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世界杯冬奥会北京环境2022年 |
世界杯足球赛在这个夏季的巨大影响力,把中国成为冬奥会申办候选城市消息的声音减弱了许多。7月7日,国际奥委会宣布,北京、奥斯陆和阿拉木图3个城市正式成为2022年冬奥会候选城市。
北京举办过2008年夏季奥运会。那次盛会,可以用“成功”来形容。这次又获得了申办候选城市的资格,尽管这是在其他国家多个城市退出申办的背景下获得的资格,但这仍然能令中国人自豪一下。在北京、奥斯陆、阿拉木图这三个城市的比较中,依国际影响力、经济实力以及主办意愿,中国获得胜算的可能性还是比较大的。
我们不反对在国家和城市的层面上申办以至举办这样的奥运盛会,因为这也是为人类发展进步做贡献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有一点需要强调的是,中国举办如此规模的体育赛事,应该更加重视借此机会把整个社会的人文秩序和软件环境加以提升,达到借体育之载体,提升整个社会文明道德水平的目的。如果只是为了举办一届运动会,在体育场馆建设方面花了一大把钱,而人文环境得不到改变,那么这种盛会就是不完整的,它所形成的“遗产”就是不丰厚的,我们不愿意看到一个“瘸腿”的冬奥会在中国举办。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我们有过这样的经历和教训。众所周知,北京曾经举办过1990年的亚运会和2008年的夏季奥运会。在这两届盛会举办过程中,我们都曾经经历过从艰苦的申办到紧张的筹办再到热闹地举办的过程。北京的环境在1990年9月22日之后的半个月中和2008年8月8日之后的半个月中,都是非常良好的,秩序井然,交通顺畅,大气质量得到改善。但那半个月过去之后,一切都如常态,直到现在,不顺畅的交通、经常的雾霾、行人乱穿马路、城乡接合部脏乱不堪,都顽强地持续存在。对比发达国家城市环境常态性的良好,北京以及中国的所有特大型城市,都在软件环境上有非常大的差距。
城市环境是一个国家整体环境的集中表现。中国城市环境整体较差的原因,是数量巨大的城市流动人口对环境 没有归属感所造成的。而从城市管理的局面上分析和解决城市环境问题,正好可以把举办大型体育赛事或者国际会议作为机会加以利用,把盛会举办时候的软件环境作为常态加以保持。只有如此,我们才能使巨额耗费纳税人财力物力的体育赛事举办得更有意义。
北京举办过2008年夏季奥运会。那次盛会,可以用“成功”来形容。这次又获得了申办候选城市的资格,尽管这是在其他国家多个城市退出申办的背景下获得的资格,但这仍然能令中国人自豪一下。在北京、奥斯陆、阿拉木图这三个城市的比较中,依国际影响力、经济实力以及主办意愿,中国获得胜算的可能性还是比较大的。
我们不反对在国家和城市的层面上申办以至举办这样的奥运盛会,因为这也是为人类发展进步做贡献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有一点需要强调的是,中国举办如此规模的体育赛事,应该更加重视借此机会把整个社会的人文秩序和软件环境加以提升,达到借体育之载体,提升整个社会文明道德水平的目的。如果只是为了举办一届运动会,在体育场馆建设方面花了一大把钱,而人文环境得不到改变,那么这种盛会就是不完整的,它所形成的“遗产”就是不丰厚的,我们不愿意看到一个“瘸腿”的冬奥会在中国举办。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我们有过这样的经历和教训。众所周知,北京曾经举办过1990年的亚运会和2008年的夏季奥运会。在这两届盛会举办过程中,我们都曾经经历过从艰苦的申办到紧张的筹办再到热闹地举办的过程。北京的环境在1990年9月22日之后的半个月中和2008年8月8日之后的半个月中,都是非常良好的,秩序井然,交通顺畅,大气质量得到改善。但那半个月过去之后,一切都如常态,直到现在,不顺畅的交通、经常的雾霾、行人乱穿马路、城乡接合部脏乱不堪,都顽强地持续存在。对比发达国家城市环境常态性的良好,北京以及中国的所有特大型城市,都在软件环境上有非常大的差距。
城市环境是一个国家整体环境的集中表现。中国城市环境整体较差的原因,是数量巨大的城市流动人口对环境 没有归属感所造成的。而从城市管理的局面上分析和解决城市环境问题,正好可以把举办大型体育赛事或者国际会议作为机会加以利用,把盛会举办时候的软件环境作为常态加以保持。只有如此,我们才能使巨额耗费纳税人财力物力的体育赛事举办得更有意义。
前一篇:陈光标式的慈善告诉了我们什么
后一篇:文化大发展与强拆报刊亭
< 前一篇陈光标式的慈善告诉了我们什么
后一篇 >文化大发展与强拆报刊亭