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了都要爱
——谈《色戒》里爱的主题
文/临风
李安导演的电影《色戒》,是根据张爱玲的同名小说《色戒》改编。
小说《色戒》讲述了一段暗杀汉奸的故事。王佳芝是学校剧团的当家花旦,在学校里演一些慷慨激昂的爱国历史剧,上座也还不坏。以邝裕民为首的几个学生形成了一个小集团,目标是通过美人计诱惑、暗杀一个叫易先生的卖国汉奸。诱惑的任务,就由王佳芝来完成。小集团里只有一个很丑的男生梁闰生有性爱经验,因此王佳芝只好跟他床上实习,尽管内心里很讨厌、很看不起梁闰生这个人。长达两年时间的这次暗杀行动,布置得很周密,王佳芝最后成功地把易先生引到一家珠宝店,准备在这里下手。眼看就要成功,关键时刻王佳芝告诉易先生:“快走。”易先生夺门而出,顺利逃脱。随后把王佳芝一群人全部消灭,故事结束。
电影《色戒》在大概保留了故事原貌的基础上,也加了一些戏份。最主要、最明显、最吸引人、也最有争议的地方,是加了易先生和王佳芝的三场床戏,赤裸裸,色情而又暴力。其他也还有很多跟原文不一样的地方,比如电影用更多的笔墨重新塑造了邝裕民这么一个形象,比如多了邝裕民用刀疯捅那位副官的镜头,等等,但这些地方跟本文没什么关系,所以不一一列举。
电影跟小说,最基本的故事情节一样,大概没有什么变化,王佳芝的结局和命运是一样的,放走易先生,然后自己被枪毙。不管是电影还是小说,最让人费解和痛心的地方就是这里。几乎所有人看了这部作品都会比较难过,高兴不起来。很多人百思不得其解:“王佳芝为什么放走易先生?难道是爱上他了?”
王佳芝可是一个不容易爱上别人的人,原文里有写:“从十五六岁起她就只顾忙着抵挡各方面来的攻势,这样的女孩子不大容易坠入爱河,抵抗力太强了。有一阵子她以为她可能会喜欢邝裕民,结果后来恨他,恨他跟那些别人一样。”原文里还有一段:“那,难道她有点爱上了老易?她不信,但是也无法斩钉截铁地说不是,因为没恋爱过,不知道怎么样就算是爱上了。”
要说她一年轻貌美的姑娘,会看上这个“四五十岁的矮子”,很难让人相信,她自己都不信,我也不信。但是我相信:她有对这个男人的爱。看都看不上,还爱他,这岂不是天大的笑话?!不是有意狡辩,我的确觉得她对这个男人有爱,只不过是一种带心理问题的爱,不是正常男女之间的那种爱。
心理学上有一种人的心理比较特别,他们对爱的需求带有受虐倾向。这种受虐倾向的形成,多跟小时候父母对他们的爱的方式有关。我们可以想象一个很小的小孩,他/她对父母的爱肯定是需要的。不太可能有人不需要,除非这孩子在胎儿期就已经有了严重心理问题,是带着心理问题出生的。需要,但是总因为父母脾气不好而得不到,会出现什么后果呢?以一个女孩为例,需要爸爸的爱,但是从小爸爸就疏远她,偶尔亲近一下还带了消极情绪,甚至拿她撒气,那她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呢?很复杂,她会对这种父亲式的爱带有恐惧,但又不得不依赖。在这样的家庭环境里长大,成年以后在男女关系上她会继续这样一个模式:恐惧,但是又迷恋、依赖父亲式的那种带有施虐倾向的爱。
小说原作里没有详细交代王佳芝成长的家庭背景,电影里边对她的身世做了一点补充:母亲过世,父亲远在异国,她在香港孤介飘零,到上海又寄人篱下。看不出她有受虐的成长史。但另一个人是有的,那就是作者本人。张爱玲的父亲对她比较恶毒,一度扬言要杀死她。有一次张爱玲生病,得了严重的痢疾,父亲故意不请医生给她治病,反而硬生生地让她在床上躺了半年,怕她逃走败坏家风。有这样的父亲,在这样的环境里长大,张爱玲的心理带有受虐倾向也就可以理解。主人公带有作者自己的心理特点,这种现象是很常见的,相信读者朋友也不会对这一点感到很奇怪。因此笔者怀疑,王佳芝带有张爱玲自己的心理特点,她的受虐倾向来源于作者本人。
从作品交代的成长背景上看不太清晰,不是那么容易看出来,但从王佳芝这个人物的外在表现来看,受虐倾向是挺明显的。易先生是个矮子,而且已经四五十岁,从年龄上说差不多比王佳芝大了一辈,做父亲都完全可以了。王佳芝自己觉得易先生也没有特别把她当回事,仅仅是欢场上的其中一个女子,但是王佳芝“需要提溜着两只乳房在他跟前晃”,否则“他是实在诱惑太多,顾不过来,一个眼不见,就会丢在脑后。”每次见易先生都特别不容易,易先生是个特务头子,行踪不定,神出鬼没,经常把王佳芝安排在一个地方等他,结果一等就是几个小时,甚至都没准,等到最后他出不出现还是另外一回事。见到易先生,心理又很不舒坦,“总是那么提心吊胆,要处处留神”。
说到这里读者朋友可能会为王佳芝辩解:接近易先生只是为了将来创造机会暗杀他,是出于爱国热情,被逼无奈,也不是她有意这么做的呀!的确,我也承认有这个现实的原因,但我想说的是,心理问题跟现实里的理由从来都是不冲突的。一个人有什么样的心理问题,就一定能在现实里找到相对应的理由,比如强迫症患者锁门锁27次,他们自己都说是为了确保安全,怕上一次不小心没锁上。
回到王佳芝身上,见易先生的感觉也不是都那么坏,有获益的地方:每次见面之后,她觉得“像洗了个热水澡,把积郁都冲掉了”。“把积郁都冲掉”,受虐之后反而会暂时感觉挺爽,这可能是所有受虐者受虐之后都体会过的感受。平时不受虐,但是平时的情绪也都得不到表达,恐惧也好,委屈也好,全都只是憋在心里的;受虐的时候虽然痛,但是各种淤积的情绪也得到表达了,一定程度的释放之后,内心反而感觉要爽一些了。
如果问题更严重一些,受虐者的内心就开始麻木了,情绪不再淤积,主要是已经感受不到淤积了,没有恐惧,没有委屈,什么都感受不到。只有在受虐的时候,还能感觉到自己是活着的,因为只有在这种时候,心才会有感受。由于受虐者的内心把痛和被爱混淆在一起,所以他们会通过痛来找爱,只要有爱,只要心还活着,痛也是值得的。这就是为什么,王佳芝最后选择放走易先生,小说里有描写:她看到易先生的“侧影迎着台灯,目光下视,睫毛像米色的蛾翅,歇落在瘦瘦的面颊上,在她看来是一种温柔怜惜的神气”,她突然想,“这个人是真爱我的”,随后放走了易先生。
病人找病人,碰上易先生可能也就是王佳芝的命。王佳芝把易先生放跑,易先生并没有因此而仁慈地回报她,不但把她枪毙,而且枪毙之后是这样想的:“她临终一定恨他。不过‘无毒不丈夫’。不是这样的男子汉,她也不会爱他。”这是书里描写易先生内心的原话,“他”指的就是易先生自己。看来易先生倒是蛮了解王佳芝的心理,不是这样的狠毒,她也不会爱他。王佳芝真正“生是他的人,死是他的鬼”,命运很悲惨,但这正是她自己的爱。看了让人很难过,但也没有办法,王佳芝的情况要改变是很困难的。
这么深沉冷郁的一个故事,看了心情当然好不了,让人郁闷。但我想,这也许不是件坏事,我们有办法让自己看完了不白白郁闷。一边郁闷一边看看自己对什么地方郁闷,为什么郁闷,这样做的话,这个故事就没白看了,郁闷也就没有白白地郁闷了。当然,如果我们看这个故事就只是为了让自己郁闷,给自己找罪受,那就是在受虐了。也可以改变,不过需要再看看,自己为什么郁闷了还想看。把这些问题都搞清楚,我们就可以不用再受这部作品的虐。王佳芝的受虐没有办法改变,但我们自己的受虐是可以改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