女冠。朝朝步虚赞,道教数千般”。薛涛也在《试新服裁制初成》中说:“长裾本是上青仪,曾逐群仙把玉芝。每到宫中歌舞会,折腰齐唱步虚词。”足见《步虚词》到了薛涛之时,《步虚词》演唱时还伴有舞蹈。在唐代,唱《步虚词》时,能以辨别平上去入为“正声”。
《步虚词》作为一种诗体在唐代已基本形成。从南北朝时道士斋醮所用步虚歌词,到唐敦煌道教斋醮的文献里出现的《神咒步虚咏八首》(见北图8459《洞渊神咒斋仪》),其歌词体式开始都是齐言体。即每句五言,而每首句数则多少不定。如南北朝时的《洞玄步虚吟十首》是每句五言,而句数则四句、八句、十四句不一。唐敦煌道教斋醮的文献里的《神咒步虚咏八首》,八首四十八句,每首六句;《云笈七籤》卷九十九所载的《步虚词》五首,每句五言,每首八句,共四十句。唐道士杜光庭所辑的《步虚词》二十一首(《太上黄箓斋仪》,见《正统道藏》。其中有一部分与《洞玄步虚吟十首》相同),每首则八、十、十二、二十二句不等,每句五言,句式与庾信的《步虚词》相同。杜光庭所辑的《步虚词》今举第一首,可见一斑:
道士所用的《步虚词》基本上是较成熟的五古形式。从六朝的庾信开始,到唐宋,《步虚词》的作者由道士扩展到帝王与诗人。隋炀帝杨广作过《步虚词二首》、宋太宗、宋真宗、宋徽宗都亲制《步虚词十首》,宋人张商英编辑《金箓三洞赞咏仪》时,将其收录,宋徽宗的《步虚词十首》配有乐谱收录《玉音法事》卷下,一直为后世道教举行斋醮仪式时所用。刘师培在《读道臧札记》中,指出,宋太宗、宋真宗、宋徽宗所制道教赞颂词章:“虽系道场所讽,然词藻雅丽,于宋诗尚称嘉什。”
唐代“步虚词”虽配乐歌唱,但尚属乐府而非曲子词。唐五代词曲兴起后,《唐词纪》已将苏郁、刘禹锡、施肩吾、高骈、司空图的《步虚词》收录为“唐词”。任半塘在《唐声诗》下编第十三章中说:“自唐代道家与俗家竞唱《步虚》后,其辞乃由齐言渐入杂言,此项杂言调在唐仍曰《步虚歌》,在宋已另创《步虚子令》,并曾流入高丽,亦有入《望江南》或《西江月》等调者。”由齐言变为杂言,始于唐李德裕,他的《步虚词》如:
元代道教分为全真、正一两派,道曲音乐风格稍有不同。明代道教经过整饬,斋醮科仪逐渐规范,清代沿袭明代旧制。但道乐与地方民间声曲相融合。《步虚词》一是尊用规范旧制,另一方面则与词曲相结合。宋以后道观斋醮一般都尊用《玉音法事》中的《步虚词》,文人所作《步虚词》。其体式不超过诗与词曲两种,如金元好问《步虚词三首》是七言绝句。元代虞集、韩明善、马虚中刘汝弼等人的《步虚词》皆为五言体,而张献的《效吕洞宾步虚词》、袁桷的《迎真送真词》却为七言绝句或七古体式。明宋濂《步虚词五首》是五古,而刘基的是五言排律体。其他也有以《西江月》词体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