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BBC《文艺复兴》第一季第三集《The Baptism of Christ》观后

(2011-10-29 00:51:29)
标签:

bbc

文艺复兴

西哲

杂谈

分类: 西哲随想

BBC《文艺复兴》第一季第三集《The Baptism of Christ》观后

BBC《文艺复兴》这一专辑的主要内容是Mathew Collins 对文艺复兴三幅传世之作的解读:《The Garden of Earthly Delightsby Hieronymus Bosch,《The Madonna of Meadowby Raphael以及《Baptism of Christby Piero della Francesca

在第三集中Mathew Collins对《Baptism of Christ》的解读大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最开始的简介来自从历史的角度(the historical perspective),亦即耶稣与当时犹太王国的另外一位弥赛亚约翰相遇并接受神圣洗礼。但是Collins 接着说,Bosch真正关心的并不是历史版本中的约翰与耶稣,而是biblical version(圣经版本)中的教义解释1。关于耶稣的洗礼,福音书中的介绍寥寥无几,而Bosch的艺术创作,则延续了基督教艺术对这一极具宗教象征时刻的解读方式。借助画中的鸽子(the dove—Holy spirit)及画之外God的图像,与从God发出的将圣灵、圣子连接起来的的神光,Bosch用视觉艺术形象化地诠释了教义中的三位一体概念。(Collins说在耶稣的洗礼内容是新约中三位一体概念的首次提出的,而事实上真正明确提到三位一体概念的只有《约翰福音》。顺便说一句,后来的基督教神学奠基人奥古斯丁将三位一体工作系统贯彻到人的心理经验研究之中)

其次,就作为Son的圣子来说,画中Jesus完美的身体形象也具有文艺复兴时代特有的时代精神。耶稣降临人间,是天启作为尘世生活可以理解的形式出现的。因此除了基督教义方面类似奥古斯丁对三位一体概念的奠基性发展工作之外,当把对于天启本身的理解通过画笔用形象化的方式表现出来时,信徒便要同时兼顾内隐的宗教精神与耶稣本人形象的physical feature(人体特征)了,而正是在后者上,凝聚着不同时代对尘世(earthly world)的不同理解。但是对尘世生活的表现形式还不仅止于耶稣本人,还必须拓展到与神圣洗礼有关的周围世俗世界的描写中去。对此Collins集中提到有图画之中的空间感(他称赞为画中的delicacy of space),包括稀稀松松的云朵(wispiness of the clouds)、流注头顶的细腻的洗礼圣水、耶稣头顶与水器之间的精细的距离、头周围的光环、人体上缠绕的微纱、头顶树叶的弧形。

那么文艺复兴时代艺术作品究竟如何理解包括所有这些事物在内的宇宙世界呢?

Collins在纪录片中的下列解说词大概是对这个问题的最好的回复:“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除了天马行空地幻想宇宙的宽广之外,也开始尝试着理解宇宙中的物理法则”,即当时的艺术作品中同时包含了对尘世生活或宇宙的理解的幻想维度(the cosmic)与科学的现实维度(the scientific)。如果说现代艺术作品中对尘世(the earthly world)的理解主要是站在the Scientific一端的话,Collins随后介绍的中世纪早期基督艺术作品则完全站在另一端(the cosmic)。中世纪早期的基督教义把希腊最杰出的天文学成就完全扫地出门,而代之以古犹太教的宇宙观:“宇宙是一个封闭的大盒子或者大帐篷,天是盒(篷)盖,地是盒(篷)底;圣地耶路撒冷位于(篷)底的中央,日月星辰悬挂在盖上。”2]而充斥在天与地之间的这个世界在基督教看来不过是上帝凭借意志创造出来的,上帝与物质世界之间的来对立自违背上帝的堕落精灵的有限意志与上帝无限意志之间的对立。宗教价值是基督教对上帝与人之间所存在的宇宙世界的解释的唯一出发点。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会理解为什么在影片中那座5世纪出现的为哥特国王建造的mosaic 中,利用色彩对比(耶稣基督与十二使徒)与圆形pattern中的接受洗礼的上帝之子虽神圣依旧,但其对其身体的描述和周围尘世事物的刻画被创作者轻描淡写的原因了。

Collins也提到了画中耶路撒冷和胡桃树的原型,所有这些——重要的或者次要的——都构成了Bosch用以表征耶稣神圣洗礼的全部内容。画家画笔所记录下来的这些信徒用以理解上帝的内容,包括基督教义之内的理解方式,也包括流淌于正统教义之外的艺术家私人的理解方式,而后者是与时代有关现实(the reality)密切相关的。中世纪艺术创作在基督教眼中不过是变相传播福音的一种形式而已,艺术家的地位也只限于是低贱的工匠(craftsman);而在人的地位得到高歌的文艺复兴时期,“艺术本身被当作一门知识看待”,当作人从上帝继承而来的智慧与官能协同创作的成果来看待,艺术家也拥有自己独特的地位,成为Collins所说的哲学家了。

笔者曾经提到从终极力量的天文观测与个人生活之间可游动的宇宙观空间来认识古希腊的自然哲学家,宗教生活发展到罗马帝国前期的确有些支离破碎,然而基督教从崛起到成为罗马国教再到控制欧洲的罗马教会的历史过程实际上是西欧的社会生活重新宗教化或者一神化的过程。前文提到的中世纪早期的宇宙观后来随着希腊著作的涌入而被亚里士多德和托勒密的精密的天文学图景取代了。假如说古希腊自然哲学发展动力是来自古埃及、古巴比伦天文几何等外部“技艺”的话,中世纪晚期神学体系的分裂同样得益于来自阿拉伯帝国的被出口转内销的亚里士多德体系及其变种阿维罗伊体系。本来,正式奠定基督教的宇宙观的欧利根已经用新柏拉图主义的物质精神化思想完成了对教义创世说的包装,基督神学集大成者奥古斯丁也沿用此说,但在中世纪晚期,除了竭尽全力将亚里士多德的世界体系与基督神学体系合二为一的托马斯之外,司各脱为代表的Franciscan派与奥卡姆的唯名论派却将希腊哲学与神学之间的距离越拉越大。这样,同古希腊时代一样,虽然终极力量与个人生活的直接关系牢固依旧,但随着教会在解释世界方面垄断权力的破产,宇宙观或者对现实世界的解释同样出现了一个开放的知识空间,有关earthly world 的《The baptism of Christ》对medieval mosaic work的替代,便是这个开放空间历史发展的最好证明。当然,真正给予教会致命一击的哥白尼学说也可以放在这个视野下进行理解。

 

1]关于二者的区别,参见高峰枫:《耶稣的继承者》,载《读书》,2011年,第2期,页128

2]吴国盛:《科学的历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页185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