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国内外测试方式的比较..等等

(2010-08-01 19:55:16)
标签:

高尔夫

教学

知识/探索

娱乐

体育

最近天热人懒。赶着写赛前训练计划外,公司又有商务的事情。所以,没写东西。忘记了“勤笔勉思”四个字。

 

突然,电话报告,打篮球扭伤膝盖。急忙安排他去见相熟的运动医学专家诊治。好在没有伤及半月板。估计怎么也需要2周才能完全恢复。

 

天气炎热,训练负荷那样大,居然还去打篮球,简直愚蠢!疲劳状态,一个微小的过载就能造成无以挽回的运动伤害,从而结束运动生命。

 

记得我自己,那年在美国和一群洋孩子打篮球,扭伤右膝,从此,我的网球生涯基本结束,因为失去了急跑急停的能力。13岁开始的专业化学习成果毁于一旦。

 

这样,指导课可以不上了,其他人也已经归队。所以,有闲暇考虑下该记录的内容,以备后续做详细说明:

 

1.       左扎的解决一般会对应着右直的出现。这个在训练过程中属于合理现象。成因就是最难解决的左腕角的“限死自由度”问题。看这次出国测试的报告,与去年国内测试结果比较,左腕角问题仍然没有任何明显的进步。是时候解决这个问题了!对照下这次新科the open冠军oosthuisren,看那个左腕角的收缩伸展释放有多自由?没有这个能力,在国际赛场上是站不住脚的。训练方法上,需要一些强化诱导手段,加重器械负荷、轻负荷,要同时进行。不行就找网球队教练来咨询下反手挥拍的训练方法。

2.       国内国外测试方法的比较:大致看来,国内比tpi的测试手段还先进些。表现在,

 

采样方面,我们的“大国体育”比那个商业机构有钱得多,设备方面要先进不少。我们是“有钱了。买两个馒头,吃一个,扔一个。”

分析手段方面,我们更加注重全面分析各个关节角速度的变化,并能使这些数据与力-力矩的分析结合,来产生更为全面的分析结果。反观国外,kinematic和kinetic并未融合。Tpi只是做了骨盆,上躯干(胸腔),左臂(lead ARM)和杆身四个环节或关节的时序分析。

在基础运动医学理论应用方面,tpi虽然已经确立“鞭打效应”是挥杆原理,但仍在68年的“三个磨盘”的基础上“转磨磨”,几乎所有的测试都在围绕这三个环节的相对运动来展开。而我们则没有这样的思想包袱。有趣的是,三个磨盘理论可解释不了“太极”“混元”等东方传统武术中,构成远端速度的过程。不过,老外也开始练太极了。迟早他们会醒悟过来。

在数据积累方面,那就是我们最大的“恐怖”了,人家有全球最好的100个球员的数据。我们有什么?算上周兴龙老师和我安排的“预备性实验”,只不过7例。可以用于统计的数据都不够。

3.       特别鸣谢周易老师!写个今年的数据统计表在博客上。正巧,我们在讨论下个阶段的统计测试内容。一方面确实需要,同时也为了帮助一个研究生写论文,具体需要采集的参数一直没有确立,您那个表太好了。就按那些个参数做统计了。而且还有一线球员的比较值。太棒了,俺收藏了。您去黄山主持,这个可是本钱。国内没有这个方面的“沉淀”。

 

不过,敬请告知数据来源和采样方法。谢谢谢谢。

还有,我们知道,一堆数据并不就“科学”了。某些港台同志,可能对于“假设-实验设计-数据采集统计-逻辑推理、验证”的科学基本概念还没有建立概念。

 

4.       身体稳定性问题,stability,与什么身体能力相关?有几个指标,俯卧撑、单腿下蹲、坐姿转身,哪一个关联性最显著。这个和具体“练什么”有莫大关系。以往是健身球俯卧撑,单腿5连跳,弹力带牵拉等量进行,属于眉毛胡子一把抓。不科学。这个需要参考国外的测试方法展开研究。

5.       似乎还有许多需要记录的事情。居然想不起来。“勤笔”也不能“勉思”了。很讨厌。

 

对了,有关少年学球的故事,有空也该记一下:看看这个逻辑:

家长打球-...

让孩子打球-....

打得不错,于是认定为天才苗子-..........

天才要尽早培养,还要送出国培养-.............

在国外打个冠军之类的(对于外国孩子,高尔夫是远不如篮球棒球橄榄球那样好玩的游戏)...

国内媒体大肆报道,希望之星诞生了....

家长踌躇满志,以为,新的伍兹已经诞生了.....

 

竞技体育,你们理解了吗?!

 

 

Yw来电话,问是否测过他的挥杆时间,节奏等指标。回答:1200毫秒。他问,是否在业余范围呢属于“领先”了?回答:

1.  节奏这词,按老刘的说法,是“常常被人拿来装大师的词汇”。哈哈,这句话实在是妙不可言。俺不是大师,是山寨寨主,正到处捉压寨夫人呢。所以,谈不了什么“节奏”。

2.  快与慢不是这个问题的全部。总时间只是一个参数。它与人体的能力和结构有关,简单说,你一个龙钟老人怎么和“午休人”比快慢(他1000ms, driver触球了);小儿学步,小步子迈得挺快,然后吭哧一跟头,哇哇大哭,“快”有何用?基本上,如果没有很好的快速肌工作能力,爆发力不足,自然达不到那些一线球员的时间统计均值。

3.  另一个更重要的问题,是在这个总时间内,完成各个身体运动阶段所占用的时间,我们用它们的时间比值来作为衡量标准。上挥杆下挥杆时间,过渡时间,预张完成所用时间,收缩到各个关节角最小所用时间,关节角释放到触球时间…这些指标说明了挥杆的合理性,效率,重复性等,是综合性衡量挥杆质量的更重要的指标。这个时间比值不对,你的肌肉根本没有按照肌肉工作的合理过程来工作。如同参加阅兵训练,刷得一声高抬大腿,却迟迟不落地,这属于“演艺”活动,打仗是不行滴。

比如,你挥杆开始时,因为人与杆的静力平衡感知没有建立,“硬生生”将杆子举起来,自然上挥时间就长了;下挥还要进行各种补偿,下挥时间也会长些。所以,这些比值是比总时间更重要的指标。(注解:过渡时间:第一个身体环节开始回转与杆头开始回转的时间差。这个值大,表明你“二次拧紧”超越器械的能力挺不错,当然也不一定,还有些别的因素。)

4.  还有,快与慢的辩证关系,按欢乐权老兄的教导,“慢即是快“。你没有他那10年太极功力,如何理解得了?

5.  许多同志以为“慢”属于“节奏好”,因为许多一线球员说要慢,“教练”说要慢,“大师”说要慢。可那帮一线球员个个快得不得了。权哥哥“慢就是快”,也是快得不得了。这太让某些人“纠结”了。

6.  最后,没有进行过完整的平衡和“习服”训练,太快了,先晕菜!哪里还记得目标?小刘训练那么完整,刚达到这个时间时,不也心里惴惴不安的。而老J同志,根本不快,却觉得“怎么那么快”。

7.  昨天王老师已经测得你的挥杆杆头速度到达110了, 夫复何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胜利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