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中国新闻周刊
中国新闻周刊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5,805,812
  • 关注人气:11,90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今天,没有诗与远方

(2013-03-04 14:08:49)
标签:

贤内助

艺术家

窘境

诗歌

远方

分类: 【每周精选】

提要:诗意,一种惬意自然的生活方式,更是对人生价值的超脱审视;远方,决定精神世界的宽广度,更是对开阔未来的期待。诗人叶芝说,“缺乏诗意,精神窘境将无可消除。缺乏对远方的想象,精神世界会日益萎缩,失去对未来的向往。”画家、茶室主人、雕塑家……今天还有他们在坚守“诗与远方”。

 

  在葡萄牙作家费尔南多·佩索阿看来,这世上最伟大的旅行家是他办公室里一个卑微的打杂小伙子。出于工作需要,他负责收集各个城市和国家的旅游小册子,包括从报纸上剪下的旅游小文章,每天沉浸在那些虚拟的纸上旅行中。佩索阿觉得,他是一个真正(也只能)摒弃外在物质条件、以心灵去旅行的人,而且,他也是佩索阿见过的最快乐的人之一。

http://fileimage.inewsweek.cn/system_push/20130304/13623626343pic_sub.jpg

  那个时候,潦倒的佩索阿正住在里斯本一间破烂的四楼斗室中,身为公司小职员,经历也乏善可陈。除了深夜的幻想之外,几乎没去过里斯本之外任何地方。然而,他关注的却是全人类。黄昏降临的溶溶暮色里,他立于四楼的窗前,眺望无限远方,等待星星的绽放。他说,"一个人也可以遥想无限。" 

 

  而在中国文化中,这种对"无限"的描述更是一个哲学母题。庄子将之形象地命名为"逍遥游":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这其中,有对人类自身肉体的超越、对世俗礼义的超越,更指精神从有限的束缚中,飞越向无限的自由中去。

  这种向往与挣脱的诗意精神,在魏晋玄学时代进一步被概括为"远",登山临水之际,更讲究一份心境的开阔。两宋之初,"远"与"诗意"在文人山水面中得到更形象的再现和关联,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概括出"高远,深远、平远"三种人与自然相处的方式,以"养得胸中宽快",才能在笔墨之间再现人类天性与自然本性之美。诗与远方,成为这一时期文入画最常用的主题,不同于世俗与物质世界的约束,游心于虚旷放达之所。"曾于扇上画山水,咫尺内万里可知。"

 

  千百年来,无论古今中外,所谓诗意,既指一种惬意自然、免除拘束的生活方式,更是对人生价值的超脱式的审视和评判。而远方,则决定着精神世界的宽广度,更多的是对物质束缚的不屑与挣脱、对精神狭仄的反叛,对开阔且不可知的美好期待。

 

  然而,当"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被房地产商用作广告时,诗意便不可避免地被戕害。越现代的生活,人在其中感受到的桎梏却越多,被物质、欲望、人事所纠结和捆绑。传统的诗意被阻隔,而颐养心性的山水自然,也在环境污染和生活方式的变迁后离我们越来越远。

 

  法国社会学家鲍德里亚曾断言:消费社会是一个富足的社会,但永远无法消灭贫穷,或者说贫穷的感觉。在这个意义上来看,唯有诗和远方,才是一个社会、一段人生的本质和底色。

 

  而诗人W·B·叶芝写道:编织我们的一生是诗意,远非财富、勋章或者婚礼时的钟声。缺乏诗意,我们在消费社会中所面临的精神窘境将无可消除。缺乏对远方的想象,则精神世界会日益萎缩,失去对未来的向往。

  

  而对远方的追寻,从来不必是当代人的困境。画家洪凌在南方的迤逦山水中寻找、感受古人的足迹,并在此基础上,将"远方"作为理想之境,在不可到达中到达,并最终找到生活方式与艺术旨趣一同解放与超越的法门。

  从现实层面来看,每个人可能都微不足道,纵然风云人物,也摆脱不了时代的局限和生命的时间刻度。然而,带着诗意看世界,心中有远方,这世界便绝然不同。正如佩索阿在他的斗室中明了的:我们既是旅行者,又是旅行本身。生活全看我们如何把它造就。

 

  高晓松从小就对自己的母亲敬佩不已。他母亲是梁思成的学生,曾背着帐篷周游世界,读书画画、考察古建。这种人生态度深刻影响了高晓松和妹妹。妹妹也是高收入的金领,骑着摩托横穿非洲,摩托车在沙漠小村里坏了,就在那里生活了两个月,等着零件寄到。在那里,她给家人寄了张明信片叫做"彩虹之上"……兄妹俩从小受的教育就是:别老想自己要什么,而要弄清楚自己不要什么。

 

  那是一个理想主义当道、校园民谣中每个字句都在赞美热血青春和梦想远行的年代。如今,那样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然而,也正因为此,"诗与远方"才尤显重要。正如高晓松所言: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应该有诗与远方。

(中国新闻周刊网独家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推荐阅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