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by塞林格格
看杨绛先生的译著《小癞子》,想到一些往事。先说《小癞子》,再谈这些往事。
西班牙名著《小癞子》是流浪汉小说的开山之作,说的是一个家境穷苦的小孩子被无力抚养的寡妇母亲送给一个瞎子为仆,为其带路,从此开始在一个又一个主人的手下吃苦受饿并一次次或主动、或被动地离开他们的故事。在小癞子的主人中,除了最开始那个吝啬阴戾的瞎子外,更有吝啬犹有过之的教士、死要面子的侍从、卖免罪符的兜售员等各种“奇葩”。小癞子追随他的主人们的历程,同时也是他成长的历程,还可以说是他与饥饿和吝啬作斗争的历程。遇到吝啬的主人受饿挨打并与之斗智斗勇,几乎成了小癞子流浪生涯的家常便饭和全部魔咒。先是那个瞎子,好吃的东西全塞进加了锁圈的麻袋里寸步不离,自己喝酒吃肉,却全没小癞子的份,逼得可怜的小癞子想出了好多办法 “欺哄”瞎子来蒙吃骗喝,结果每每被其识破而惨遭毒打。接下来,是不瞎却更加吝啬的教士,大块大块的白面包全锁在箱子里自己吃,平时只给小癞子吃有数的葱头。小癞子四天吃一个葱头,只有在教士给人家念丧经的时候方能在丧事人家饱餐一顿。为此他不得不像开棺材铺的老板那样天天盼着别人家死人。后来小癞子只好将自己视同为老鼠,用鼠噬的方法去偷食教士箱子里的面包。小说在这里有一段绝妙的令人心碎的描写:
我们一起吃饭,我靠天照应,借此又沾了光。我得的面包不止往常的那份苦粮了;我主人以为是老鼠碰过的面包,都用刀切下,对我说:
“这些你吃了吧,老鼠是干净的。”
一个“用刀切下”,一句“老鼠是干净的”,对教士的吝啬和虚伪,真是活画入骨。
再后来,小癞子遇到了他所有主人中,几乎是最好心的一个。这个主人是个出身高贵的侍从,表面光鲜阔气,实际上却一贫如洗,如同倒了架的八旗子弟。可是也许正是因为他穷,对小癞子反而是最好的。除了装腔作势,比如几天没吃饭,还要拿一根麦秸杆去当街剔牙以示自己吃得饱、吃得好等行径而外,侍从基本上没有什么令人可恨的毛病。小癞子将自己乞讨得来的面包都分给了他的这个既可怜又可笑的主人,小说也在这里有了一丝难得的温情。接下来,小癞子还遇到了一个墨西德会的修士、一个与公差演“双簧”来骗取别人购买免罪符的兜售员、一个许他在城里卖水的主堂神父和一个工作危险的公差。最终,小癞子通过不断地更换主人,谋到了一份“叫喊消息的报子”的差事,成为皇家的仆人。而后,他娶了大神父的女佣人并对他们的通奸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从此“交上了好运”。
《小癞子》实际上是一个寻找主人的故事。小癞子从小受他母亲的影响,信奉“和好人(有钱人)在一起,你也会成为好人(有钱人)”,所以他虽然在寻找主人的过程中阅尽世态炎凉,遇到奇葩无数,却最终不断更换门庭,找到了自己的依傍。虽然最后的结局是戴上了绿帽子,却是一顶衣食无忧、自甘戴上的绿帽子。
小说到这里就结束了。然而,我小时候知道的小癞子的结局却不是这样。
说起来,我看《小癞子》这部作品的时间还挺早的,只不过读的不是原著,而是连环画。那是上世纪80年代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根据杨绛先生的原著改编出版的连环画(纪成吴改编,钱自成绘画,杨德鸿封面,“外国少年儿童故事”丛书之一),在当时流传甚广。不过,我阅读的其实也并不是很标准的连环画,而是一本台历。就是那种每天一页、一年有三百六十五页的台历,用活页装在台历架上,可以像书籍一样地阅读。我家那本台历每页背面的上半幅就是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的这本《小癞子》连环画,每天一页图文。
这本台历被我看了一遍又一遍,在我“欲知后事如何”的翻阅中,那一年早早地就翻到了年末。过了时令后,这本台历被从台历架上取下来,用绳子系上,就成了一本不太标准的连环画,又被我一年又一年地看着。至今我对《小癞子》的故事仍然可以倒背如流,就有赖于这样一本台历版的《小癞子》连环画。
而今,每一思及这样的阅读经历,都令我感慨良多:读书一事,如同翻阅时光,这其中有着怎样的隐喻哪!
往事如昨,虽然这个台历版的连环画已经不知去向,像《小癞子》的原著作者至今不可考一样,但我仍然清楚地记得,在连环画中,小癞子在离开了他的兜售免罪符的主人后又踏上了孤苦流浪的漫漫长途,故事就此戛然而止,留下了一个开放式的结局。
这是那时我知道的关于《小癞子》的第一个结局。那时我还知道小癞子的第二个结局,那是我的小学数学老师告诉我的。
数学老师姓米,是个女老师。米老师喜欢小孩,脾气很好,有时候我们会悄悄地喊她一声“米老鼠”,她往往一笑,也不太嗔怪我们的忤逆。米老师虽然是教数学的,却喜欢在教课之余,在课堂上给我们讲故事。记得她给我们讲过很多的故事,都是她认为适合小学生听的从《故事大王》《少年文艺》《儿童文学》和许多连环画和童书中看来再转述给我们的。在米老师讲述中,《小癞子》有了另一个结局。我记得她说小癞子在离开了他的兜售免罪符的主人后,并没有再从此流浪,而是怎样怎样地通过自身的勤劳和努力,慢慢地过上了自食其力并且逐渐富裕的幸福生活。我记得在关于小癞子的结局中,米老师的叙述很长,讲了好几节课,有很详实的致富和奋斗过程,极其励志。最后,像所有的童话故事的最后一句那样,小癞子也“从此,小癞子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小癞子》这个儿童故事被米老师还原为真正的童话。
我不知道米老师在有关小癞子的结局中加入了多少她自己的发挥,还是她从别的故事里的移花接木,事隔多年,每当我想起我的小学数学老师米老师讲故事的情形,就温暖不已。
同样地,每当我想起米老师讲述的关于小癞子的结局,也感到温暖不已。
这里面还有一个小插曲。那时我是一个爱看书、也爱显摆的小屁孩,记得米老师讲完经她发挥过的《小癞子》的故事后,我像所有爱逞能的学习成绩不错的好学生那样,煞有介事地在下课后对她说她是编的,书上并没有这样说。
记得那时米老师也是微微一笑,没有嗔怪。现在我每次想起这个,都后悔不已,每次都好想对那时的自己说:闭嘴。
也幸好,那时没有人对我说“闭嘴”。正因为如此,我才会在多年以后,自己对自己说“闭嘴”。
关于《小癞子》的第三个结局是绿帽子,在杨绛先生的译著里。知道这个是在后来我看“大书”时候的事了。在译本序中,杨绛先生还提到过小癞子的几个结局,都是由另外的几个西班牙无名氏续写的,就像我们热衷于为四大名著作续一样。有一个说到小癞子醉酒后投身大海变成了一条鱼,以鱼的经历再度流浪,我觉得听起来这是一个堪比阿普列尤斯的《金驴记》和卡夫卡的《变形记》的奇妙故事。
http://ww4/large/4fb1cdf6gw1f47o3x5hlij208c0c93yp.jpg
http://ww3/large/4fb1cdf6gw1f47o45rqtoj207o0b5wek.jpg
http://ww1/large/4fb1cdf6gw1f47o4cfbf6j20jg0f70u3.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