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这些日记都是讲义的初稿,用以征求意见。没有任何“扫盲”的企图和“扫盲”的作用。扫盲只是与网友们之间的私人“玩笑”。新浪编辑又给乱起标题!抗议)
先回复留言:
绿野:
1.
高尔夫方面的tips、秘籍、各种高人名人的介绍总结等,汗牛充栋。但对最最基础的“挥杆常识”却鲜见有系统的介绍。原因大约是这些常识很大程度上,与看上去“神秘、玄妙”的高尔夫挥杆,和“明星大牌”们美丽的挥杆,没有直接联系。
2.
写这些东西是讲义的初稿,很大程度上在等待“反馈”。即,发现问题以便在教学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式。很希望从认真学球的朋友们处得到意见和帮助。所以,任何反响对我来说都是有益的。自负,逆反,无法深入…等等思维状态在
14-17这个年龄段的学球者中,以及我国现在的很多球手中普遍存在。除生理和个性原因外,造成这种状态的原因还是基础知识和思维能力的训练没有系统完成。解决的办法我认为还是要从“扩大知识面”入手。
3.
有关“蹬”的采用,其实缘于有偿提出的问题:很多描述动作的词汇国内没有翻译过,该如何使用这些词汇?以便建立一个统一的沟通平台。我的回复是“尽量采纳国内运动生物力学等教材,课件中通用的词汇”。“蹬”在词义上的确有“强烈、迅速用力”的味道。而高尔夫的应用中,“蹬”的过程则需要配合挥杆幅度和各人身体条件做“渐进”,相应地延长做功时间。但是,如果使用“踏步”,从博士的回复中了解到,这个词的误导性更大。最后还是决定“学院派”一些,使用“蹬伸”这个词。仔细体会,这个词还是挺好的,有踩踏,也有膝关节的伸展。因此,这个“蹬”是在“蹬伸动作”这个体系中的“蹬”。您提到的“坠”弄不好争议更大。或许武术中常用这个词,比如“千斤坠”,但那好像只是迅速下蹲。咱不太懂。
博士:
1.
您在communication这个方面有过专门研究吧?把“沟通”的整个过程和相关的variables几句话就列清楚了。了不起。
2.
释放的问题,我有和您同样的“倾向”。在设定工作目的—“将球击向目标”后,考虑整个工作过程的分阶段工作目的,其中最后的工作环节是“提高杆头速度”,即出手速度,也就是“释放”。其他工作应该依序对这个最后环节提供“结构和能量的准备”。眼下时间较紧,有关“释放的本质”之类,等等再写。
继续上篇日记中杆头-球的物理过程描述:动量守恒,打击时间,甜点,气球的挤压与杆面控制..等
4.
继续加深对碰撞这个过程的理解。我们来做个中学的物理题,设若有个铁锤重300g(类似杆头的重量,自1.5米处自由落下,碰撞到地面一个铁板上,我们计算下铁锤对铁板的作用力。此时只有重力和铁锤对铁板的冲力在起作用。铁锤下落到铁板上时速度为根下2gh,我们计算得到冲击力N和铁锤重量的比值=1+0.55/(t1-t0)。如果碰撞时间是万分之五秒,(像高尔夫的杆头-球作用时间一样)。这个比值将达到1101。也就是说,300克的铁锤,自由落下后对铁板的打击力是330kg(3000牛顿)。这比铁锤的重量超过1100倍,换句话,铁锤的重量基本可以忽略。所以说,我们在击球时,如果“暴打”球,也就是说以人力加大打击力度的努力,与杆头与球之间已经形成的相互作用力相比较,实际上效果是微乎其微。所以,我们庆幸我们的骨头不太硬,又有肉包在上面,延长了打击时间,否则,即便是一个杆头掉下来砸在你的脚上,也是骨断筋折。
5.
有关打击时间,还有另外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远古时期的恐龙,体长30米,它的尾巴即使被咬掉,也大约需要2秒多的时间,疼痛感才能传递到大脑。高尔夫的杆头-球作用时间只有万分只五秒,我们的神经把触球的感觉传递到大脑所用的时间与真实的触球时间的差别,恰如恐龙被咬掉尾巴后的传递时间差。也就是说,当我们感觉到触球时,球早已被“触”,并且早就离开杆面飞出去了(long
gone)。结论是,通过操作(manipulation)触球来达到控制球的企图也是毫无作用的。某些人“感觉”触球出现偏差,赶忙进行修正。那是在自欺了。令人疑惑的是,如果“触球”是无法控制的,职业球手们所谈的控制击球,做球等,又是如何完成的呢?实际上,当我们平常练习挥杆是,如果有意识地对杆头、杆面进行某种形式的控制,球的飞行会出现某种特定的轨迹,长期练习后,“这种特定地控制形式”就和球的“这种飞行轨迹”在大脑中产生了关联而形成记忆。简单说就是,球手“知道并记住了”,如果“这样”挥杆,球就会“这样”走。(这里需要再次强调“正确握杆”的重要性,和“正确的握杆训练方法”的重要性。“正确握杆”的目的绝不仅仅是“有效传递动能”到球杆上,它更重要的工作是:帮助球手有效地、敏锐地,传递杆头运动轨迹和触球感等信息到大脑中,以便尽快在人脑中建立起“杆头轨迹-触球感觉-球弹道、落点”的关联关系。俗话说的“球感好坏”就是这样形成的。请记住,没有一双“巧手”,就不要谈成为好的球手。一个教练,只懂得或只教授握杆的形式是不称职的。必须明白这些道理并采用最有效的方式来训练学生的握杆。)
6.
以前的章节中,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握杆的基本要求,对4个压力支点(pressure
points)的作用也有了一定认识。现在我们通过对“杆头-球”的相互作用过程进一步理解握杆支点,以及触球感,甜点…等概念和涵义。首先需要考虑的是,什么是“触球感”?先看看“手”在触球时的受力情况,除重力外,这里有三个力:第一个力是左腕释放-“打直”时,杆头围绕人体虚轴旋转时因离心作用,产生“离心力”(人对杆头向心力的反力),为对抗离心作用,握杆手指上产生摩擦力;第二个是杆身弹性形变和恢复时造成的手指压力变化。第三个力则比较复杂,牵涉到杆身的“软和硬”。当杆身较硬时,我们近似将“双腕-握把-杆身-杆头”组成的系统,绕腕关节摆动看做“刚体的转动”过程。应该注意到,这个刚体系统在随意改变握杆位置时,其转动惯量都发生变化。我们试用两根手指轻轻夹住握把的尾端,让整只球杆在重力作用下吊在手指上。从手指夹住的地方垂直画一条直线,(此直线不可能与杆身轴线重合)它将通过杆面上某一个点(通常在杆头趾端靠下的部位)。它标明了整个球杆的重心位置势必在这条线上。将此线称为:甜点线。不同的球杆这条线通过杆面的位置不同,当然,手指夹住握把的位置不同,这条线也略有不同。当杆头与球碰撞时,如果该线的运动面恰好通过球的中心。我们会获得一次挥杆平面上的(on
plane)“对心碰撞”。此时,球杆在挥杆面上“非受迫性”自转的可能最小。手指因而不会感觉到球杆在手指中有拧转的倾向。同时,杆头触球点产生的反作用力,对于不同的握杆手指压力支点,产生的压力都有轻微的差别。(具体的计算,如果有兴趣并对转动惯量概念有基础的同学可以参看图示的计算,T1,T2的大小不同,其中手的重量按国内的一般参考值,计算为0.64X体重,因而双手重量约为0.8到1kg)。其中,如T1
-
f=0,触球点成为“击打中心”,手腕受力最小,“感觉”触球最扎实。“打中甜点了”。对于“软”的杆身,则将“手-杆系统”看做是“鞭”结构,杆头只是最后的鞭梢环节,“甜点”就是杆头质心。联合上述谈到的受力情况,甜点必定是通过球杆重心线上,同时在触球时,腕关节基本感受不到击球反作用力的那一点。或者当杆身相对软时,就是杆头的质心。总之,杆头的甜点只有一个,位于杆头中的某个位置,与握杆的位置,杆身的弹性都有关。决不是杆面上某个区域。目前市场上球具商推出多种球杆,利用杆身弹性,扭矩,杆头饶杆身的转动惯量等参数进行配比,使杆头做未击中甜点的触球时,球杆发挥自平衡能力,达到“感觉上的”甜点被放大效果。实际上,这样“放大的甜点”对于打算成为职业球手的人,没有正面作用。它并不能帮助球手认真体会甜点位置,并通过“甜点击球”获得最好的“扎实触球”(solid
impact),并由此发挥最大的距离。本侯根使用的“低科技”球杆,一样又直又远。另外,有经验的球手喜欢使用较硬的球杆,也缘于不同握杆支点能够清楚感受到触球后,压力的轻微变化,而增强了控制感。
7.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