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pi论坛-否定上杆扭矩
(2011-11-25 17:28:47)
标签:
高尔夫教学体育知识/探索 |
看到午后小河文章的时候,正想记下与tpi相关的一些事。
今年tilesit论坛,钟惠邀请我再来听听。因忙于训练管理,同时,认为这个论坛主要是谈论商业教学方面的内容,和我们的工作没啥关系,所以推辞了。但我们这里,王立难却盛情,抽时间去了。
没曾想,tpi有个人也在论坛上讲了一些问题。我们发现,tpi已经不再追捧那些PGA教练们编造的自以为是的说法,比如,上杆时要构成什么扭矩之类的胡扯。
打从JimMclean弄出个X-factor的概念后,很多洋教练,土教练,或者假洋教练们,就开始鼓吹“稳固双髋”,拧转双肩(其实那连“肩”都不是,只是肩峰连线而已),在肩髋之间构成“扭矩”,“储存了能量”,搞得一堆人不断练习拧腰。更有甚者,腋下夹个毛巾,限死肩关节运动,然后用力拧腰。很有些“自残”的味道,实在荒唐。以前说过有个南方球员,在这个x-factor伟大理论指导下,搞到四个椎间盘突出,终身不能打球。
这回,tpi总算承认这个上杆扭矩没有意义了。tpi团队十几个人,生物力学专家还是有的。继续追捧什么上杆扭矩,就太对不起自己的学问了。
陈方灿博士本人也是美国生物力学方面的博士教授,本来对高尔夫专项不了解,但,我们讨论技术问题和体能训练方向时,听到扭矩这个说法,也感叹其“莫名其妙”。
tpi也谈到下杆时会出现“扭力”,(或者是“扭矩”?没去现场,加上翻译如何翻的也不知道。)这个说法正确,但不完整。
的确,整个挥杆过程中,双肩双髋两个连线间会形成一定程度的夹角。国内的体育科研层面,称其为躯干扭转角。这个扭转角,由双肩围绕胸锁关节的分别独立运动,和数节脊椎(主要是胸椎)间的自由度等构成。其作用,一方面构成下杆时的躯干超越肩臂腕环节,产生逐级加速传递角动量外,一定的“扭力”也可构成躯干(主要是背阔,胸大肌锁骨部)与上臂肌肉间快速拉伸,肌腱受刺激后,出现单突触的反射式收缩,极大提高关节释放速度的现象。这个现象属于所有投掷类项目,乒乓网羽等项目中普遍存在的,是上肢鞭打动作的最基本形式。不知怎么一到高尔夫牛人嘴里,就成了了不起的x-factor了。
我们自己的生物力学实验室也对躯干扭转角进行完整测量,主要用于判断球员完成技术动作时,其骨盆转动的速度,超越程度等,来标定技术动作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有个课件,小麦的骨盆转动角速度能达到700多°,业余球员大概只有这个的一半。但这并不证明小麦比业余球员“腰好”,只是说明其双髋部运动方式合理,骨盆转动时,不产生无谓的阻力,同时,拮抗肌也能立即放松。
如果,业余球员们打算学会快速转动骨盆的方式,并不难,找个太极教练学学太极就能明白是怎么回事。尤其是,你如果再去在上杆过程中找什么扭矩的话,你绝对学不会快速转动骨盆。
最近,我们测量的一批国内职业球员中,大都出现右移髋关节,卡死,再左移回来,继续卡死,这样做,姑且不论运动伤害,骨盆是绝对转不快的。难怪打不远还一身伤。
王彤很过瘾,他左腿踢球“残疾”后,只能用右髋来策动躯干旋转,他谓之“别人是澳式打法,我时残澳式打法。但不论什么澳式,髋关节损伤是肯定的。”呵呵呵呵。
是次论坛,王立回来也通报:很想就一些技术问题进行深入讨论,无奈翻译不理解技术术语,变成驴唇不对马嘴。还有,tpi对推杆的“轮胎”理解,扔飞盘等等。恰恰在我们这里,是初级运动员必须每天进行的诱导训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